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与民俗 下载本文

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所以当时赋词者,有‘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常娥爱少年’之句;女则澹竚妆饰,则愿貌似常娥,圆如皓月。”

明清时期,拜月的习俗更多地具有了娱乐色彩,人们根据传说中的月中玉兔的传说,想象出了“兔儿爷”这种民俗物象,通过拜祭“兔儿爷”来拜月。明人纪坤《花王阁剩稿》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

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中秋祭月和拜月的习俗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经常见到,如元杂剧《张公艺九世同居》第一折: (大末云)父亲,今日是八月十五日月旦之日,中堂上设祭祀之礼,请父亲拈香。(正末云)着行钱抬过那香卓来者。(净行钱做抬香卓科,云)偌多的人,偏要使我做着这个,行钱好不气长也!我抬过香卓来了。(正末拈香科,云)老夫张公艺,自祖宗以来,九世同居,上托明君治世,国泰民安,俺一家儿虔诚告祝也。(唱) [那咤令]银台烧绛烛,祥烟散华屋。

沉擅炷宝炉,轻风飘翠缕。金杯奠醁醑,清香喷玉壶。陈馔馐,排樽俎,排列在阶除。

[鹊踏枝]左右行列昭穆,定亲疏,追思这祖考音容,洋洋乎在生规模。再拜虔诚告祝,保护一家儿上下无虞。 再如当代作家郭文斌的小说《中秋》就细腻地写了中秋祭月的场景: 月亮就从幸福的黑眼仁里升起来了。六月飞速跑到上房,把早已准备好的供桌抱到院里。像是商量好似的,大姐让六月沐过手脸到厨房端供品。六月一丈子跳到上房里,爹已经在炉子上给他把水温好了。他几下子洗过手脸,转身飞到厨房。大姐已经把供品

准备好了。六月怀着无比的神圣感把供品盘子端到院里。爹已经把香炉摆在供桌上了。

供献开始。供桌上有五谷、瓜果、净水,有热气腾腾的月饼,有姐夫拿来的水烟,还有月光,西瓜瓤一样的月光。

爹点燃一炷香,插在香炉里,说: 日月无声,昼夜放光 天地不语,万物生长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君子盛德,耕耘无声 如来境界,无有边际 有情众生,知泽知惠 谨具牺牲,顶香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