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存在的突出问题、重大挑战及其对策分析
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维护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但是,某些地方的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仍存在形式大于实质、腐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对“小腐败”的处理尚未取得真正成效、反腐败的难度和成本不断增大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本文在分析以上问题的同时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面临的重大挑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腐败,是一个古老的历史难题,它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是我们的公敌。一直以来,我党都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正在逐步从侧重遏制,走上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的轨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正平稳、健康地向纵深发展,反腐倡廉工作取得的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腐败消极现象仍然比较严重,问题依然突出,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腐倡廉工作任重而道远,不容有
1
丝毫松懈。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某些地方的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形式大于实质。党中央始终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求全党动手将反腐败工作落到实处。但是,至今仍有一些地区和部门把发展经济与反对腐败对立起来,没有真正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将党风廉政建设贯彻到每个工作环节中。在党风廉政教育上,某些单位教育活力不足,效率低下,脱离单位和地区现实,对教育对象不研究,对教育内容不选择,盲目照搬照套,结果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与实际脱节,解决不了多少问题;在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一些单位打折扣、走过场,反腐败工作只停留在开会、讲话、发文件上,对党员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导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基础非常薄弱,管理漏洞明显。
二是腐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我国每年实际发生的腐败案件大大高于最后得以处理的案件,而且这个“呆账”仍在以一定的速度积累。反腐败工作中出现“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这种现象,原因很复杂,其一是发案率低,反腐败人人喊,贪官们同样喊的响亮,从胡长清到刘志军,哪个贪官谈起反腐败工作不都有一套大理论?这样,其真实
2
面目就得以掩盖起来了,并且,贪官们大多是上有照应,下有朋党,相互勾结庇护,不容易查处;二是查处力量不足。贪腐势力散布于各个领域,纪检监察机关干部在监督和查处过程中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寡不应众,容易挂一漏万。 三是在“小腐败”问题的处理上尚未取得真正成效。“大腐败”像过街老鼠,人人痛恨,人人喊打。上至国家首脑,下到黎民百姓,反对“大腐败”已经形成共识。由于涉案金额巨大,牵涉的人物位高权重,社会影响特别坏,我党对“大腐败”案件的打击确实是动了真格的,但是,在对触动“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的“小腐败”的处理上却“尚未取得真正成效”,在某些领域甚至还有所发展。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侵害面广,人数众多,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难于清理;2.涉案金额小,这类腐败上不了“台面”,吿到哪里都不会予以理睬;3.有很大的社会容忍性,由于“小腐败”普遍存在,又有一定的正当性做掩盖,更容易取得人们情感上的谅解。但是,与“大腐败”相比,它的危害更加严重,前者造成的损失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它带来的是物资上的损失,人们在情感上深恶痛绝;而“小腐败”侵害的是社会的普遍公平和公正,侵害的是公民的道德和良心,一旦“小腐败”得到一部分人承认,就将使它进入一个自我循环体,迅速扩充到整个社会各个领域,并
3
让人们在情感上产生麻痹,最终,这种“小腐败”的累加效应会将整个社会带入一个无药可救的地步,后果不堪设想。 四是反腐败的难度和成本不断增大。从当前形势来看,腐败案件复杂程度明显增加, 窝案、串案、集体腐败越来越多,被查处的一些大案和要案大都是由中纪委直接查处的,否则很难查下去。在一些地方,腐败分子盘根错节、左右勾结、上下串通、相互利用,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腐败同盟,抗打击能量相当大,给案件的查处带来非常大的困难。人们发现,在一个腐败系统中,洁身自好、廉正为民的“清官”们往往得不到青睐,而善于投机取巧、贪赃枉法的贪官们却能够得到提拔,形成了 “官场逆向选择”现象。在个别地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查处一个科级干部,要得罪半个县城。因此,查处的一些大案要案中,绝大多数是依靠群众举报,整个案件的调查取证的成本相当高。而且,犯罪手段越来越“智能”、“隐性”,已经从过去简单的以权谋私和监守自盗,转向利用专业知识和制度漏洞进行作案,并打着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旗号,用表面合法的形式掩盖其腐败行为之实,通过一些所谓的“潜规则”来腐败,在行为认定上是很难认定为违法的,发觉和查处的难度和成本也就非常高了。
二、面临的重大挑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