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学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

递质的反应,起修饰经典神经递质的作用,故又称神经调质。

57、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l):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组织中的一类辅助细胞,无传导神经冲动的能力,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隔离和绝缘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有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周围神经系统主要有施万细胞和卫星细胞等。

58、神经纤维(nerve fibre):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感觉神经元长树突和包在外表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根据轴突外有无髓鞘包裹,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两类。 59、施万细胞(Schwann cell):施万细胞参与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构成。在有髓神经纤维,施万细胞包绕轴突形成髓鞘。 60、郎飞结(Ranvier node):周围神经系统的施万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少突胶质细胞包裹轴突形成的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髓鞘呈节段状,相邻两节段间无髓鞘的狭窄部称为郎飞结,此处轴膜裸露。 61、神经末梢(nerve ending):神经末梢是神经纤维的终末结构,按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梢按其结构分为游离神经末梢和有被囊神经末梢。有被囊神经末梢有触觉小体、环层小体和肌梭。运动神经末梢又分为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62、运动终板(motor end plate):运动终板是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到达骨骼肌肌膜处失去髓鞘,分支呈爪状,与贴附的骨骼肌纤维构成神经肌突触。电镜下,运动终板处肌浆丰富,线粒体和细胞核较多,肌膜凹陷成浅槽,槽底肌膜形成突触后膜,槽内嵌入轴突终末,与肌膜相对的轴膜即突触前膜,突触前、后膜之间即突触间隙。 63、触觉小体(tactile corpuscle):触觉小体呈卵圆形,外包结缔组织被囊,小体内有许多横列的扁平细胞。有髓神经纤维进入小体时失去髓鞘,轴突分为细支盘绕在扁平细胞间。触觉小体分布在皮肤真皮乳头内,感受触觉。 64、环层小体(lamellar corpuscle):环层小体为卵圆形或圆形,体积较大,小体的被囊由数十层同心圆排列的扁平细胞组成,小体中央有一条均质状的圆柱体。有髓神经纤维进入小体时失去髓鞘,裸露轴突穿行于小体中央的圆柱体内。环层小体广泛分布在皮下组织、肠系膜、韧带和关节囊等处,感受压觉和振动觉。 65、巩膜静脉窦(scleral venous sinus):巩膜静脉窦是指角膜缘内侧的一环形小管,其管壁由内皮、不连续基膜和薄层结缔组织构成,是房水回流的通道,其内侧与小梁间隙通连。 66、视杆细胞(rod cell):视杆细胞细长,核小、染色深,外侧呈杆状,内突末端膨大呈小球状,分布在视网膜黄斑以外的周围部。多数膜盘与胞膜分离而独立,顶端的膜盘不断老化脱落,其感光蛋白称为视紫红质,感弱光。

67、视锥细胞(cone cell):视锥细胞核较大,染色较浅,外突呈圆锥形,内突末端膨大呈足状。膜盘大多与细胞膜相连,顶端膜盘不脱落。其感光物质称为视色素,感强光和颜色。 68、米勒细胞(MüLLer cell):米勒细胞为放射状神经胶质细胞,是视网膜中特有的一种胶质细胞。细胞狭长,几乎贯穿除色素上皮细胞外的视网膜全层。该细胞具有营养、支持、绝缘和保护作用。

69、视神经乳头(papilla of optic nerve):视神经乳头又称视盘,是位于黄斑鼻侧的一圆盘形隆起,为视神经穿出处,并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通过。此处无感光细胞,又称生理盲点。

70、中央凹 (central fovea):黄斑中央的浅凹,称为中央凹。中央凹是视网膜最薄的部分,除色素上皮外,只有视锥细胞。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节细胞之间形成一对一的联系,能精确传导视觉信息,故中央凹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71、螺旋器(spiral organ):螺旋器又称corti器,是膜蜗管基底膜的上皮增厚形成的听

觉感受器。该上皮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的末梢分布于毛细胞基部。螺旋器上方有盖膜覆盖,其基部的基底膜内有听弦。 72、心骨骼(cardiac skeleton):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坚实的支架结构,称为心骨骼,包括室间隔膜部、纤维三角和纤维环。心房和心室两部分心肌分别附于骨骼肌,不相连续。

73、浦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浦肯野纤维又称束细胞,位于心内膜下层,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此细胞较一般心肌纤维粗而短,着色淡,肌原纤维较少,位于细胞的周边,相邻细胞间有较发达的缝隙连接。此细胞有快速传导冲动的作用。

74、W-P小体(weibel-palade body):W-P小体系血管内皮细胞所特有的一种细胞器,由单位膜包裹,内有许多平行排列的细管,可贮存vWF。vWF是一种大分子蛋白,可同时和胶原纤维及血小板结合。当血管破裂时,大量血小板以vWF为中介,聚集在胶原纤维上,形成血栓而止血。

