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练习
上传: liuailian 更新时间:2012-11-22 11:04:18
21、桃花源记
自主预习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土地平旷( kuàng ) 诣太守 ( yì ) 阡陌交通( qiān ) 寻病终 ( xún ) 怡然自乐( yì ) 遂迷( suì ) 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欲穷其林:穷尽
芳草鲜美:鲜艳美丽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黄发垂髫:垂下来的头发,指小孩
咸来问讯:都
无问津者:问路,这里是访问、探求的意思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隔离。
无论魏晋:古义:更不用说;今义:关联词。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工具的总称。 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方的配偶。 4、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
便要还家:通“邀”,意为邀请。 缘溪行:通“沿”,意为沿着。 5、填空
(1)文中最能体现桃源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 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2)文章以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即发现—— 访问 —— 离开 ——再寻,贯穿起来。
6、读完全文后,我们可用成语“世外桃源”来概括这个故事。整个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渔人入桃源的经过“奇”、 (2)渔人敢孤身而入“奇”、 (3)桃源中人“奇”、 (4)桃源消失的“奇”。 课内精读
读课文3——5段,完成下面各题。 7、给下列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1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便扶向路:沿着 寻病终:不久
9、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大意。 不值得对外人说。
10、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虚构目的是什么?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1、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寻向所志”,终“遂迷,不复得路。” 这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作者一直向往、追求这种理想中的社会,但在现实社会中又无法实现的迷惘心情。
12、对于这个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从刘子骥之后便“遂无问津者”了,这寓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由理想社会仅仅是意愿,无法实现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情感。 能力拓展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
13、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或 至 /百 二 三 十 岁
14、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
(1)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躲避 ) (2)饮其水皆寿( 长寿 ) (3)近岁道稍通( 年 )
(4)使武陵太守得至焉。( 这里 )
15、写出“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的大意。
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象龙蛇一样,如果人喝了那水,就会长寿。
16、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 陶渊明 所写的《 桃花源记》。 17、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什么?请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多过其实
2
18、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 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 综合运用
19、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零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 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20、文章表现了作者主张生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面对眼前的这个世界你想说点什么? 略
22、短文两篇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案牍( dú ) 德馨( xīn ) 鸿儒( rú ) 苔痕( tái ) 濯清涟( zhuó ) 淤泥( yū )
亵玩( xia ) 隐逸( yì ) 甚蕃( fán ) 2、 请为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斯是陋室 ( C )(A、对、正确;B、这个、这样;C、判断词) (2)陶后鲜有闻 ( B )(A、鲜鱼、活鱼;B、少;C、鲜艳、明亮) (3)晋陶渊明独爱菊( C )(A、单独;B、特地;C、唯独、只) 3、给下列句子划分正确的节奏。
(1)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2)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3)何 陋 /之 有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进去玩弄啊。
5、《陋室铭》一文的中心句是什么?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有什么深刻含义?
中心句是:“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
6、作批注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请参照例句,自选《短文两篇》中的一句话,然后在句子后作批注。
例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有德者居之)
示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作者以拟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藓急上阶头,青草欲进住室写得栩栩如生,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羡慕主人的才德,作者虽未直说,但含蓄地表现出来。
课内精读
读《陋室铭》,完成下列各题。
7、1、文章开头部分,文字不长,但写了“山”、“仙”、“水”、“龙”、“室”等,试说明写这些人和物对突出全文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本文以“陋室”为题,行文中处处强调其陋而不陋的特点。开头写山写水,在于以同类事物设喻,引出文章的文体形象“陋室”来。写山,说它不高;写水,说它不深,都是在揭示其可贵的内蕴,并由“名”、“灵”二字,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同时作者以此初步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品格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突出了全文的主旨。
8、陋室的主人身居陋室,却自得其乐,这是为什么?
陋室主人身居陋室却自得其乐的原因是“惟吾德馨”。他为陋室中恬静、充实、脱俗的生活而满足,为自己也如古代贤者一样居陋室而自豪。
9、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10、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似乎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11、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这样就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12、题目有“陋室”,文中也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