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完整版 下载本文

浅论鲁迅作品及其精神的现实意义

李安帮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中学语文教材里的鲁迅先生作品被删一事,引发了一系列的疑惑:鲁迅先生的作品真的过时了吗?鲁迅先生的精神真的毫无意义了吗?鲁迅先生对中华民族劣根性的揭露,还适应当今的社会吗?我们今天还需要鲁迅吗?今天我们重拾鲁迅先生的作品,紧密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从不同方面对不良现象进行针砭,并提出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批判斗争精神,发扬他理智的爱国主义精神,再一次唤起民族的觉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信念支撑。 关键词:鲁迅作品;鲁迅精神;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课本中曾编进了不少鲁迅先生脍炙人口的作品,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故乡》、《“友邦惊诧”论》、《为了忘却的纪念》、《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在当时曾发挥过巨大的战斗作用,有力地配合了中国人民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伟大斗争,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同时又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将人性之中最黑暗的部分揭露于世人面前。遗憾的是,今天中学语文课在教学这些作品时,或仅仅结合时代背景,或过分强调时代性,老师觉得难讲,于是照本宣科,学生觉得难懂,只好死记硬背,未能很好地挖掘出其现实意义。从而提起鲁迅先生的作品,却成了老掉牙的东西,或是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然而,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否就毫无意义了呢?

1

鲁迅精神,是否已经过时了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学习鲁迅先生作品及其精神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从《“友邦惊诧”论》到《狂人日记》,从《呐喊》到《纪念刘和珍君》,从《孔乙己》到《阿Q正传》,鲁迅先生以犀利文字作为“匕首”和“投枪”,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派和敌对势力的丑恶嘴脸和险恶用心,对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的国民给予了无情的批判。

第一、爱国主义精神的定义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鲁迅先生55年的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旅程中,其一生的行动指南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先生以犀利如刀的文笔,直陈当时社会弊病,严厉批判围观者的冷漠无情,对国人国民性的阴暗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虽然今天的时代早已非鲁迅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所能相比,但是清醒地、理智地爱国,并勇于直陈社会之弊端,揭露和批评社会不良风气和不道德行为,永远也不会过时。

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贯穿了鲁迅先生的一生。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笔作为武器,坚持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革命工作中,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反动派镇压学生运动的罪恶行径;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愤然写下《为了忘却的纪念》和《纪念刘和

2

珍君》等一系列充满正义和震撼人心的文章,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切开病灶,直入内核,毫不避讳,毫不躲闪,有力的抨击了敌对势力和鞭挞了反动派的暴行。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广为传诵的名句,正是鲁迅先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在谈到《呐喊》一文的创作时,鲁迅先生说“我青年时期曾作过许多梦”。读懂该文的人都应该清楚,这里的所谓“梦”,就是对祖国新生、富强的憧憬和渴盼。当时的中国是一片“风雨如磐”,“万家墨面”,是充满“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年轻的鲁迅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于是他告别慈母,辗转到南京进了水师学堂,当看到庸医误人时,毅然决定远渡日本学医;当看到体格健全的国民同胞只能作示众的看客和冷漠的围观者时,他终于明白:当前“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先生弃医从文,从此走上一条孤独的曲线救国救民路——文学救国。在漫长的从文道路上,他经历了无数挫折,苦闷和思索,用笔作为刺刀,与国民的劣根性作斗争,用文字作为呼声,为革命而奔走呐喊。历经千辛万苦,受尽侮辱排斥而不倒,支撑他的,是一颗拳拳爱国之心,是一份对人民无限赤诚的爱!在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镇压革命,革命力量又不断掀起革命高潮的生死较量关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的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在这一片白色恐怖之中,鲁迅先生以过人的胆识和视死如归的气概,与反动派进行了决不妥协的斗争,这个铮铮铁骨的爱国者、革命者,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强暴的鲜明旗帜,是当之无愧的“民族魂” !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多么的宝贵,多么的崇高!而今,在中国共

