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诗成就突出,如《帷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从德国谣曲中获取养分,有中古罗曼气息。 后期十四行诗方面的成就:《蛇》 4、郭沫若的创作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别号鼎堂,四川乐山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 (1)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1940—1943年,连续创作六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筑》(《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1944年写出史论《甲申三百年祭》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1—5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2)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女神》
?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集之一。
?受到“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感召,同时又反映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分为三辑,第一辑由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组成,是以现代的想象重构古代的故事传说;第二辑是主体,30首诗作,《凤凰涅磐》《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都乃名篇;第三辑有25首新诗。 △反抗、破坏、创造的主题
“反抗”,源自人的解放与觉醒;“破坏”,基于现实的黑暗、冷酷、腥秽;“创造”,是人类得以前行的动因
“五四”精神:怀疑、批判、反抗、破坏、创造。 ——《凤凰涅磐 》、《女神之再生》集中表现了上述主题。 ?泛神论主题
“一切的一”与“一的一切”,这是一种一切都融为一体,生命与万物物我无间的大和谐境界。(自我、自然与神三个元素融为一体) ?爱国主义的主题
《炉中煤》、《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 。
“五四”是中国现代新型文化的青春期,郭的爱国也表现为对“青春中国”、“新中国”的向往与追求。
△《女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 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 是一个热烈执着地追求美好理想和个性解放,充满着历史乐观主义精神的现代人。 抒情主人公已越出了“祖国意识”,有了“人类意识”。 ?艺术特色
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基础上 创造了自由诗的诗体形式
综合采用多种艺术表现的手法。 (3)郭沫若的其他诗集 《星空》(1923)、《瓶》(1927)、《前茅》(1928)、《恢复》(1928) 无论是其诗情和形式,都不再有《女神》之光彩。 5、新月派
(1)徐志摩(1896-1931),名章垿,字志摩,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海石县一个富商家庭。1918年留学美国,1921年又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留学期间,深受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诗歌影响。1922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同时,开始诗歌创作。1923年参与发起新月社,1926年主编《晨报副刊2诗镌》,与闻一多等人一起提倡新格律诗。1928
13
年主编《新月》月刊,曾经与无产阶级文学发生激烈的论战,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身亡。时年36岁。被认为是诗坛上的一颗流星。
?徐志摩创作过多种文学体裁,散文、戏剧、小说、诗歌等。其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和散文,是20年代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曾出版诗集《志摩的诗》(1923)、《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三部诗集,在他死后,陈梦家又给他出版《云游集》。 ?徐志摩的思想,基本上是欧美化的自由主义思想
?非深刻而较单纯。 “爱”、“自由”、“美” 的“单纯的信仰”(胡适语) ,在本质上是个性主义和
人道主义。他表面上显得很驳杂,接触各种思想家、思想潮流和作家,但未形成自己的思想,他曾经说“ 自己在思想上永远也无法形成一个系统。” 所以,他不属于“思想类型” 的作家,而属于单纯的情感类型作家。他的思想基本上停留在对欧美政治、文化的情感性的渴望,明显地带有浪漫诗人的特点。
