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支承反力:
FA?11580N FB?4196N
(2)计算弯矩
1)水平面弯矩
在C处,MAX?FAXL1?277778N?mm
在B处,MBX?277778N?mm 2)垂直面弯矩
在A处 MAZ?1555691N?mm 在B处 MBZ?1555691N?mm (3)合成弯矩图
在A处 MA?1580295N?mm
在B处,MB?333723N?mm
(4)计算转矩,并作转矩图
T?T3?722059N?m
6.作受力、弯距和扭距图
7.选用校核键
1)低速级大齿轮的键
由表6-1选用圆头平键(A型)b?h?20?12 L?80mm
由式6-1,?p?2T3?47.2MPa kdl查表6-2,得[?p]?100~120MPa ?p?[?p],键校核安全
2)高速级链轮的键
由表6-1选用圆头平键(A型) b?h?16?10 L?70mm
由式6-1,?p?2T3?87.5MPa kdl查表6-2,得[?p]?100~120MPa ?p?[?p],键校核安全
8.按弯扭合成应力校核轴的强度
由合成弯矩图和转矩图知,B处当量弯矩最大,并且有较多的应力集中,为危险截面 根据式15-5,并取??0.6
?Ba?M2?(?T3)2/W?42.87MPa
29
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由表15-1查得[??1]?60MPa,?2a?[??1],校核安全。 9.校核轴承和计算寿命
1)校核轴承A和计算寿命
径向载荷FAr?22FAX?FAZ?11580N
当量动载荷PA?fpFAr?12738N
因为P?C,校核安全。
r106Cr3该轴承寿命该轴承寿命LAh?()?16179h
60n3PA2)校核轴承B和计算寿命 径向载荷FBr?22FBX?FBZ?3950N
轴向载荷FBa?1416N
?r0.3?5,8e13-5得X=1,Y=0,按表13-6,fp?1.0~1.2,取fp?1.1,故 FBa/FB查表
PB?fp(XFBr?YFBa)?4345N
因为P?C,校核安全。
r106Cr3该轴承寿命该轴承寿命LBh?()?407670h
60n3PB
十.润滑与密封 1.润滑方式的选择
因为此变速器为闭式齿轮传动,又因为齿轮的圆周速度v?12ms,
所以采用将大齿轮的轮齿浸入油池中进行浸油润滑。轴承利用大齿轮的转动把油溅到箱壁的油槽里输送到轴承机型润滑。 2.密封方式的选择
由于I,II,III轴与轴承接触处的线速度v?10ms,所以采用毡圈
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30
密封。 3.润滑油的选择
因为该减速器属于一般减速器,查机械设计手册可选用工业齿轮油N200(SH0357-92)。
十一.箱体结构尺寸
机座壁厚δ 机盖壁厚δ1 机座凸缘壁厚 机盖凸缘壁厚 机座底凸缘壁厚 地脚螺钉直径 地脚螺钉数目 轴承旁联接螺栓直径 机盖与机座联接螺栓直径d2 轴承盖螺钉直径 窥视孔螺钉直径 定位销直径 轴承旁凸台半径 轴承盖螺钉分布圆直径 轴承座凸起部分端面直径 大齿顶圆与箱体内壁距离Δ1
δ=0.025a+5 δ1=0.025a+5 b=1.5δ b1=1.5δ1 b2=2.5δ df =0.036a+12 a<250,n=6 d1=0.75 df d2=(0.5~0.6) df d3=(0.4~0.5) df d4=(0.3~0.4) df d=(0.7~0.8) d2 R D1= D+2.5d3 (D为轴承孔直径) D2= D1+2.5d3 Δ1>1.2δ 10mm 10mm 15mm 15mm 25mm 20mm 4 16mm 12mm 10mm 8mm 8mm 5 mm D11=100mm D12=105mm D13=135mm D21=125mm D22=130mm D23=160mm 14mm 十二.设计总结
之前我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的认识是很肤浅的,实际动手设计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学得知识太少,而且就算上课的时候再认真听课,光靠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根本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必须要靠自己学习。
我的设计中存在很多不完美、缺憾甚至是错误的地方,但由于时间的原因,是不可能一一纠正过来的了。尽管设计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还是从中学
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31
到很多东西。首先,我体会到参考资料的重要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对设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往往很多数据在教材上是没有的,我们找到的参考资料也不齐全,这时参考资料的价值就立时体现出来了。其次,从设计过程中,我复习了以前学过的机械制图知识,AUTOCAD的画图水平有所提高,Word输入、排版的技巧也有所掌握,这些应该是我最大的收获。再次,严谨理性的态度在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采用每一个数据都要有根据,设计是一环扣一环的,前面做错了,后面就要全改,工作量差不多等于重做。
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极大的提高了我们对机械设计这门课程的掌握和运用,让我们熟悉了手册和国家标准的使用,并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和将来的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了我们分析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我们各个方面的素质,有利于我们今后更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十三.参考文献
1.《机械设计课程》第八版 濮良贵 纪名刚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周元康 林昌华 张海兵 编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机械设计师袖珍手册》 毛谦德 李振清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年 4.《实用机械设计手册上》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编 中国农业机械出版1985年 5.《机械原理》第七版 孙桓 陈作模 葛文杰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年2007
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