75、血窦(sinusoid):血窦是毛细血管的一种类型,其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上有孔,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基膜不连续,因而通透性最大。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中。 76、静脉瓣(valve of vein):管径2mm以上的静脉常有静脉瓣,其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瓣膜为两个半月形薄片,彼此相对,根部与内膜相连,其游离面朝向血流方向。瓣膜表面覆一层内皮,中轴为富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 77、基底细胞(basal cell):基底细胞位于基底层,是一层矮柱状或立方形的细胞,核较大,胞质少,H-E染色呈强嗜碱性,胞质内含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和分散或成束的角蛋白丝。基底细胞是幼稚的角质形成细胞,具有活跃的分裂能力,能分化形成表皮的其余几层细胞。 78、棘细胞(spinous cell):棘细胞位于表皮棘层内,多边形,体积较大,表面有许多短小的棘状突起,核大而圆,位于中央。胞质丰富,弱嗜碱性,游离核糖体较多。胞质内还含有多个卵圆形的板层颗粒,内含糖脂和固醇。

79、淋巴组织(lymphoid tissue):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眼中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及一些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这种组织称为淋巴组织。按其存在形式,一般将淋巴组织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两种。

80、淋巴小结(lymphoid nodule):淋巴小结又称淋巴滤泡,为淋巴组织聚集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组成。受到抗原刺激时,小结中央的淋巴细胞体积增大并分裂增殖,称为生发中心。无生发中心的淋巴小结较小,称为初级淋巴小结;有生发中心的淋巴小结称为次级淋巴小结。

81、弥散淋巴组织(diffuse lymphoid tissue):淋巴组织弥散分布,周围无明显界限,称为弥散淋巴组织。弥散淋巴组织内常见高内皮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淋巴细胞由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抗原刺激可使弥散淋巴组织增大,并出现淋巴小结。 82、淋巴器官(lymphoid organ):淋巴器官是指以淋巴组织为主要成分的器官,可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中枢淋巴器官有胸腺和骨髓,是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周围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及扁桃体,是接受抗原刺激,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83、胸腺基质细胞(thymic stromal cell):胸腺内的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统称为胸腺基质细胞,这些细胞可为胸腺内淋巴祖细胞的分化发育提供了适宜的微环境。 84、胸腺小体(thymic cornuscle):胸腺小体由胸腺上皮细胞同心圆排列而成的椭圆形小体,是胸腺髓质的重要特征。其直径为30~150m,散在分布髓质内。胸腺小体功能未明,但缺乏胸腺小体的胸腺,培育不出T细胞。

85、血-胸腺屏障(blood-thymus barrier):胸腺皮质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与其周围的胸腺

组织之间有一道屏障结构,称为血-胸腺屏障,由下列数层结构构成: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血管周隙内的巨噬细胞;胸腺上皮基膜及上皮细胞的突起。血液内的抗原物质不易透过,这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86、胸腺上皮细胞(thymic epithelial cell):胸腺上皮细胞又称上皮性网状细胞。细胞多突起,分布于被膜下和胸腺细胞之间。能分泌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可促进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细胞表面具有大量的MHC分子,可诱导淋巴干细胞的分化发育。

87、胸腺细胞(thymocyte):胸腺细胞泛指分化发育中的T细胞。皮质中胸腺细胞占皮质细胞总数的近90%。髓质中的胸腺细胞较少,多为分化成熟的T细胞。

88、淋巴细胞再循环(recirculation of lymphocyte):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后,又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回流入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到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到另一处淋巴组织,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再循环有利于识别抗原,促进免疫细胞之间的合作。

89、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把抗原肽提呈给T淋巴细胞,并激发后者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可将抗原呈递细胞分为专职的和非专职的两种。前者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后者包括某些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等。一般所指的是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

90、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e):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机体内的一个具有巨大吞噬功能的细胞系统,包括结缔组织内的巨噬细胞、肝内的库普弗细胞、肺内的巨噬细胞、神经组织内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内的破骨细胞、淋巴组织内的交错突细胞以及表皮内的郎格汉斯细胞等,这些细胞均来源于骨髓内的幼单核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穿出毛细血管壁,进入不同的组织后进一步分化发育,形成了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的各种细胞。此系统的细胞不仅具有很强的吞噬功能,还参与免疫应答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大多是抗原提呈细胞。

91、甲状腺滤泡(thyroid follicle):甲状腺滤泡大小不等,直径0.02~0.9m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由单层立方滤泡上皮细胞围成,滤泡腔内充满透明的胶质。滤泡上皮细胞形态随功能状态不同而变化。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胞质内有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较多的线粒体,溶酶体散在于胞质内,高尔基复合体位于核上区。细胞顶部胞质内有电子密度中等、体积较小的分泌颗粒,还有从滤泡腔摄入的低电子密度的胶质小泡。具有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92、滤泡旁细胞(parafollicular cell):滤泡旁细胞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或滤泡上皮细胞与基膜之间, 细胞稍大,在HE染色切片中着色淡。银染法可见胞质内有嗜银颗粒。甲状腺滤泡旁细胞释放降钙素,能促进成骨细胞的活动,使骨盐沉着于类骨质,并抑制胃肠道和肾小管吸收Ca2+,从而使血钙浓度降低。 93、束状带(zona fasciculata):束状带是肾上腺皮质中最厚的部分,约占皮质总体积的78%。束状带细胞较大,细胞呈多边形,排列成单行或双行细胞索。束状带细胞核圆,较大,着色浅。胞质内含有大量的脂滴,在HE染色标本中,脂滴被溶解,故胞质染色浅而呈空泡状。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为皮质醇和皮质酮。糖皮质激素可促使蛋白质及脂肪分解并转变成糖,还有抑制免疫应答及抗炎症等作用。

