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下载本文

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采用多媒体播放: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

多媒体动画播放:列宁在树下仰望两只灰雀,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已不见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其实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展开自主学习。这个环节旨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听觉,希望通过音乐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又使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发散思维,想象练说。这样也为下文的自主探索学习奠定了一定情感和知识基础。】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读课文,画出列宁的话。 2.灰雀又是怎么回来的,你从哪些句子看出?

(1)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地说。 3.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 他的心里在想什么? 4.导读激情,深入体会。

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 (多媒体字幕:第3-10自然段内容。) (师导读,生接读。)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着急而又和蔼地)问:“……” 男孩(紧张、吞吞吐吐地)说:“……” 列宁(惋惜、担心地)说:“……”

男孩看到列宁,(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说:“……” 列宁(半信半疑又惊喜地)问:“……”

【设计意图:对话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抓好对话朗读,最好的着眼点就是对话提示语,因此,学习这部分教师着重引导帮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同桌讨论、交流,添加了下文括号中的提示语。学生根据添加的提示语,各自练读,再分角色朗读。在有声有色地朗读中,学生认识到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爱护,懂得了男孩是个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的孩子。又提供学生一个很好的练说机会。】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1)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2)列宁有一颗怎样的心?(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列宁有一颗宽容的心)。

【设计意图:语文是一种人文的教学。在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我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了教学的各个方面。前面畅所欲言的讨论辩驳使学生更自主地深入到课本的情境中去体会文人物的真情实感。】 附板书设计:

3.灰雀

灰雀 (真的回来了) 列宁 爱

男孩 (一定会回来!)

第四篇《掌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掌声》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编者意在通过本组教材让学生感受爱、表达爱。《掌声》是一篇记叙文,作者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经历。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5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

(3)积累让自己感动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的外在动作和语言,由外向内感受人物内心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懂得要主动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四、说教、学策略。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其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本课时的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抓住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以“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深入体验感悟,张扬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一)播放《掌声响起来》MTV,在歌声中。教师深情导入:这首歌曲《掌声响起来》深情动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掌声》同样感人至深。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继续体会掌声。 (二)前后对照,感受英子变化。

1.英子以前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首先引导学生看图,观察英子的神情,初步感受英子心理。其次组织学生细读第一自然段,从“总是”、“最后”、“默默地”、“早早地”、“最后”、“不情愿”等词语体会英子自卑、忧郁的内心世界。最后指导学生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朗读传达出对英子内心感受的理解,与主人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英子后来变成了什么样?用同样学法指导学生学习第四自然段,在这部分内容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运用前一段“看图、读文、抓重点词、朗读品味”的方法自学。用活泼跳跃的语调传递出英子自信、活泼的心理,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一个阳光、灿烂的女孩形象。

此时,顺势设疑过渡:从自卑到自信,从忧郁到开朗,是什么让英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自然引入到课文第三部分的学习。

(三)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1.请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画出两次写掌声的句子。 2.引导学生默读思考:这两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想起的?大家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英子听了掌声以后会有什么想法?

3.组织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品读课文,展开想象,揣摩人物心理,进行说话练习。

重点带领学生学习写第一次掌声的部分。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第一次掌声是在英子经过思想斗争后走上讲台时同学们送给她的。请学生细读本段,勾画出写英子动作、神情的句子,以“犹豫”为切入点,体会英子此时内心的难过、矛盾、痛苦和害羞。请学生通过角色转换,假设自己就是英子的同学会怎样说,体会出第一次掌声里包含着的鼓励和信任。假设自己就是英子,此时此刻,会怎样想,怎样说,形象感受掌声的作用,并以此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人物心理,发展语言。在此基础上,迁移学法,自主学习写第二次掌声的部分,那么,学生体会出的二次掌声中包含的赞扬与肯定的含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体悟掌声,作业练习,升华主题。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讲一讲自己送出的掌声或得到的掌声。

6

2.教师一边完成板书,一边总结:这热烈的掌声中包含着鼓励和理解,包含着肯定和赞扬。这掌声就是一股爱的暖流,滋润英子的心田,拨动心灵的琴弦。我们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3.读一组名言。

4.此时此刻,相信学生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语要倾诉,一定有许多情感要表达,在《爱的奉献》这首歌曲中抄写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六、说教学板书。

25 掌声

自卑 忧郁 英子 自信 开朗 鼓励 赞扬 掌声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