△《雪花的快乐》是一首爱情诗,也是徐志摩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诗是用“雪花”飘落来这种自然现象,象征自己的执著的爱情追求。诗歌的才华,除了音乐性以外,更主要地体现在想象力上,把雪花与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客观事物与内心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非常别致的意境,但同时也很贴切。 △追求精神理想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灵动飘逸的浪漫抒情风格:《沙扬娜拉》(1925) 短短的四句,就把日本女性的情态、性格表现出来。诗歌抓住日本女性的一个日常行为,然后用比喻去表现这种行为性格、情感。 △旋律优美
?徐志摩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舒缓的节奏,形成一种优美的旋律。 ?这种音乐性,涉及了三个因素:押韵、平仄和音尺。 ?对音乐性的追求,是新月派诗歌最重要的美学原则。 △关于《再别康桥》(1928): 这是一首别情诗,抒发对康桥的那种无限深情。依依惜别、无限眷恋,带有淡淡的感伤。康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徐志摩曾经在这里学习。决定了徐志摩一生的基本思想,徐志摩对欧美政治、文化和浪漫主义的信念,就是在康桥形成的。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去理解徐志摩的康桥理想,把它看作是一种“回归自然” 的浪漫主义人生理想更贴切些。
? 并没有以自然批判文明,而是直接抒发对自然的感情。对康桥感情,就是对自然的感情,歌咏康桥的自然美景。
?这首诗体现出三美的原则。最突出的是音乐美。诗歌得以流传,很大程度上是这种优美的旋律感。 ?押韵,每节都是第二行和第四行之间。每行是两个或三个音组。还有词的重复和节的重复:“轻轻的”、“悄悄的”。最后一节和第一节相呼应。使节奏舒缓、从容,同时,给人一种韵味悠长的感觉。
(2)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1945年7月15日在昆明被特务暗杀。 ?人生道路:诗人—学者—民主斗士 ?主要作品:诗集《红烛》、《死水》
新月派诗歌:闻一多
?追求: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把创造的重心从“白话”转向“诗”。新诗由此进入了“自觉”时代。
?闻一多对《女神》的批评:一是过于欧化;二是反对只是“自然流露”。 ?理论原则:理性节制情感。
14
?审美特征:和谐与均齐
?三美理论,诗人应该“戴着镣铐跳舞”。(旧诗经验的移植)
△《死水》作于1926年4月,是诗人偶见西单二龙沟南端一臭水沟有感而作 ?作品采用象征手法,对窒息的社会现实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3)朱湘1904-1933 ?《夏天》《草莽集》(古典),及身后友人所编《石门集》(西方)
?朱湘最认真地实践了新月派倡导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他的诗恬淡平静,工稳美丽,诗风古典而奢华。 ?《采莲曲》《催妆曲》《摇篮歌》具有“东方的静的美丽”和“古典的与奢华的”美的风格。 ?关于诗的章法、模拟西洋诗体(如十四行)做过很多试验。 ?叙事诗同样较为成功。如《王娇》《猫诰》等
△《采莲曲》写得缠绵悱恻,唱出一片宁静迷人的境界。给他赢得极大的声誉。 6、早期象征派诗歌
?穆木天《谭诗——寄郭沫若的一封信》:“胡适说:做诗如作文,那是他的大错。” 要创作纯粹的诗歌:一是领域(潜在意识);二是思维与表现方式,强调暗示和朦胧的特质。 ?拒绝大众化。师法法国瓦雷里(穆木天,做了回环句式和废除标点的尝试)、魏尔伦(李金发),提出“内转”,同时试图沟通中西诗歌。在李的诗中还进行了复活文言的尝试。 什么是象征派诗歌
?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1857年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发表了著名的诗集《恶之花》,从此揭开了欧洲象征主义的序幕。其最初流行于诗歌领域,其后流行于其他艺术领域。20世纪初,象征主义曾对五四新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20 世纪20年代在中国文坛兴起的象征派诗歌,就是其直接催生的结果。但象征派诗歌在中国文坛上所走的道路并不平坦,其在中国诗坛所取得的成就也远远低于欧洲其他国家。 象征派诗歌进入中国的文学背景
?在表现技巧上,象征派的诗人们反对模拟客观现实,也反对直抒胸臆,更反对概念的说教。其诗歌大都借新奇的想象和比喻、晦涩的意象和暗示、象征性的意境来揭示他们内心世界的奥秘,表现出与五四初期白话诗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象征派诗歌与新月派诗歌的区别
?新月派与初期象征派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诗坛上的两个主要的诗歌流派,由于新月派的主要作用在于从听觉视觉方面克服初期诗坛的散文化倾向,而象征主义诗派则重在纠正其太实、太白、太直、太露的艺术弱项,因而两者在创作方法上有很大区别。 △李金发与象征派诗歌