94、垂体门脉系统(hypophyseal portal system):大脑基底动脉环发出的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在该处分支并吻合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称为第一级毛细血管网。该毛细血管网下行到结节部汇集形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这些微静脉下行进入远侧部,再度分支并吻合,形成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毛细血管网共同构成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弓状核等一些神经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多种激素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调节

远侧部各种腺细胞的分泌活动。 95、赫令体(Herring body):视上核和室旁核的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形成的膜被分泌颗粒沿细胞的轴突运输到神经部贮存,轴突沿途呈串珠状膨大,膨大部内可见大量分泌颗粒聚集。膨大部即光镜下在神经部内见到的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称为赫令体,是轴突内分泌颗粒大量聚集所形成的结构,内含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两种激素。 96、胃粘膜屏障(gastric mucosa barrier):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含高浓度的黏液,属于不可溶性凝胶,厚达0.5mm,覆盖于上皮表面。上皮细胞表面的黏液可将上皮与胃蛋白酶隔离,而高浓度的则可中和渗入的,使酸度降低,并抑制了胃蛋白酶的活性。这样可防止胃酸及胃蛋白酶对上皮细胞的侵蚀,此称为胃黏膜屏障,又叫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97、吸收细胞(absorptive cell):吸收细胞分布于肠上皮,数量最多,呈高柱状。其游离面在光镜下可见明显的纹状缘,电镜观察,是由密集而排列规则的微绒毛构成。微绒毛表面有一层细胞衣,其中含有双糖酶、肽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等消化酶,故糖衣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吸收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肠腔内的各种营养物质。另外,吸收细胞也参与免疫球蛋白A的释放过程,有的还分泌肠致活酶,激活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原。 98、肝巨噬细胞(Kupffer cell):肝巨噬细胞又称库普弗细胞,是定居于肝血窦内的巨噬细胞。肝巨噬细胞有变形运动和活跃的吞饮、吞噬能力,在吞噬和清除从肝门静脉进入的细菌和异物方面起关键性作用。肝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病毒后,由溶酶体分解,并提呈其抗原决定簇传递给淋巴细胞,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肝巨噬细胞还可监视、抑制和杀伤体内的肿瘤细胞,尤其是肝癌细胞。 99、窦周隙(perisinous space):窦周隙是指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窄间隙,又称Disse腔隙。窦周隙内充满来自血窦的血浆成分,肝细胞血窦面的微绒毛浸于其中,是肝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窦周隙内有散在的贮脂细胞和网状纤维。贮脂细胞的功能是贮存维生素A。

100、贮脂细胞(lipocyte):贮脂细胞又称窦周细胞或间质细胞,位于窦周隙内,形态不规则,有突起,常附于血窦内皮细胞外表面及肝细胞表面。贮脂细胞的胞质内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脂滴,其功能是储存维生素A,还能合成胶原,形成网状纤维 。 101、门管区(portal area):在相邻肝小叶之间的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的结缔组织中,汇集着从肝门进出的门静脉、肝动脉、肝管的分支,即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故这个小区称门管区。

102、胆小管(bile canaliculus):胆小管由肝细胞相邻面的质膜局部凹陷而成。胆小管在肝板内也相互连接成网。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贮存其中,通过胆小管网流出肝小叶,汇入小叶间胆管。

103、胰岛(pancreatic islet):胰腺的外分泌部内散在的细胞团,称为胰岛。胰岛大小不一,人胰岛主要有A、B、D、PP四型细胞。A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20%,细胞体积较大,多分布在胰岛的外周部,分泌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B细胞数量较多,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70%,细胞较小,多位于胰岛的中央部,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D细胞数量较少,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5%,分泌生长抑素,可调节邻近的A、B、PP等细胞的分泌功能。PP细胞数量很少,分泌胰多肽,可抑制胰液分泌、胃肠运动及胆囊收缩。 104、泡心细胞(centroacinar cell):胰腺的腺泡腔可见小的扁平或立方形细胞,称泡心细胞,胞质着色浅,核卵圆形。泡心细胞是延伸入腺泡腔内的闰管上皮细胞,是胰腺腺泡的结构特征之一。

105、肺小叶(pulmonary lobule):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其各级分支及末端的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呈锥体形,尖朝向肺门,底朝向肺表面,每叶肺约有50~80个肺小叶,是肺的结构单位。临床上常见的小叶性肺炎即指发生在小叶范围内的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