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济- 通江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下载本文

房建设,使乡镇药房面貌大为改善。年内,有5家医疗机构药房通过验收并获得市级“合格药房”称号。

【食品安全综合监管】 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切实当好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抓手”,协调工商、卫生、质监、商务、农业等部门,大力开展联合执法和综合执法,抓好抓实食品安全各项工作,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在监管中以粮、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饮料、酒、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十类食品为重点,着力查处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非食用原料、病死畜禽、回收的过期食品等违法行为。坚持集中打击与日常监督相结合,重点打击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加强监管与企业建立自律机制相结合,打假与扶优相结合,强化种养殖、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日常监督检查,逐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在春节、“五一”、“六一”、“十一”、中秋、中高考期间及大灾之后,切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由于措施得当,工作扎实,全县无一例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整治期间共出动执法人580余人次,执法车辆余700余台次,先后对58家食品加工企业、13个集贸市场、4个牛羊肉市场、75所学校食堂、71家宾馆饭店、18家超市、238家副食批发部进行了监督检查,查获大量假劣奶粉、木耳、笋干、辣椒粉以及水产品和假劣啤酒、五粮液等,全县食品市场秩序有了明显好转。

【正副职名录】 党组书记、局长李有刚,副局长邱太国,副局长邹勇,纪检组长吴俊平,机关支部书记易冬梅。

(吴俊平)

农林牧水 农村工作

【概 况】 2007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 27.1 亿元。粮食总产量35.01万吨,同比增长5.2%。农民人均纯收入2310元,同比增长15.4%。

【落实惠农政策】 全年共落实粮食直补790万元,良种补贴593万元,退耕还林农户补助3312万元,能繁母猪补贴238万元,购机补贴150万元,“两免一补”4584.23万元,独生子女父母奖励172万元,扶贫沼气建设105万元,政策性农业保险538万元,新合保险2129万元。全县政策性惠农资金总额12611.23万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划到村、以点带面、梯次推进的原则,注重与扶贫重点村的规划建设相结合,与已建设文明新村的巩固提高相结合,做到系列政策接力式扶持、各类项目一体化安排、生产要素集中式投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完成了《通江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通江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2006~2020年)》、11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了民胜镇至杨柏乡沿线265户“三个一”建设项目规划(即户均修一条便民路、建一个小院坝、搞一片庭院改土)、“四片两带三个村”的新农村示范建设规划、“通水路”沿线的仙人嵌、大木树、草庙、爱国等30个示范村规划建设工作。建成并投产的大棚蔬菜20多个,栽植枇杷、矮晚柚1.5万余株。“五改三建”实施1450余户(含重点户及惠民超市建设),配套改厨、改厕、改圈1120余户。建微水池80余口,修院户路1.3万余米,庭院改土及院坝整治1.3万余平方米。建设冬囤水田1.5万亩,新增蓄水能力近300万立方米。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

2600多场次,培训干部群众1.2万多人次,大多数贫困户掌握了1~2门实用新技术。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 1万人,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2.1万人。成立了三溪至爱国示范区和城西示范区等六个工作队,先后下派县级机关干部80人次,驻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

【抓好粮食生产】 全县建立了优质水稻基地20万亩,优质马铃薯基地15万亩,优质油菜基地18万亩。农作物总播面达141.1万亩,其中粮食总播面达114.8万亩,实现粮食总产35.28万吨,较上年粮食总产增加6.04%,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小春粮食播面达37.1万亩,产量达10万吨;大春粮食播面77.72万亩,产量达25.28万吨。旱作农业面积73.8万亩,旱作总产量达17万吨。其中:玉米32万亩、马铃薯18万亩、红苕11.6万亩,其它旱作6万亩。玉米产量达12.34万吨,比上年增产1.4万吨,增长11.3%,创历史最好水平;马铃薯产量达4.4万吨,比上年增产3541吨,增长8.72%。

