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 下载本文

第一章 班主任概述

1.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应运而生的。 2.中国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教育模式兴办新式学堂始于洋务运动时期。

3.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效法西方,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教育模式兴办新式学堂,主要有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北洋武备学堂。

4.采用班级教学的最早雏形是1872年,京师同文馆所拟定的分年课程安排。 5.1895年,盛宣怀设立的天津中西学堂是中国学校分班分级之始。

6.1903年颁发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负责一个年级全部或主要课程的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的老师称为级任教师。

7. 1938年级任制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老师称为级任导师。 8.在中小学中一律设置班主任,这是学习苏联的做法

9 1952年3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小学各班采用教师责任制,各班设班主任一名,并配设科任教师。”

10.1963年3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其中对小学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作了具体规定。

11.1979年11月1日起,全国普通中学和小学公办教师试行班主任津贴,同时附发《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要求》,提出班主任工作的六项任务。

12. 1988年10月10日,国家教委颁发《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对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班主任的基本任务、班主任职责以及班主任工作原则等作了明确规定。 13.班级集体中有一个潜在的集体是班级家长集体。 14.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性内容是健全班级组织。

15.在健全班级组织中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班集体的建设,也是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16.健全的班级集体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班级教师集体、班级家长集体和少先队。 17.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保证性内容,其中班级常规管理是中心内容。 18.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实践性内容是指导班级活动。

19.班级教育是针对具有不同特点的某一类学生或某一个学生所进行的具体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性内容。它包括班级个别教育、班级偶发事件的处理、班级榜样教育等。

20.学校教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主要的教育主体,在学校中全面负责班级教导工作的教师是班主任。而学校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班级。

21.教育活动受教育外部和教育内部的两大基本因素制约。外部因素是指一定社会对人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内部因素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制约。

22.班主任工作的协调性是在积极地、主动地发挥班主任工作的主导性的基础上体现的。 23.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须以正面教育为主,这是班主任工作的激励性特点所决定的。

24.班主任工作的艰巨性是由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所决定的。复杂性表现在班主任工作对象的复杂

性和班主任工作内容和途径的复杂性。 25.模仿是小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

26.班主任培养和提高的主要途径是自修、培训和教育科研。 27.写班主任日记是积累经验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一种有效方式。

28.班主任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尝试对班主任工作领域中的实践或理论问题作出回答的系统认识过程是

教育科研。

30.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和测量法。

第二章学儿身心发展特与班主任教 第二章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班主任教育第二章 小小学儿童童身心发展特点点与班主任教育育1. 科学实验表明,生理的成熟很大程度上制约心理发展的速率和水平。

29.调查研究是侧重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是研究任何一个课题都需要进行的工作。

2. 从整个小学时期来看,小学生身高与体重处于平稳增长时期,一般地,女生从10-11岁起,男生从12—13岁起进入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女生比男生早2岁 。

3. 小学生一天睡眠的时间不可少于9小时,小学生平均每天需要的睡眠时间为9—11小时。 4. 在小学儿童的整个感知觉中视觉占主导地位。一般地,小学儿童在10岁时视敏度最好。 5. 小学儿童视觉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视敏度的发展;第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6. 一般地,小学男生最喜欢的颜色依次是黄、蓝、绿、红 ,女生红、黄、橙、白 。 7. 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等。

8. 在大小知觉方面,低年级的小学生已经能熟练地用目测和比测来进行直觉判断。 9. 小学儿童7-9岁逐步掌握左右方位相对性,9-11岁能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的概念。 10. 小学生观察品质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性方面;精确性方面;顺序性方面和深刻性方面。 11. 低年级通过具体形象掌握概念,高年级通过完整的定义形式掌握概念。 12. 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同他们的言语和表象密切相关。

13. 从三四年级开始,有意想象逐渐占主导地位。想象是通过言语形式加以表现的。 14. 小学生的想象呈现出从有意想象向现实想象到创造想象的发展轨迹。

15.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16. 一般地,小学生思维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年龄是在四年级。

17.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重要途径。概括是思维能力的核心,综合是发展概括

能力的基本方式。

18. 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应着重提高其自我评价水平。

19. 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决定行为倾向的思想基础。 20. 培养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前提是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1. 感知是心理发展起点,观察是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记忆是心理活动的基础。 22. 高级情感具体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23. 产生美感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感知对象的特征和品质;二是感知者自身的审美修养。 24. 道德品质涉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26. 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一般在小学三年级。 27. 小学生理智感的发展表现在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上。 28. 儿童的意志特点是在其克服困难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29. 儿童注意稳定性水平:7-10岁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30分钟左右。 30. 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

33.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包括制定行为规范;适合年龄特征;有目的地练习和重复。 34.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中心环节是 “练”。

35.对小学生来说,能否引起模仿,取决于被模仿对象的权威性和可接近性。 36.对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班主任的态度和评价。

37.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身的意识,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对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38.交往活动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39.6-7岁儿童认为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伙伴,9-11岁儿童强调相互同情和相互帮助,认为忠诚是朋友的重要特征。9岁儿童开始认识朋友与自己的相异之处。

40.对处境不利儿童进行个别指导主要通过行为模式矫正、角色扮演和正向行为强化等进行。

第三章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

1. 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是班主任所面对各种关系中最基本、最经常,也是最重要的关系。 2. 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产生的矛盾主要是由于分工不同和素质差异。 3. 教育的主体性包括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

25. 道德感体验的形式大体有;直觉的道德感体验;想象的道德感体验;伦理的道德感体验。

4. 了解学生的途径有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进行日常观察和重点访谈。

5. 从主体意识的发展来看,3岁的儿童就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5-6岁的儿童即有了一定的自我服务和自

我管理能力。

6. 小学生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这反映了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因