?1925年李金发的诗集《微雨》的发表,标志着中国象征主义诗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影响深广的诗歌流派—— 象征派诗歌。1926年、1927年他又相继出版了诗集《为幸福而歌》和《食客与凶年》。 李金发简介
?1900.11.21—1976.12.25,原名李淑良,笔名金发,广东梅县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波特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一阵骚动,被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1925年初,回国执教,加入文学研究会。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创办《美育》杂志;后赴广州塑像,并在广州美术学院工作,1936年任该校校长。40年代后期,几次出任外交官员,远在国外,后移居美国纽约,直至去世。
李金发诗歌的主要内容 他的诗歌并不直接反映现实,而是直接表现自己的内心生活,内容往往是悲剧性的人生感受:死亡、悲哀、绝望、孤独。这实际是也是现代诗歌的一个主题,多表现人的“异化”。代表诗作《弃妇》就倾诉了人生的悲哀和痛苦,用弃妇的悲惨象征人生的悲惨。
15
?这是一个曾被文学史宣判为本世纪二十年代新诗发展中逆流的诗人。他的名字和诗作,多年来,
似乎已被湮没,已被遗忘了。然而,他的幽灵却一直在诗坛上游荡,在毁誉里挣扎,在变形中崛起。三十年代滥觞的现代派诗里,可以听到他的回声,四十年代风行的九叶派诗里,又可以看到他的潜影;五十年代的台湾,现代派诗以蔚为壮观之势东山再起,八十年代的中国大陆,朦胧诗激起了此伏彼起的争论。这时,只是在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原来他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抹去的名字,他的诗也不是一页可以不屑一顾地掀过去的历史。
?深刻的探索者,常常比肤浅的成功者在历史上刻下了更深的印痕,留下了更多的东西。 7、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第五章 二十年代戏剧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戏剧的战略选择 二、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 三、主要剧作家和作品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戏剧的战略选择 1、文明新戏
△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组“春柳社”(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
“文明新戏”是要区别于传统戏曲,以言语、动作(而非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 △第一个职业新剧团体,特色:(1)现场宣传、鼓动效果(2)演员即兴表演、幕表制 1914,“甲寅中兴”:家庭戏,突出娱乐和表演性
★单纯商业性演出后果:迁就小市民意识与恶俗趣味,艺术上粗制滥造,文明新戏走向衰落 2、戏剧的战略选择
思想内容:封建内容(儒、道)——新的内容
批判旧戏 戏剧观:娱人耳目——传播思想、改善人生 西洋式新剧 形式:非写实——现实主义,如实反映普通人 1918年,《新青年》4卷6期“易卜生专号”,《傀儡家庭》、《国民公敌》、《小爱尔夫》 易卜生影响当时中国戏剧界的因素: (1)个性解放思想,关注现实生活问题
(2)将现实生活本来面目逼真搬演(戏剧美学观),掀起译、编外国戏剧创作热潮,——现代话剧多元创造的局面。
★戏曲课程入大学,北大“西洋戏剧”、《中国戏曲》 ★《娜拉型戏剧》,“出走型”戏剧人物:胡适《终身大事》;余上沅《兵变》、欧阳予倩《泼妇》(社会问题剧)
二、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
1920,汪仲贤《华伦夫人之职业》演出失败,得出戏剧方向:一要中国化,二要非商业化。 1、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商业化的弊端,产生爱美剧、业余戏剧。 1922,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培养职业的、专门的戏剧人才; 1925,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恢复,增戏剧系 专业学校学生的实习性演出成爱美剧主要展现舞台。 2、“小剧场运动” 源于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实验,现代主义、自由主义取代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作用:作用:
(1)建立了新的话剧体制,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
(2)提出、建立了一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体系、模式 △经典演出:《少奶奶的扇子》风格、台词中国化(1924,洪深),强调再现、自然、原生态 三、主要剧作家和作品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