【加快产业化进程】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特色产业。改革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整合农技推广人才资源,大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下大功夫实施“五良”(良壤、良种、良法、良制、良灌)工程,开展优良品种和优质高产技术、省工节本增效技术、地力培肥技术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开展“两耳一菇”、“空山洋芋”、“巴山银杏”、“巴山核桃”、“空山黄牛”、“青浴猪”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良种选育。用品牌战略打造特色产业。继被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和空山黄牛入选世界黄牛目录后, “山霸王牌”银耳系列产品已获得省级著名商标,“雪花牌银耳”、“雪花牌木耳”、“雪花牌香菇”、“天岗云雾”、“天岗银芽”茶叶获得了A级绿色食品认证,“空山核桃”、“巴山银杏”、“天仙洞牌牛肉干”通过全国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罗村茶叶”获全国有机食品认证。用现代经营理念经营特色产业。以“支部+协会”的模式做大特色产业。铁溪镇五童坝村依托大巴山食用菌专业协会,引导村民发展香菇,建成了远近闻名的香菇专业村。县农办积极向省、市产业办立项,为大巴山食用菌专业协会争取了15万元的专项资金,有力地增强了协会活力。年底,全县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累计发展到170个,共吸纳会(社)员1.55万人,带动农户1.95万户,占总农户的12.2%,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会(社)员人均实现收入近1.4万元。在专业协会和大户的带动下,全县共建成食用菌基地28个、优质粮油、肉猪、小家禽等350个,草食牲畜、干果、茶叶、山野菜、中药材基地60个,新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大户3000户。对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运行情况进行了监测,为重点龙头企业争取贷款贴息30万元,减轻了龙头企业的负担。大力培育和扶持银耳公司、德富隆公司、山霸王公司、天仙食品公司、罗村茶业有限公司、天岗茶叶公司、诺水米业公司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年内,德富隆公司被认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宏宇农资有限公司、国有通江县空山林场被认定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一村一品”发展初见成效。铁溪镇五童坝村(食用菌)、罗村(茶叶)、广纳镇檬子垭村(生猪)等3个村被省委农办确定为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

【农建、抗灾救灾工作】 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举办户办工程。扎实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井、池、园、家、汽配套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坚持用养结合,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以整治病险塘库为主,积极兴办民营水利工程。实施好林业“两大工程”,兴办生态示范园区建设,抓好绿色通道建设,治理好“四荒”。积极推行微型机具,抓好农机营运安全防范工作。在巩固历年退耕还林成果14.4万亩的基础上,对全县358.6万亩森林依法实施常年管护,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新建村道路25条105公里,改建村道路28条162公里,新建漫水桥2座112.6延米,共完成项目建设投资1179.8万元(其中受益群众筹资、投劳折资共计220.5万元)。农机总动力达18.6

万千瓦,机械耕作业25.8万亩,机播作业2.93万亩,机电提灌维修改造795台/5899千瓦,机械节水灌溉3432亩,机械脱粒21万吨,机电提灌提水2980万立方米,灌面28.6万亩(次),推广微型耕整机110台(套)。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80万立方米,新增节水能力60万立方米。整治病险水库18座,新增有效蓄水560万方,恢复和改善灌面2.1万亩。建成各类饮水安全工程2350处(集中供水工程86处、联户供水工程1628处、单户供水工程636处),已累计解决17.7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8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35平方公里,建成小、微型水利工程7350处。“五改三建”实施1.1万余户,建院户路3.156万米,庭院改土及院坝整治300余户、2.27万余平方米,建成沼气池11320口。牢固树立了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制定了抗灾救灾预案,实施减灾示范点建设,建立健全灾害预测预报机制,及时查灾、报灾、救灾,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全年共查灾35次、报灾13次。共争取救灾资金73万元,其中“七三”洪灾发生后,到省、市救灾办汇报灾情,争取救灾资金53万元。

【搞好移民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政策,调整充实了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搞好县内小Ⅰ、Ⅱ型水利水电工程(已建)区域内的土地、山林淹没调查、核实和统计工作,狠抓在建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搬迁移民调查、登记,不折不扣兑现国家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按政策规定积极参加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的全省统一筹集工作,妥善化解群众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至年底,双滩电站通江淹没区已签订房屋及附属物拆迁协议46户,补(赔)偿资金为250万元;兑现直发直补总人数186人,兑现资金1.674万元;《二郎庙水库建设征地及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大纲》和《二郎庙水库建设移民规划》经省政府评审通过;完成了洪口电站通江淹没区实物指标调查。

【劳务品牌培训和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 对6所县级基地校和2所市级基地校进行了严格的评定。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通江劳务开发工作十一·五规划》。参加了“川浙”劳务洽谈会;到西安、上海等地实施异地农民工培训350人。完成农民工品牌培训2850人。获证人数13050人。牵头落实转移输出农村劳务人员20.5万人,劳务创收12.15亿元。接待并处理农民工投诉35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85万元。

【正副职名录】 党组书记、主任赵家伟,副主任侯治国、冯建修,纪检组长陈廉昌。

(杜 蓉)

农业工作

【粮食生产】 2007年,全县农作物总播面达141.1万亩,其中粮食总播面达114.8万亩,比县下达目标增加3.9%;实现粮食总产35.28万吨,分别比县下达目标任务增加0.8%,比市下达目标增加3.1%,较上年粮食总产增加6.04%,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小春粮食播面达37.1万亩,产量达10万吨;大春粮食播面77.72万亩,产量达25.28万吨,粮食生产目标全面实现。