此,班主任在工作中须坚持以身作则原则。

7.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体现了班主任工作中的以身作则原则。 8. “教是为了不教”体现了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9. 依据学生主体的教育原则,班主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0. 校长与班主任的关系具有两重性,即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和同事关系。 11. 提出以身作则原则的依据之一是:教学活动都具有规律性。

12.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体现了班主任工作的启发疏导原则的思想。

13.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理服人,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体现的是循循善诱原则。 14. 学生“向师性”的心理特点,要求班主任应做到以身作则。 15.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搞好师生关系。

16. 让学生多“经风雨,见世面”,反映了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活动原则。 17. 优秀家长的评选标准可由学生先行提出初稿。

18. 既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的是学生主体原则。

19. 班主任更多关心的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注重学习过程,而家长更多关心分数,注重学习结果。 20. 教育公正是广大学生所认可和喜欢的教师品质,而偏爱、不公正是学生所厌弃的教师品质。

第四章 班级组织

1. 2. 3. 4. 5. 6. 7. 8. 9.

班级是学校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学校中的大部分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 正式群体具有双重性,即规定性与自发性。

创造良好的班级“第一印象”,是以潜移默化、先入为主的方式来进行的。

根据多变因素及其凝聚程度,班级群体可分为:松散型,集团型,浮动型,集体型。 班级内部平等的人际关系首先体现在师生关系上。

良好的“第一印象”与平等的人际关系是集体形成的感情基础。

确立班级共同目标要考虑目标层次性和多样性,班主任以身作则,与学生一道实现目标。 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班集体赖以建立和巩固的重要途径。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合作法,激励法,规范法,示范法和强化法。

10. 班级的少先队组织是班集体的核心。

11. 少先队的性质:鲜明的革命性,广泛的群众性,独立自主性。

12. 班级教导会是由班主任召开并主持的该班科任教师的全体会议,一般一个学期三次。

13. 教师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靠行政手段来进行最基本的调节,此外,还必须运用好教师道德这个调节手段。

14. 家访可以分为普遍访问、重点访问和特别访问。普遍访问是针对新组建的班而采用的适宜的方式。重点访问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或其他方面所出现的问题而采用的适宜的方式。 15. 家长会的类型有介绍性家长会,汇报性家长会和专题性家长会。 16. 班级群体发展的最好类型是集体型。

17. 班级集体能形成达到目标的驱动力量,既有教师的作用,又有学生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理解班级的“双边”涵义。

18. 班级的“动态陶冶”作用是指班级集体的活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9. 班级的“静态陶冶”作用是指班级集体的环境和氛围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0. 目标不明确、班干部无经验、班主任不熟悉情况的班级群体属于松散型。 21. 非正式群体逐步出现并扩大,舆论混乱,是非甚多的班级群体属于集团型。

22. 班干部号召力不强、学生情绪容易波动、正确舆论时强时弱的班级群体属于浮动型。 23. 教育过程的出发点是教育的目的。

24. 实行接待家长日制度后,如果出现家长来访少的情况,应当主动约请家长来访。 25. 优秀家长的评选标准,可由学生先行提出初稿,然后由班级家长委员会审定。 26. “接待家长日”以每周1~2个半天为宜。

27. 少先队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独立自主的少年儿童群众组织。 28. 班级群体按照构成原则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 29. 少先队员超龄离队的年龄是14岁。

30. 班级内部平等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上。

31. 运用规范法,班主任要以规范去引导和调节学生的言行,有意识地去发现、倡导和培养非成文的规范,从而推动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32. 利用班会、板报、墙报和晚会等阵地,宣扬集体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批评偏离规范的言行,这是班集体培养中的强化法。

33. 对班级教师集体进行评价时,要有计划地听课,了解教师授课水平和效果,要参加班级学生活动,反映了活动评价法的基本精神。

34. 借用高年级班的学生来指导帮助的方式属于班集体培养方法中的示范法。 35. 作为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之一,激励法包括目标激励法和竞赛激励法。

第五章 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教育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才。 2.班集体既是班级管理发挥作用的基础,又是班级管理的对象。

3.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不仅是落实班级工作计划的一个具体的环节,也是使班集体能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 4.班级课外活动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内课外活动的管理,二是校外活动的管理。 5.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方法。

6.班级管理总结是班级管理过程中承上启下的环节,又是下一步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7.班级工作计划从时间上分,有学期班级工作计划和学年班级工作计划; 从内容上分,有综合班级工作计划和单项班级工作计划。

8.班级工作计划是班主任工作的起点和归宿,也是班级管理的准绳、依据和重要手段。

9.班级管理的计划是班级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也是班级组织内部成员的行动纲领和方案。它具有统一班

级组织内部成员的动机和激励作用。

10.班级管理的实施是班级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主要内容有:组织、指导和协调。 11.班级管理的检查是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中介环节。

12.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管理活动所要预期达到的结果,或要预期完成的具体任务,它是班级计划的核心,

是班级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

13.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步骤:准备阶段;写出计划草案阶段;确定计划阶段。 14.学生档案最简括的形式是学籍卡片。

15.班务日记是由值日的班委会干部填写的,记载班级一天所有情况的反映表格。 16.班级体育卫生包括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的管理。

17.班级体育锻炼的基本内容包括两操,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

18.两操是指早操和课间操。课间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广播操,一种是眼保健操。

19.班级卫生保健的具体内容包括作息制度,班级教室卫生,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

养。

20.班级教室卫生包括教室建筑卫生和教室设备卫生。

21.公益劳动的特点:一是对社会、对人民大众有益的劳动,是服务于社会的;一是没有报酬的无偿劳动。 22.勤工俭学要强调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最好让学生参加集体劳动,以便于集中领导和开展教育活动。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