3

产党的带领下,劳动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经济和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际地位空前上升,国民素质也有所提高。然而,一些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盲目狂热的爱国主义等消极思想也开始泛滥开来,如网络上频频出现的“炫富”现象,“钓鱼岛”事件中,部分被愤怒和所谓的“爱国主义”精神冲昏头脑的国人聚众闹事,打砸抢烧等等。如果我们仅仅因为受周围人的行动就盲目狂热,这不叫爱国,只叫盲从、冲动与空虚。这是真正的伪爱国主义。爱国不是我们一味的喊着抵制日货;不是打着爱国的幌子,趁火打劫;不是叫嚣着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而是虚心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技术,超越先进;而是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发展经济,提高我国国力。爱国主义,从来不能只靠挥舞的旗帜、铿锵的言语。仅仅表达义愤是不够的,采取一些过激行动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要善用爱国热情——爱国需要激情,同时更需要理性。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才能不耽误发展的时机,不停下发展的步子,这也才是最大的爱国,才是真正的爱国。 新时期,我们更应高举爱国主义的的伟大旗帜,学习并发扬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智表达爱国情感,向世界展示出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形象,以爱国为光荣,以损害祖国尊严、利益、荣誉为耻辱。

第二、深刻批判国民的劣根性,唤起民众觉醒

在小说《阿Q正传》里,鲁迅先生对冷漠麻木、自欺欺人、欺弱怕强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塑造了一个毫无尊严、欺善怕恶、冷漠无情的阿Q形象。阿Q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是充满着屈辱、贫苦、挨饥受骂的一生。他既丧失了做人的人格、尊严(如不能姓赵,

4

否则便挨打),又是一无所有的:他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只能寄居在土谷祠中,靠给人做短工维持生存,老婆、孩子更是痴人做梦,最终被枉杀。但同时,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许多的恶习:赌博、酗酒、盗窃,甚至公然地耍流氓,调戏妇女。当他遭到失败后往往不敢向真正的敌手做斗争(比如被赵太爷打了耳光,他不敢抗议,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他也不敢抗争),却转而向弱小者去报复(他调笑小尼姑、与王胡以及小D的打架,都是他欺弱怕强的典型表现)。阿Q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这个形象至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读一读《阿Q正传》,似乎听到了鲁迅先生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同样是人,为什么对同类那么冷漠无情?为什么彼此之间就不能多一点关爱与同情?为什么这样一个在世界上已经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可怜的人,人们却不给他一点点关心与帮助也就罢了,却还要对他加以侮辱和嘲弄?

在杂文《经验》里,鲁迅先生指出这样一种现状: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说,先生又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而今,这样的情形在当代社会依然屡见不鲜。鲁迅先生几十年前痛批的社会现实,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并未改变多少,鲁迅先生的洞见,犹如先知的预言。君不见,公交车上盗窃者明目张胆行窃,由过去的暗偷到现在的明抢;施暴者理直气壮,冠冕堂皇;种种青少年的侮辱行为无人阻止,反而喝彩者甚多;遇有歹人行凶,围观者胆战心惊,却无人挺身而出;

5

路人落水,围观者却袖手旁观;网上频频出现的“虐猫”、“虐狗”、“虐童”等案件,彰显人性残忍;广东佛山的两岁女孩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十多路人见死不救,置之不理;年迈老人不慎摔倒,过往路人熟视无睹;买卖考试答案,高考作弊等等,这一系列令人发指的现象,虽然不乏义正言辞的看客与说客对此作出深刻的剖析,但是,我们在反思的同时,有没有设身处地地想过呢?在无意之间,我们是否也成了置身事外的看客与说客,是否也无意中成这冷漠社会的一份子呢?不容忽视的是,社会中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国民的劣根性,依然存在。贪污、腐败等社会不良现象等,沉滓泛起;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大肆盛行;社会道德渐渐沦丧,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多少人在社会生活中,充当着看客的身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国民劣根性”愈演愈烈。30年的改革开放,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却不能使我们的精神丰富起来,这是何等的悲哀?今天,我们距鲁迅先生所写的那个时代越来越远,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仍然没完全改善,“人吃人”的现象逐渐转变成“背靠背”的人际关系现状。对照现实,我们不得不为国民素质问题担忧。说到底,国民素质问题,即是“国民性”问题。换言之,国民素质有待提高,恰恰说明根除阻碍社会和国家进步的“劣根性”的任务还非常的艰巨。

