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与民俗 下载本文

第五讲

中国中秋习俗和文学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萧放先生曾有一个精辟的概括:“中秋是中国的传统大节,起源于人们对月亮天体的崇拜,复合了古代秋尝与祈求子嗣等内容,蕴含了中国人家庭团聚、分享亲情、向往美好的人伦理想,具有整合与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指出:“它来源于周代秋分祭月的习俗,北宋时始定为八月十五日。”

《礼记.礼器》说:“为朝夕必放于日月”,“朝”和 “夕”分别是祭日和祭月,按照孔颖达的说法,春分日的早上在东门外祭日,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

天坛公园就是明清时期的祭月场所。中秋节俗中的祭月和拜月无疑和明月祭祀的礼俗有着文化内涵上的联系。

作为中秋节俗之一的赏月活动在晋代就有了,《晋书.袁宏传》:“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至唐代赏月已成为非常广泛的民俗活动。从帝王到许多文人都留下了中秋望月的记录。如五代时期

的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许多作家如白居易、韩愈人都有中秋望月诗的创作。望月习俗的盛行以至于使中唐时期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提出种种理由来证实中秋节为最宜赏月之时:“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有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况埃瓂不流,太空悠悠,婵娟徘徊,桂花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唐代已开始出现中秋这个词来代指八月十五,如许多诗人的诗题就用《中秋月》题目,这些均表明唐代中秋节已初步形成。

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繁荣,“中秋节”开始兴盛,被官方正式确定为节日,放假一天。中秋节在宋代尚是一般节日,到明清以后,其地位迅速上升,和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四大节日。中秋节的习俗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反映,并对中国文学发生了深远影响。

一中国文学中的中秋习俗

1祭月和拜月。宋代开始,祭月和拜月成为中秋重要节俗。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载宋人风俗云:“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