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易错题目汇总及分析 下载本文

◆典型错题

题 目:简便计算:125×(8+80)

学生错解:

125×(8+80) =125×8+80 =1000+80 =1080 ◆原因分析

教师层面:

1.归纳过程过简过快,后进学生还没有理解含义或没有形成数学模型。

2.有的老师想出了“放羊”的点子,但是还只是停留在规律的外形中,学生只是记住了一个外壳,不明白真正含义。

学生层面:

1.不理解算式的含义。

2.没有形成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 ◆教学建议

首先,数学模型是要学生在应用中自己建立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的。 从理解算式的含义角度,我们尝试了多种方式:

1.利用乘法的意义:就是几个几加上几个几等于几个几。这种方式的教学对于4×25+6×25=(4+6)×25效果最好,但125×(8+80)=125×8+125×80就不是很乐观。

2.利用找公共因数:后测效果正逆准确率中等。

3.利用计算两个长方形总面积,从而通过数形结合建立模型。对于125×(8+80)=125×8+125×80效果较好。附教案

◆资源链接:

见附件:其中下面的练习和提问是重点

你能画出面积图解释4×(25+12)的意思吗?4是两个长方形的公共宽,25和14都是长。 你觉得4×25+12能求出准确的结果吗?为什么?

附件: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一、面积计算,提出问题 1. 复习面积,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列式:我们上一节课刚刚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谁来说说长方形面积是怎么计算的?正方形面积呢?(??)好的,我们就来试一试吧。

(大屏幕呈现长方形面积计算图)

学生尝试解决:能否用综合算式?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板书两种方法:(a+b)是什么意思?ac+bc是什么意思?(得出哪个是指长和宽。) 师:两个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等式里面是怎么体现出来的?两个方阵(点子图)呢? 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关注到两个长方形有一条边相同(共边或说出宽相同就可以),体现在等式中,共边的长8在“=”号左边作因数,右边也作为两个部分积中的因数;方阵中机器人的行数(每列的人数)相同,行数8在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因数。

(7+2)×8 7×8+2×8 = =

(2)学生独立用两种方法列式解决。教师出示第二个组合图,求面积。 板书两种方法。

2. 提出问题,建立联系。

师:每道题有两种解法,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我们就说这两个算式相等(板书右边角落),可以用等号(板书两个算式之间)连接起来。看一看,等式这样写可以吗?

(7+2)×8=7×8+2×8

(9+4)×5=9×5+4×5w W w . x K b 1.c o M

(1)同一个等式观察:自己选择一个等式,“=”号两边部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这一问题时都结合了具体情境解释“=”号两边部分的联系和区别,如:“第一个等式中左边是先求长方形的总长再求面积,右边先分别求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再求总面积,它们求的都是扩建后的总面积,结果相等。”??

(2)想一想,这两个等式有什么共同点?同桌说一说。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两个等式的共同点(不全班反馈、在表达用语上不作规范要求)。括号外面的数用了两次,宽用了两次。为什么要用两次?(宽是两个小长方形的公共边。)

二、画图举例,建立模型 1.画图举例。

教师出示算式,学生自己选择或画出面积图。

你能画出面积图解释4×(25+12)的意思吗?4是两个长方形的公共宽,25和14都是长。 如果再多写一些,我们可能还会发现更多。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吗?注意看清要求。(大屏幕呈现活动要求)

(1)写出一个这样的等式。

(2)计算等号两边算式的值,看看两边是否相等。 (3)画面积图解释等式的意思。

学生模仿例子独立写等式、计算检验、画图解释,画图时有少数学生遇到了困难,他们开始重新观察作为例子的面积图和点子图,个别学生得到了小组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完成后高兴地与小组里成员作了交流。

全班汇报。学生报等式,同学们想象面积图,然后说说意思。

请1位学生报等式中“=”号的左边部分,其他学生写出右边部分;(板书)然后请2位学生报

等式中“=”号的右边部分,其他学生写出左边部分;(板书)

你觉得4×25+12能求出准确的结果吗?为什么?

最后教师问有没有同学一开始是写错的?是否愿意与大家共享你学习中的经验教训?将写错的拿来请其他同学改一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改? 2.抽象概括,建立模型。

师: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你们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吗?你们能用字母来表示吗?(a+b)×c=a×c+b×c。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师:能解释一下这个等式的意思吗?

学生借助面积图和运算意义解释等式的意思。进一步认识到两个共边长方形,不论长宽是什么数据,都存在(a+b)×c=a×c+b×c 这一关系,说明乘法分配律是一种普遍规律。

(a +b)×c=a×c+b×c

三、巩固深化,迁移应用

1.想一想,你还在哪里见到或用到过乘法分配律? 学生举例,如长方形周长计算等。

教师补充:其实我们早就在用乘法分配律了,可能你没有意识到,如两位数乘一位数12×4=(10+2)×4=10×4+2×4。

2.以后应用乘法分配律的地方还很多呢!我们先来试一试吧。(连线然后寻找一个对应的面积图。)

3.解答下面问题。

15×5+20×5=(15+20)×5 5×3+8×3=(5+8)×3

师:这些等式可以用下面的面积图来表示(大屏幕呈现面积图)。面积图的长宽数据怎么标?(学生边说教师边呈现数据)说说这些面积图与原来问题的关系?(呈现纵横轴,标上单价、数量,并

c a b 解释面积就是总价)

数量 数量 5

8 15 20 单价

【意图:借助数形结合的数学模型,通过现实问题、等式、面积图之间的相互转换和解释,进5 单价 一步体验数学的知识方法之间、数学与现实之间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全课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反

复经历以“数”解释“形”、以“形”解释“数”的过程,意在牢固建立“数”“形”之间的联系,通过建立乘法分配律的多元表征,以利于知识的提取,促进知识的保持与迁移;通过回忆“哪里见到或用到过乘法分配律?”,引导学生借助新知识重新审视已经学过的知识,并借以建立知识之间的广泛联系。】X|k |B | 1 . c|O |m

3

三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错题来源 题目出处 相关知识 知识属性 教学简述 25 错误率 48% 采集者 题 型 基本 综合 拓展 朱颖 √ 浙教版数学书 55页第3题 面积单位的换算 采集 学校 课时 诸暨浣纱小学 √ 课 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 时 单元 机 总复习 陈述性知识( ) 程序性知识(√ ) 策略性知识( ) 这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学习了年、月、日以及生活中的时间的知识,但是对于这种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还是不能理解或一知半解。 ◆典型错题 题 目:一条人行道长150米,宽3米。用面积9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水泥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学生错解:50块 ◆原因分析

1.小朋友们对于“生活原型”的表象不清楚。在访谈中发现有学生说没看见过铺地砖,所以很难理解怎么铺,用地砖的什么来铺,从而导致错误。

2.长度单位表象的建立不能很好与生活中的物体紧密联系起来。

虽然在学生头脑中对长度单位已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