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需要这样的警世之作,唤醒当代人们的同情心、怜悯心、敬畏心,需要以之为警戒,重塑社会主义道德,鞭策我们进一步向旧思想的残余影响进行坚决斗争。正是有了这样的先贤为我们指明方向,我们的国民素质才会提高,我们的社会才得以进步。重读鲁

6

迅先生的作品,会给我们以更多的正能量,更多的勇气去指责人们的懦弱、虚假、残忍、冷漠,去揭露当代社会的腐败和弊端。鲁迅先生的作品,像一只响亮的号角,再一次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

二、新时代的“鲁迅精神”——批判和斗争的精神

走进鲁迅先生的作品世界,你会发现他的深邃,走进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你会发现他的伟大。

从“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从“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到“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从“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到“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先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些警世名言。他最伟大的作品不是《呐喊》和《彷徨》,也不是《野草》和《热风》,而是他不屈不挠,永远战斗的一生。他抨击狂人眼中的“吃人”社会和封建礼教,痛斥苟延残喘、阴险狡诈的“落水狗”以及奴颜婢膝、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揭露国民众生的劣根性和反动派的罪恶暴行。他用文字召唤国人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字里行间中铸起坚硬的“民族的脊梁”。

毛泽东先生生前十分推崇鲁迅先生,他高度评价了鲁迅先生在我国的价值,并称其为“中国的第一等圣人”①。他概况总结出三点为“鲁迅精神”。第一是“他的政治的远见”:“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微,看得远”;第二是“他的斗争精神”:“他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第三是“他 的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

7

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先生大力赞扬“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②”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鲁迅精神也有了崭新的意义。新时代鲁迅精神集中体现为一种勇于批判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近几年来,毒胶囊, 毒大米,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人者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社会公共良心和道德操 守扭曲变形,甚至丧失,进而沦为实惠主义、既得利益的牺牲品;贪污, 受贿,变卖官职,当权者漠视人民疾苦,富甲者肆意挥霍财富;全球变暖、冰川消融、泥石流、沙尘暴,环境恶化一阵猛于一阵;日、美、印、菲等国又成为新世纪的“八国联军”,对我国领土和主权虎视眈眈……今天的中华民族,面临着从内到外的严峻考验。

面对逼人的形势,我们重提鲁迅先生批判和斗争的精神,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意识,绝不是“无的放矢”。我们需要鲁迅先生的“狠话”以及“尖酸刻薄”的刺耳话,需要鲁迅先生这种批判和斗争的精神,来惊醒迷茫和混沌中的我们,来对抗这些不良的商业行为、不计 后果的生产方式,来与不良风气和邪恶丑陋现象作不懈的斗争。我们 需要摒弃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老好好思维”,打破“圈子主义”和“地 方主义”,勇于向不道德行为和扭曲错位的价值观、人生观、发展观发

8

出挑战。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敢于直言批评和大胆批判的人却是凤毛麟角,能够坦然接受批评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能坦然接受善意的批评?也许是现代社会真话少,假话多,很多人听习惯了假话,也就信以为真;也许是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太强,防卫心又太重,总以为批评者别有用心。可是,如果连批评和批判都不能接受,我们无异于为自己铸造了一座“思想铁房子”,在这座铁房子里,我们孤芳自赏,固步自封,我们夜郎自大,妄自菲薄。在这种思想和精神的指导下,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像是无水之源,无根之木。社会需要具有新时代鲁迅精神的人,需要有人在强权面前,不奴颜、不趋炎、不谄媚、不婢膝;需要有人在腐败面前,刚正不阿,忠于职守。鲁迅先生是当代人民群众的精神导师,是先进文化的推动者,同时也是不良风气揭露者和批判者。当代社会需要提倡新时代鲁迅精神,树立并加强民众良知和正义感,让歪风邪气无所遁形。相信在新时代鲁迅精神的指导下,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国民素质会上一个新台阶。

