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份试卷汇总)2019-2020学年天津市蓟县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 下载本文

证明溴乙烷的消去C 反应有乙烯生成 验证醋酸钠溶液中D 存在水解平衡 A.A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将NaOH的乙醇溶液加入溴乙烷中加热,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取CH3COONa溶液于试管中并加入几滴酚酞试剂,再加入醋酸铵固体其水溶液呈中性,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B.B C.C D.D

A.KI与FeCl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离子反应式为2I-+2Fe3+=2Fe2++I2,由于KI过量,因此溶液中存在I2和I-,故不可根据溶液中既含I2又含I-的实验事实判断该反应是可逆反应,A错误;

B.高锰酸钾与草酸溶液反应的离子式为 2MnO4-+5H2C2O4+6H+=8H2O+10CO2↑+2Mn2+,可知溶液中高锰酸钾溶液过量,难以观察到褪色现象,B错误;

C.由于溶液中挥发的乙醇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不能使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乙烯,C错误;

D.CH3COONa在水溶液呈碱性是存在阴离子的水解:CH3COO- +H2O?CH3COOH+OH-,加入酚酞溶液后变红,再加入醋酸铵固体,醋酸铵溶液呈中性,此时溶液中CH3COO-浓度增大,反应正向移动,溶液颜色加深,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此题易错点是B选项,通过观察高锰酸钾褪色快慢来探究反应速率大小,若高锰酸钾过量则不会观察到褪色,延伸考点还会出现高锰酸钾浓度不同来探究,要注意浓度不同时本身颜色深浅就不同,所以难以通过观察先褪色说明速率快;一般是高锰酸钾浓度相同且量少时,慢慢滴加不同浓度的草酸溶液,以此探究浓度对速率的影响。

9.乙酸橙花酯是一种食用香料,其结构简式如图,关于该有机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分子式为C12H19O2;②不能发生银镜反应;③mol该有机物最多能与3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④它的同分异构体中不可能有酚类; ⑤1mol该有机物与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耗1mol NaOH;⑥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A.②④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③④

本题主要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不存在醛基,不能发生银镜反应,不饱和度仅有三个酚类至少有四个不饱和度,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官能团只有酯基。据此回答。 【详解】

①由结构简式可知分子中含有12个C原子,20个H原子,2个O原子,则分子式为C12H20O2,故错误; ②分子中不含醛基,则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故正确;

③只有碳碳双键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1mol该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和H2反应,共消耗H2为2mol,故错误;

④分子中含有3个双键,则不饱和度为3,而酚类物质的不饱和度至少为4,则它的同分异构体中不可能有酚类,故正确;

⑤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官能团只有酯基,水解生成羧基和羟基,只有羧基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则1mol该有机物水解时只能消耗1mol NaOH,故正确;

⑥分子中不含苯环或稠环,则不属于芳香族化合物,故错误。 故选A。

10.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7g由H2S与PH3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质子数为9NA

B.90g果糖(C6H12O6,分子中无环状结构和碳碳双键)中含有的非极性键数目为3NA C.1mol由乙醇与二甲醚(CH3-O-CH3)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的羟基数目为NA D.已知

22688Ra→X+2He,则0.5molX中含有的中子数为34NA

4【答案】A 【解析】 【详解】

17g?(2?16)=9mol,假设全部为PH3,含有质子物A. 假设17g全部为H2S,含有质子物质的量为

34g/mol质的量为

17g?(3?15)=9mol,则17g该混合物中含有的质子物质的量为9mol,故A正确;

34g/molB. 果糖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H)CH(OH)COCH2OH,根据果糖的结构简式,非极性键应是

90g?5=2.5mol,故B错误; C-C之间的键,90g果糖中含有非极性键的物质的量为

180g/molC. 乙醇结构简式为CH3CH2OH,乙醚的结构简式为CH3-O-CH3,前者含有羟基,后者不含羟基,因

此1mol该混合物中含有羟基物质的量应在0~1mol之间,故C错误;

D. 推出X的原子结构为86X,0.5molX中含有中子物质的量为0.5mol×(222-86)=68mol,故D错误; 答案:A。

11.化学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煤转化为水煤气加以利用是为了节约燃料成本 B.利用太阳能蒸发淡化海水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在阳光照射下,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的甲醇属于可再生燃料 D.用二氧化碳合成可降解塑料聚碳酸酯,实现“碳”的循环利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煤转化为水煤气加以利用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A错误;

B. 利用太阳能蒸发淡化海水得到含盐量较大的淡水,其过程属于物理变化,B正确; C. 在阳光照射下,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甲醇,甲醇为燃料,可再生,C正确;

D. 用二氧化碳合成可降解塑料聚碳酸酯,聚碳酸酯再降解回归自然,实现“碳”的循环利用,D正确; 答案为A。

12.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1.1 mol·L?1KI 溶液:Na+、K+、ClO? 、OH?

B.1.1 mol·L?1Fe2(SO4)3溶液:Cu2+、NH4+ 、NO3?、SO42? C.1.1 mol·L?1HCl 溶液:Ba2+、K+、CH3COO?、NO3? D.1.1 mol·L?1NaOH溶液:Mg2+、Na+、SO42?、HCO3?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项,I-与Cl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A不选;

B项,在Fe2(SO4)3溶液中离子相互间不反应,可以大量共存,故B选; C项,在HCl溶液中CH3COO-不能大量存在,故C不选;

D项,Mg2+、HCO3-都能与OH-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D不选,答案选B。 13.对利用甲烷消除NO2污染进行研究,CH4+2NO2

N2+CO2+2H2O。在1L密闭容器中,控制不同温度,

222分别加入0.50molCH4和1.2molNO2,测得n(CH4)随时间变化的有关实验数据见下表。 组别 温度 n/mol时间/min 0 10 20 40 50 ① ② T1 T2 n(CH4) n(CH4) 0.50 0.50 0.35 0.30 0.25 0.18 0.10 0.10 0.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组别①中,0~20min内,NO2的降解速率为 0.0125 mol·Lˉ1·minˉ1 B.由实验数据可知实验控制的温度T1<T2 C.40min时,表格中T2对应的数据为0.18 D.0~10min内,CH4的降解速率①>② 【答案】B 【解析】

A、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故组别①中,0~20min内,NO2的降解平均速率为0.0125 mol·L-1·min-1,选项A错误;B、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达平衡所需时间越短,由实验数据可知实验控制的温度T1①,选项D错误。答案选B。 14.下列实验方案中,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实验目的 项 A B 除去苯中混有的苯酚 检验Fe2+溶液中是否含有Fe3+ 除去粗盐中含有Mg2+、Ca2+、SO42-的试剂C 加入顺序 D A.A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苯酚与溴水生成的三溴苯酚溶于苯,无法除去杂质,且引进了新的杂质溴,A项错误; B. 铁氰化钾溶液用于检验亚铁离子,无法检测铁离子,B项错误;

C. NaOH溶液可以除去Mg2+、再加稍过量的BaCl2溶液可以除去SO42-,最后加碳酸钠溶液可以除去Ca2+和过量的Ba2+,到达除杂目的,C项正确;

D. HNO3会氧化二氧化硫为硫酸根,硫酸根与银离子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银白色沉淀,与氯化银无法区分,

检验SO2中是否含有HCl B.B

加入适量的溴水充分反应后过滤 向待测液中滴加几滴铁氰化钾溶液 向该溶液中先加入NaOH溶液、再加BaCl2溶液,最后加碳酸钠溶液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HNO3酸化的AgNO3溶液中 C.C

D.D

实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