【特色产业发展】 一是食用菌产业突破亿元大关。全县建食用菌生产基地乡镇18个,专业村70个,专业大户2500户;发展食用菌1710万袋(瓶),超县下达目标任务210万袋(瓶),比上年增加455万袋(瓶);实现产值1.24亿元,超县下达目标任务1400余万元,比上年增收3045万元。二是优质粮油产业持续发展。巩固完善了优质水稻基地20万亩,优质马铃薯基地15万亩,优质油菜基地18万亩。三是马铃薯产业发展迅速。依托省市县马铃薯产业发展项目,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在空山乡建立了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生产马铃薯种1.5万吨,以“空山洋芋”为代表的通江马铃薯已成为川东北片区各县市的首选种薯。四是启动了“菜篮子”工程建设。规划3年建成10个蔬菜专业村,年底

已发展蔬菜6万余亩,有3个村经市验收合格。五是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大了对罗村茶业、金玉农业、德富隆、县银耳公司、农技农资连锁总部等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培育食用菌、沼气、植保等专业合作组织44个。

【技术培训推广】 一是全面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全年共培训劳动技能型人才3000人,占计划培训的100%,输出2600人,占计划转移的108.3%。二是完成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任务。在全县29个乡镇40个村培训骨干农户1620户(任务1600户),辐射带动培训农户1万户(任务1万户)、农民5.5万人次(任务5万人),全面完成市县下达的培训任务。三是开展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杂糯间栽技术、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脱毒马铃薯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培训人数达32万人次(任务2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8.5%,受训农民生产科技水平得到提高。

【项目实施】 沼气建设项目。年底建成沼气池1.132万口,完成任务的113.2%。配套改厕、改圈、改厨7000户,解决了4万农民的生活用能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分6个标段实施,年底结束田间工程。实验室建设主体工程结束。改造中低产田土4万亩。项目区农田地力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食用菌良繁项目。全面完成田间工程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建设和食用菌野生种源基地建设任务,在诺水河镇碧山村建成标准化耳菇棚21个,在陈河乡建成了野生银耳种源保护区200亩,土建工程主体工程全面完工。有害生物预警与区域站建设项目年底完成了检验检测楼主体工程,采购了病虫防控指挥车、电脑、复印机、打印机、数码相机等仪器设备,建成3个乡级植保专合组织,32个村级植保专合组织,形成了“县(区域站),乡(镇),村(协会、基层测报点)三级测报网络,有效提高了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年底全面完成,并顺利通过省上验收。良种补贴项目。严格按照有关政策,兑现落实优质小麦良种补贴资金100万元、优质专用玉米良种补贴资金100万元、水稻良种补贴资金392.63万元。

【旱作农业发展】 年内,立足县情,坚持以早制旱、以旱制旱、科技制旱,着力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大力推广旱作农业实用技术,创新旱作农业发展机制,确保粮食安全。全县旱作农业面积73.8万亩,旱作总产量达17万吨。其中玉米32万亩、马铃薯18万亩、红苕11.6万亩,其它旱作6万亩。全县玉米产量达12.34万吨,比上年增产1.4万吨,增长11.3%,创历史最好水平。马铃薯产量达4.4万吨,比上年增产3541吨,增长8.72%。

【特色产业发展】 立足资源优势,按照“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重点培育食用菌、优质粮油、果蔬等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特色产业壮大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组织实施了“马铃薯产业提升行动”,把马铃薯作为立县骨干产业进行了重点培育,“政府主导、行业主管、科研支撑、业主开发、协会联结、农民参与”的马铃薯良种繁育机制和“行业主管+企业+科研+推广机构+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得到了副省长郭永祥的批示,省农业厅《快报》(第100期)也将有关情况予以转发。在产业化经营带动下,全县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8元,同比增加285元,增长14.2%。

【项目建设】 一是沼气项目建设取得了突破。坚持“五书一制”(目标责任书、建池申请书、质量保证书、物管合同书、产业指导书和项目公示制)的沼气建设机制,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沼气项目建设带动了生猪、食用菌、果蔬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通江县“推行五书一制、促进农村沼气建设”的建设经验,被市委《决策参考》(第6期)转发并在全市推广;市农业局总结的通江县“五专五保证”的建设机制,被农业部《发展计划动态》(第20期)转发全国,作为典型经验推广。二是阳光工程培训取得了突破。全年累计有8.4万农村劳动力参加了阳光工程技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