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微生物课后习题答案 下载本文

和功能没有多大的影响,就不会引起细胞表型变化。 7.染色体畸变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答: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染色体结构的变化。染色体结构变化包括染色体缺失、插入、重复、倒位和易位。

10. 请用简图表示5-溴尿嘧啶(5-BU)引起AT—>GC和GC—>AT的碱基转换过程。 答:P226图5.2.27

12.以下哪个DNA序列最容易受到紫外线的破坏:AGGCAA,CTTTGA,GUAAAU?当细菌

暴露在太阳下,为什么不会被全部杀死?

答:a.CTTTGA序列是最容易受到紫外线的破坏,因为里面嘧啶多,而嘧啶比嘌呤对紫外线敏感得多,容易被紫外线破坏。(P221倒数第三段)

b.因为在正常的微生物细胞中,紫外线造成的DNA损伤是可以得到及时修复的。若将受到紫外线照射后的细胞立即暴露在可见光下,菌体的突变率和致死率均会下降,这是光复复活作用。细胞内还存在另一种修复体系——暗修复或修复作用,它不需要光激活。因为有这两种修复作用,所以当细菌暴露在太阳下不会全部杀死。

14.试比较大肠杆菌的F+、F-、Hfr和F`菌株的异同,并图示这四者之间的关系。

答:a.1.F+菌株:细胞内有游离的F因子,有性线毛,可与F-菌株发生接合,从而将F因子转移至F-菌株,使F-菌株成为F+菌株。(P234)

2.F-菌株:细胞没有F因子,细胞表面无性线毛,可与F+菌株接合,并转变成F+菌株,也可与Hfr菌株接合,并获得Hfr菌株的一部份或全套染色体。F+菌株和Hfr菌株脱去F因子则成F-菌株。

3.Hfr菌株:含有与染色体特定位点整合的F因子。

4.F′菌株:它介于F+菌株与Hfr菌株之间,细胞中有游离的、带小段染色体基因的环状F因子,可与F-菌株接合,使其成为F`菌株。F`菌株的形成见F因子转导。(P234-P235) b.(P234图5.3.4,P235图5.3.5、图5.3.6,P236图5.3.7)

13

19.将经60CO处理后的菌液涂布在CM、MM、SM培养基上,请问在哪种培养基上可能长出菌落数最多,为什么?

答:CM培养基上可能长出的菌落数最多;因为CM培养基营养丰富,碳源和氮源都是一些有机物,能满足各种营养缺陷菌株和野生型菌株的生长;而MM培养基营养贫乏,氮源由无机物组成,不含AA、Vitamin和核酸碱基有机物,野生型能生长,营养缺陷型不能生长;SM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上加入某一营养缺陷型菌株不能合成的营养因子,只能满足该营养缺陷菌株和野生型菌株的生长。

23.在一个细胞群体中,有抗链霉素的菌体,也有对链霉菌素敏感的菌体,请问如何将对链霉菌素抗性最强的菌株筛选出来,并进一步确认它是真正的抗性菌株。

答:用梯度平板法来筛选,先将一般固体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将皿底斜放,使培养基凝结成斜面,然后将皿放平,再倒入含有适当浓度链霉素的培养基,凝固后放置过夜。由于药物的扩散,上层培养基越薄的部位,其药物浓度越稀,造成一由稀到浓的药物浓度增加的梯度。再将菌液涂布在梯度平板上,药物低浓度区域菌落密度大,大都为敏感菌,药物高浓度区域菌落稀少甚至不长,浓度越高的区域里长出的菌抗性越强。我们就选择药物浓度高区域的菌株。 关于进一步确认它是真正抗性菌株,可以用平板快速检测法去确认。 25.何谓影印培养?它在工业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有哪些?

答:a.影印培养法:先将菌液稀释涂布于完全培养基上,培养长成单菌落,然后将它们分别定位点种于完全培养基,补充培养基和基本培养基上培养后观察同一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P255)

b. 应用:比如1.检测营养缺陷型菌株;2. 测定最低杀菌浓度等等。

27.某突变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上无法生长,而添加了0.1%碱水解酵母核酸后,该菌株能生长。请设计一实验方案以进一步确定该菌株的生长必需物。

答:首先,它是核酸营养缺陷型。可采用生长谱法,分别配制缺A、G、C、T和U其中一物的混合液,添加到该菌的基本培养基中,将该菌株分别接入到不同的培养基中,即可判断是哪种或哪几种核苷酸缺陷型。 29.请比较下列概念的区别: (1)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

自发突变:生物在没有人工参与的条件下发生的突变;诱发突变:在已知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生物体发生突变。 (3)转换与颠换:

转换:原来DNA双链上是嘧啶(或嘌呤)碱基的位置上置换成另一嘧啶(或嘌呤)碱基; 颠换:原来DNA双链上是嘧啶(或嘌呤)碱基的位置上置换成另一嘌呤(或嘧啶)碱基。 (6)平板影印培养法和平板划线培养法:

平板影印培养法:把长有许多菌落的母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灭菌丝绒布的木质圆柱印章上,使其沾上来自平板上的菌落。然后可把这一“印章”上的菌落一一接种到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待这些平板培养后,对各平板相同位置上的菌落作对比后,就可选出适当的突变型菌株;平板划线培养法:是指把混杂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中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后生长繁殖成单菌落,通常把这种单菌落当作待分离微生物的纯种。 (7)性导(F因子转导)与转导:

性导:细菌细胞在接合时,携带的外源DNA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的过程。通常利用F'因子(带有部分细菌染色体的性因子)来形成部分二倍体;转导:借助温和型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细胞中的DNA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8)饰变和突变

14

饰变:是指外表修饰性改变,即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翻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变异:生物体在内因或外因作用下,遗传物质的结构或数量发生改变。 30.请辨析下列说法:

(1)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后,先进行一次正常的有丝分裂,继而进行一次染色体减数的有丝分裂。√

(2)遗传型相同的个体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型。 √

(3)低剂量照射紫外线,对微生物几乎没有影响,但以超过某一阈值的剂量照射紫外线,则会导致微生物的基因突变。×

(4)碱基互变异构引起自发突变的效应需通过DNA复制而实现。√ (5)溶源转变也是一种基因重组的形式。√

(6)初生F′菌株与次生F′菌株都属于部分二倍体。 ×

(7)霉菌的基因重组常发生于准性生殖时,而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却难以发生。 × (8)如果碱基的置换,并不引起其编码的肽链结构的改变,那么,这种突变现象称为无义突变。 ×

(9)与单独处理相比,诱变剂的复合处理虽然不能使微生物的总突变率增大,但能使正突变率大大提高。×

(10)在自然条件下,某些病毒DNA侵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病毒后代的现象称为转染。× (11)一般认为各种抗性突变是通过适应而发生的,即由其所处的环境诱发出来的。× (12)营养缺陷型的表型回复到野生型表型,则说明它发生了回复突变。 ×

第X章

1.请比较下列概念的区别:

(1)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的性质;免疫反应性:指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2)抗原决定簇: 抗原分子存在的能与TCR/BCR或抗体Fab部分特异性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抗原:能刺激动物机体的免疫系统,诱导发生免疫应答,产生体液免疫的抗体和(或)细胞免疫的效应淋巴细胞,并在体内外与之反应的物质。

(3)抗体:由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含有糖基的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4)组织相容性:器官或组织移植时,供、受者相互接受的程度;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

(5)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能引起强而快的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引起弱而慢的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

(6)分化抗原:T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以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其表面表达不同种类、抗原性质各异的糖蛋白分子;细胞因子:由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低分子量蛋白质或多肽的统称。 2.T细胞免疫应答基本过程 (1)抗原识别阶段;

(2)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3)免疫效应阶段;

3.微生物引起肉类(猪肉、牛肉等)的变质现象及原因? 答:(1)发粘 微生物(细菌、酵母)生长形成菌苔、产生黏液使肉表面出现发粘、拉丝等现象;

15

(2)变色 微生物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硫化氢,硫化氢与肌肉组织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绿色的硫化氢血红蛋白、微生物生长产生色素等;

(3)霉斑 在肉体表面有霉菌生长时,首先有轻度发粘,而后形成霉斑;

(4)气味改变 如脂肪酸败气味、蛋白质分解产生臭味、放线菌繁殖产生泥腥味等。 4.补体三条激活途径

5.抗原与抗体反应有什么特点?

3. 答:(1) 特异性:指任何一种抗原分子,只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结合发生反应的专一性能。特异性是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抗原抗体分子间的亲和力:氢键;范德华力;疏水相互作用;盐键;

(2)可逆性:指抗原与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解离,回复抗原抗体的游离状态。抗原抗体复合物依靠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结合, 在低pH、高浓度盐等条件下解离; (3)比例性:是指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需要一定的量比关系,只有当二者浓度比例适当时,才形成较大的抗原抗体结合物。

补充题:何为细菌生长曲线?细菌长曲线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有何特点?生长曲线在实践中有何应用?

答:细菌长曲线指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其菌数,以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以生长时间为横坐标而绘制成曲线,其包括四个时期:即延迟期、对数期、稳定期及衰老期。各时期有如下特点:

①延迟期:菌体数量不增加,生长速度为零,主要在此阶段,菌体没有分裂,菌数没有增加,但菌体的生理活性很活跃。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