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奉献精神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为了理想,为了探求新中国美好未来拼搏奋斗的一生。在斗争中,他也有过彷徨和无奈,也有过低落和失望,但他始终没有沉沦,没有退却,没有放弃他深爱的祖国和同胞,始终以一颗赤诚的心呐喊——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呐喊。

第一、“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在处境险恶的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一面积极参加各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步活动外,还坚持不懈地用他那无坚不摧的战斗檄文,

9

毫不留情地揭露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和真实面目,他义正言辞地说:“只要我还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他面对强权,为了惨遭不幸流血牺牲的学生,愤然将章士钊起诉于公堂,拍案而起。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诱惑,他选择了与二弟分道扬镳的道路,和中共党委保持了联系,并经常向红军革命队伍输送新鲜的血液。他的心属于人民,他的精神属于民族,岂肯与虎狼为伍?他的笔锋就像一支喷射着怒火的冲锋枪,横扫过“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横扫过居然昂起头来的“中外的杀人者”,横扫过“为日本所欢迎的高超的理论”。 他勇猛、坚韧而悲壮地反抗,苦苦奋斗了一生。

在黑暗的时代里,鲁迅先生以自己永不屈服的斗志,不屈不挠地与保守派和反动派做斗争,在茫茫的荒野里,开拓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其坚韧的意志,散发出灿烂的光芒。

第二、“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

命的”

鲁迅先生一生惜时如金,勤奋工作。到了晚年,鲁迅先生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了。无论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他都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在避难期间,即使颠沛流离,生活艰苦,但他照样前往女师大、北大讲课,与进步青年一起战斗;在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到了晚年,他仍然坚持写作,并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

离世前三天,鲁迅先生为他人翻译的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逝

10

世的前一天,他写下人生的最后一篇日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战斗着。对于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人说鲁迅是天才,他却说:“我哪里是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夜以继日的工作,在他短暂的55年生命里,完成了500余万字著作,指导了文学革命的前进,同时也给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第三、奉献精神

鲁迅先生谦虚地称自己是20世纪新旧历史交替过程的“中间物”③

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正在进行的社会变革之中,为民族觉醒和民族解放事业战斗不息,而他的任务“是在有些警觉之后,喊出一种新声”。他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说:“人生现在实在痛苦,但我们总要战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给后来的。”当他完成了历史使命,就该“和光阴偕逝,逐渐消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完全是一种“夹在中间”的困惑了。从那“精神界的斗士”的定位到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鲁迅先生把 自己看做是一个站在黑暗和光明的交界线上的牺牲者,进化路上的桥梁,坚信将来必将胜过过去,青年必将胜过老年,他心甘情愿牺牲自己去做桥梁,“老的让开道,催促着,奖励着,让他们走去。路上有深渊,便用那个死填平了。”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身体力行,他用一生实践着这种牺牲精神。从青年开始,鲁迅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一生孜孜不倦、毫不懈怠的工作,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血和奶”,他是彻底的舍己饲人的典

11

范。 正是有了无数像鲁迅先生这种牺牲奉献精神的革命斗士,才迎来了新中国的新生。

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结晶,是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精神食粮!

鲁迅先生的作品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给人以温暖,给人以智慧;鲁迅先生的精神鼓舞我们奋力前进。最后,我以郁达夫的《怀鲁迅》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收笔:“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腾飞富强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样一种批判和斗争的精神,仍然需要这样一面映照民族灵魂的镜子——鲁迅先生。今天,鲁迅先生已成为一种精神,一种批判的旨归,一条自省的通途,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属于昨天,也属于今日;他属于历史,也属于现实。鲁迅先生是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了民国黑暗时代,照亮了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精神之路,他是中国的永远的“民族魂”!

注释:

①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③ 闫玉刚:《改造国民性—走进鲁迅》第183页,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年。

参考文献:

12

① 闫玉刚:《改造国民性—走进鲁迅》,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出版。 ② 鲁迅: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 ③ 正一著:《论鲁迅精神》,新疆出版社,1986年出版。 ④ 王士菁:《走进当代的鲁迅》,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⑤ 曹聚仁:《鲁迅评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出版。 ⑥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⑦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