马克思机考试题 下载本文

E.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反复曲折发展的过程 11、关于反映、信息和选择的关系,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BDE ) A.反映、信息和选择是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属性和能力

B.反映是接受、选择、传输信息的过程 C.只有人才有选择和反映信息的能力 D.信息在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反映中表现出来

E.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选择、加工信息的高级反映形式 12、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下列现象属于非理性因素的是( ABCD ) A.自发的信念、动机和欲望 B.直觉与灵感 C.猜测与顿悟 D.习惯与本能 E.一切信仰和理想

13、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CDE A.认识主体缺乏反映世界的能力 B.事物发展规律缺乏规律性 C.事物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D.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E.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14、“有用就是真理”是实用主义真理观,这种观点的错误是( BCDE ) A.承认真理的有用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混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 D.把真理的作用和真理的依据混同 E.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 15、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AB ) A.价值原则 B.真理原则 C.效率原则 D.等价交换原则 E.为人类服务原则

16、以下关于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的论述正确的是( ACDE ) A.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主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客体性

C.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现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E.真理原则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价值原则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 17、认识过程中的“重构”,是( DE )

A.主体重新构造客体的过程 B.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创造性的反映过程 E.主体选择、加工客体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成观念体系的过程

18、“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BE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D.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E.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19、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这说明( BC ) 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二者没有绝对的界限

B.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 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 D.真理与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相互转化 E.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能转化为谬误 20、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CD )

A.否认世界是可被认识的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2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CD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22、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BC )

) 17

) A.生而知之 B.不虑而知 C.不行而之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3、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CD )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转化

24、“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BD )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25、“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BC )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26、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有 ( ABCE ) A.在一定范围内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B.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D..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E.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 27、价值的特性是( ABCD )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2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BE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真实可靠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29、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BCD ) 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性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0、“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CD )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31、下列哪些活动是基本的实践活动( ABD )

A.工人炼钢 B.渔民出海捕鱼 C.技术革新的试验 D.农民种田 32、下列有关价值特性的表述,正确的有( ABCD )

A.价值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B.价值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C.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D.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关系 33、成为人们认识基础的有( ACD )

A.事物的质 B.事物的量 C.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D.社会实践

34、“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以‘真理’的美名”。这段话的观点说明( BD )

A.经过实践检验的就是真理 B.有用的就是真理

C.符合客观规律的是真理 D.能为我主观需要服务的是真理

35、对同一名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一观点在认识上说明了( AB )

A.认识来源于经验 B.在经验的积淀中加深认识

18

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缺乏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 D.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36、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前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 ABC )

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B.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C.人的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D.观念、主观意识应随时发生变化 37、下面关于认识结构的表述,正确的有( ABCD ) A.认识的基本要素是主体、客体和中介

B.认识主体是以某种方式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活动的人

C.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活动被主体的观念把握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D.认识中介是各种认识工具、手段要素及其运用和操作系统 38、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是( AC )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坚持辩证法 39、.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 BCD )

A.相对真理不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 B.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 C.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具有近似的性质,认识有待于深化

D.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有待于扩展 E.真理本身包含着错误 40、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BCD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劳动对象的利用 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D )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国家政权 D.生产方式 3、国家的本质是( A )

A.阶级统治的工具 B.各阶级利益的调解者

C.人们相互约定的组织 D.真个社会的代表者 4、经济基础是( D )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段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5、人类社会和自煞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 B ) A.地理环境 B.劳动

C.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6、必然和自由的关系是( D )

A.只有摆脱必然性的制约,才能实现自由 B.两者绝对对立的 C.两者并无本质差别

19

D.自由必须建立在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基础上 7、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 )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社会标准 8、人的本质在于( D )

A.人能够改造世界 B.人有阶级性 C.人有思想,有理性 D.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群体意识是( C )

A.集体主义的产物 B.个体意识的总汇 C.群体实践的产物 D.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10、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 B )

A.属于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B.属于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C.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C )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2、“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 B ) A.历史唯物主义 B.历史唯心主义 C.历史主义 D.自然主义

1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A )

A.先进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 B.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 C.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14、“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D ) A.宿命论的观点 B.机械论的观点 C.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5、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D )

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6、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D )

A.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总和 B.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C.个人意识从群体意识中产生 D.两者相互依赖、作用和转化 17、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产生,这说明( A ) A.上层建筑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与不同步性

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经济发展规律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决定的 D.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1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B )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19、关于人的价值的正确观点是( D )

A.人的自我价值就在人本身,人生来都有平等的价值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