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下载本文

产品、高性能电子铝箔、高性能磁性材料、粉末冶金制品,重点发展高强合金钢、专用钢的锭、线、管、板、带、薄板及后道专用金属制品。光通信产业链:围绕光通讯器件、光通讯设备、光通讯网络运营服务等环节,努力向高端领域和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不断降低光纤预制棒制造成本,力争突破无源光芯片制造等高端技术。

三是提升发展两个产业链条(数控设备、新医药产业链)。数控设备: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控制技术以及程序设计,不断提升数字技术与机床、印刷机械、焊接机械、包装机械、水泥机械、建筑机械等装备的融合,重点在超高速加工、超精密加工、超高速切削和激光加工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新医药:围绕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小分子药物、医药器械、生物试剂、医用材料,在增强传统中药药物的提取工艺、新品开发研究基础上,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和小核酸、核苷酸等生物制药产业化项目。

四是培育发展一个产业链条(节能环保产业链)。节能环保:围绕节能环保锅炉、余热发电或制冷成套工程、吸收式热泵、低温强化换热器、与变频调速技术相结合的水泵、风机、压缩机、电动机等节能机电产品、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专业设备,加强系统集成和工程设计,重点扶持具有工程总承包资质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

——狠抓两个关键,在加快人才和载体建设上求突破。

1、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产业支撑力。突出以人才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推动转型升级,以人才高地建设带动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建设。一是突出产业对口。侧重于七大新兴产业亟需的高端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招才引智,特别是对优先发展的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人才给予更优惠的政策。如在海洋工程产业优先引进海洋工程动力及传动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深潜水装备、甲板机械、油污处理及海水淡化等方面的高级研发人才、技术专家。新能源产业优先引进5兆瓦以上风机的变频控制系统、变桨控制系统、风机轴承、齿轮箱、碳纤维叶片等关键部件的工程技术专家。二是优选引进模式。重点加强对领军人才、

—17—

核心技术研发人才、技术研发团队的引进,形成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创业创新人才队伍。依托重大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重点产业项目和特色产业基地,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和企业联合引才。建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推动全球高端人才和智力资源更好地为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服务。建立南通籍在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鼓励和吸纳通籍优秀学生回乡创新创业,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加大培养力度。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内外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培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促进自有技术人才的水平提升。加大高校新兴产业学科建设和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利用职业教育和现代企业相结合的优势,培育大批新兴产业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队伍。四是创新用人机制。着力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让他们创业有机会、创新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在保障必需生活待遇的同时,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技术入股、持股、提高薪酬等激励政策,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业人才,推动内外高端人才和智力资源更好地为我市发展新兴产业服务。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使用政策,在企业为主体引进的前提下,以政府的名义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给予资金方面的奖励和政策方面的扶持。

2、加快特色载体建设,增强产业承载力。新兴产业是集约型发展模式的产业,必须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资源集约利用。对省级以上创新园区、开发区、特色工业产业园、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等不同类型的园区分类指导、明确定位,围绕某一个新兴产业发展,形成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产业链发展、集聚集约发展优势。

一是创建特色产业基地。在近年我市全力打造船舶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结合我市的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依托优势,突出特色,选择新材料、新能源等具有产业基础、区域空间和发展潜力的重点产业,以大项目、大企业为支撑,

—18—

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规模、品牌、特色。围绕每个地区培育1-2个支柱型特色新兴产业基地,大力创建海安县新能源及智能装备产业,如皋市海洋工程及新材料产业,如东县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海门市新材料及生物医药产业,通州区新能源及海洋工程产业,崇川区海洋工程、电子信息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港闸区海洋工程、新材料、智能装备及新医药产业,开发区海洋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及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等新兴产业特色基地。

二是打造特色产业载体。按照各地新兴产业发展的定位和布局,借助已经形成的产业板块基础,结合江苏沿海开发整体布局,推动国家级、省级开发园区“二次创业”,加快苏通科技产业园、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锡通科技产业园等重点跨江合作园区深度开发,提升沿海前沿地区产业园区规划水平,整合现有乡镇工业园区产业资源,明确产业重点,加强产业指导,避免同质竞争。对具备条件的基地型、龙头型企业,引导建立新兴产业园,吸聚产业关联度高、配套能力强的上下游企业集中布局,建设形成重点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开发区转型,加速产业更新换代,加大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优化,推动传统开发区由一般工业集聚区向科技创新先导区、新兴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

三是突破重点创新园区。实践证明,新兴产业大多是从高新园区内成长起来的。要以南通科技园、崇川科技园、如皋科技城、开发区软件园等已有创新园区为基础,努力实现国家级高新园区的突破。根据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确定不同创新载体的发展定位,打造各自不同的产业特色,迅速壮大规模,形成一批新兴产业孵化基地。按照集中、集约、集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引导,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创新载体运行模式,建立健全专业性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等,配置孵化器、中试用房和科技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配备专业的服务人员,逐步形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

——构建三大平台,在加速创新要素集聚上求突破。

—19—

1、技术创新平台。针对我市新兴产业技术集成能力比较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的现状,着力打造“大院大所”建设工程,搭建高层次创新平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充分利用外部人力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产品的产业链为主线的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模式,鼓励产学研各方联合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共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支持重大研发机构落户,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联合办学、联合建立科研机构,让更多的重大研发机构落户我市。加快中科院南通海洋所、中远船务海工研究院、南京大学新材料研究院、东大工业研究院等一批高层次研发机构尽快落户和建设,集中一批行业内的顶尖技术人才和专家,凝心聚力进行技术攻关。同时,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建设的扶持力度,对企业科研机构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其运行质态。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建设,力争三年内所有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制造业企业都建成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关注太阳能电池及应用、核电阀门、光热组件等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扶持核酸药物、手性药物、心血管药物、新型发酵和代谢、中药消化系统药物等省级研发中心。重点打造电器数字化电力控制设备、电子设备人机界面控制模组、特种起重装备、电力无功控制、光电检测仪器等企业技术载体。重点培育节能环保锅炉、工业废酸回收利用等技术中心。

2、产业合作平台。引导企业、科研机构组成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着力推进“基地联盟”拓展工程,整合资源,发挥整体优势,提升我市新兴产业的话语权和行业影响力。支持有关企事业单位主动参与承担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鼓励企业在科技开发、标准研制、国际市场开拓一体化推进。通过举办具有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