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二中学2013学年第二学期初三一模考试 初三年级 语文参考答案(满分150分)
1.B(A.chà/zhà,sì/shì, cuì/ cuì; B. qiào/qiáo, miù/móu, miǎo/niǎo;
C.liào/liáo,ji?/a,huì/ huì; D.kuì/ kuì, xua/xuě, yān/yǎn) 2.D(A.沉湎 屈指可数 B.器宇轩昂 优柔寡断 C.安详 断章取义)
3.C(A.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并且扭转乾坤、反败为胜。B.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C.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D.不遗余力: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4.D (A.搭配不当。“解决??压力”应为“缓解??压力”或“解决??问题”。B.语序不当。改为:“不仅成为近段时间社交媒体热议的话题,而且引发了亿万民众对当下生活环境的强烈忧虑。” C.成分残缺。在“危害社会公德内容”后加上“的网络动漫产品”。)
5.A(第③句承接段首句;⑤①两句衔接紧密;句④与前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对比;句②是对前面句子形象化的总结。) 6. 参考示例:
A.杜甫慷慨而忧愤,在急风、飞茅、墨云、夜雨之时心系黎民,他的诗是幽咽沉郁的一弦琵琶。
B.刘禹锡豪迈而乐观,在晴空、白鹤、沉舟、病树之间借景抒怀,他的诗是高亢激越的一曲笛音。
C.苏轼乐观而旷达,在兰芽、暮雨、明月、美酒之间感悟生命,他的诗是空灵皎洁的一轮圆月。
D.陶渊明质朴而恬淡,在草木、朗月、南山、归鸟之中物我两忘,他的诗是清幽脱俗的一朵菊花。(人物形象特点1分,诗歌意象2分,用比喻修辞1分写出诗文特点1分,共5分)
7.(1)AC(B.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E.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F.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①波撼岳阳城 ②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吊影分为千里雁
④风正一帆悬 ⑤三年羁旅客 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①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8.(1)“拂”通“弼”,辅佐(2)光:发扬光大(3)去:离开(4)不足:不值得 (5)股:大腿
9.C 极(A.如果/自己 B.心意/情趣 D.所以/故意)
10.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功名利禄的心。(鸢飞戾
天者1分,望峰1分,息心1分,句序1分,共4分)
初三年级 语文科 一模考试卷 第9页 共8页
11. A(这里是以动衬静,主要表现山林的安静和充满生机,不是嘈杂) 12.(1)结庐:构筑房舍。(1分)荒秽:野草。(1分)
(2)同:都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志趣(1分)。甲诗中的“真意”是指归隐田园以后所领略的生活真谛,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1分)乙诗中的“愿” 表达了诗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宁愿归隐田园,也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1分)
13.B(A是文章的结论;C不全面,只突出“着意苦争春”的观点;D“积极主动的意识和奋斗精神”表述不正确,应该是强调“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同时中心论点的陈述不能用否定句)
14.A(文中并没有“冲破自然规律才能留住春”的意思) 15.C(并非列举例子,而是引用论证)
16.(1)第一层自然界的春天1分;第二层时代的春天,人们情感上(心理上)的春天,人们事业上(工作上)的春天。答对任意一项1分。(共2分)
(2)运用比喻手法(1分),将人生比作优美的乐曲,抗争比作不可缺少的音符(1分),形象地阐述了我们只有努力地抗争,才能获得成功,人生也会变得更精彩(1分)。(共3分)
17.钟明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勇于进取,创业之初他历尽艰辛,在苦难中抗争,终于夺得人生的第一桶金;成功的第二个原因是善于创造,在初尝成功之后,他积极创造条件,抓住机会开网店,又进一步发展事业。(原因各1分,结合内容分析各1分,共4分) 18.表面上是歹徒利用贪财心理引诱詹卡西夫妇上钩,实际上是詹卡西和警察暗中谋划使歹徒上钩。(此题考查题目的双重含义,每点2分,共4分)
19.①线索人物,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②用她的咋咋呼呼反衬詹卡西先生的冷静沉着。③透过她的心理和表现,暗示了小说主旨,反映了当时普遍的贪婪自私心理。 (此题考查人物在文中的作用,从三个方面思考:一是与情节的关系,二是与主要人物的关系,三是与主旨的关系。每点2分,共6分)
20.①“满脸笑容”:故意装出和善的样子,让人们放松警惕。 ②“微笑”:轻车熟路引人上钩后的自得。
(此题考查学生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一处2分,共4分)
21.参考:原来这人就是拉斯维加斯的头号窃贼,他先拿出一万元引诱那些昧良心的人;同时乘机摸清情况,甚至与事主交上朋友。所以,当他劫走财物后,事主惧于名誉,只好用 “歹徒如何得手,原因尚不明了”的解释语。
(此题考查学生的想象推断能力。涉及3个得分点:①明白歹徒身份(1分)②明白歹徒先送一万元的目的:看看对方是否贪财,同时摸清对方情况(2分)③明白歹徒多次得手的原因:失主贪财在先,顾及名誉(1分)(共4分)
22.文章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歹徒本已得手,鲍勃突然持枪出现,救出了詹卡西夫妇,抓住了歹徒。这个结尾看似突然,仔细想想,却又合乎情理,主要是伏笔的
初三年级 语文科 一模考试卷 第10页 共8页
使用非常巧妙。詹卡西太太因为怀疑、不满而请人侦探丈夫,结果是“詹卡西先生循规蹈矩,没有外遇,只是找了几次一个在警局谋生的老同学鲍勃喝酒。”鲍勃在此处已有暗示,所以结尾合乎情理,并不突兀。
(此题考查结尾的妙处。涉及4个得分点:①结尾特点(1分)②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出乎意料”(1分)③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情理之中”(1分)④伏笔的运用(1分)(共4分)
初三年级 语文科 一模考试卷 第11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