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西方哲学智慧笔记 下载本文

的作品居多,这些著作都经过反复的文字修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却是自我笔记,未经文字修饰。因为亚里士多德对外公开的作品在当时都被愤怒的雅典人烧掉了,一二百年以后在一个地窖的一些瓦罐里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手稿,这些手稿辗转运到罗马图书馆,由罗马图书馆的馆员安德罗尼柯在公元前1世纪整理这些手稿,而这些手稿大部分是自我笔记。 亚里士多德被后人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强调“求知是人的本性”,他留传下的著作有《工具论》、《物理学》、《论灵魂》、《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诗论》,其中真正哲学著作是《形而上学》,黑格尔给这个著作很高的评价,“我们不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去寻找一个哲学系统。亚里士多德详述了全部人类概念,把它们加以思考,他的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在整体的某些特殊部分中,亚里士多德很少以演绎和推论迈步前进,相反地他却显出是从经验着手,他论证,但却是关于经验的。”“他的方式常是习见的方式,但有一点却是他所独具的,就是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他是始终极为深刻地思辨的。”。 希腊哲学在面对很多问题时有“就事论事”的特点,没有构建庞大的哲学体系解决问题。亚里士多德同样在面对问题进行分析时,缜密、富有逻辑,这样在面对同一问题时,会因角度不同,出现相互冲突的看法,所以他强调一词多义。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进行分类: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创制知识。

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二)的笔记

二、原因论

亚里士多德的原因论是在物理学上讨论,在亚里士多德的年代,物理学就是自然学或自然哲学,他总结和概括了以往的哲学,提出了“四因说”。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原因和我们通常使用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的概念是用在因果关系上;亚里士多德时期的“原因”意义接近于一个事物存在所需要或者说必备的、充分的条件。亚里士多德认为以往哲学在探讨哲学问题时都在讨论构成事物存在的条件、原因,只是没有将其概括总结。 亚里士多德将构成事物存在的条件归结为四种,即“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质料是构成事物的材料,也是构成事物的的持续条件。形式即柏拉图的理念,是一个事物是什么,也即“构成桌子之为桌子的东西”,就是现在所说的“本质规定”。动力是推动事物生成的东西。目的是一个事物存在是为什么,就是苏格拉底的“善”。

接下来亚里士多德对其“四因说”进一步概括,将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统称为形式,与柏拉图“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一个本质世界”的认识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形式和质料是结合在一个事物里边的,只有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我们可以单独抽象认识事物的形式,形式才能与事物分离,现实的事物是不存在分离的,质料和形式也有其相对的关系,相对于砖瓦来说,泥土是质料,相对于房子来说砖瓦是质料。

亚里士多德还发现,当我们讨论事物的原因时我们还是对事物静态的分析,但事物是运动生成的,所以他又引入了“潜能和现实”这一对概念,也就是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亚里士多德也就对其进行排序,最初的质料是完全没有形式的水、火、土、气,最高的存在就是完满的现实性-“隐德莱希”,这个最完满的现实性就是宇宙万物最高的目的,是引起万物运动但自身不动的东西。 三、形而上学

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三)的笔记

形而上学与本体论是同义语。17世纪初,西方哲学家造了一个词解释形而上学,词义是“关于存在的理论”,我们翻译为“本体论”。对于这个概念要从巴门尼德讲起。

(一)存在论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四卷有一个经典的描述:“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存在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因为所有的学科只研究存在的某些方面和属性,而作为这些存在的属性方面的前提-存在本身它们是不研究的,所以就应该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存在。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认识在西方哲学史上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明确确立了形而上学这门学科的地位,亚里士多德称其为“第一哲学”;其次确定了哲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哲学是研究最基本、最前提的东西,确立了哲学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也启动了后来整个西方哲学直到黑格尔“让哲学成为科学”的理想。

亚里士多德通过深入的分析,发现存在是不可定义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形式逻辑为事物下定义的方法是“属加种差”,存在既为独一无二的、作为一切事物的前提,这样“存在”就没法定义,于是亚里士多德转而探讨“存在是怎么存在的”,即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认为存在的意义有偶然的意义和本然的意义,比如一个建筑师漂亮是偶然的,建筑师懂建筑设计是本然所属,我们探讨存在就是探讨存在的本然意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范畴”,范畴在希腊语中是“关于神的述说”,就是对一个事物的规定,是对事物最大、最普遍、最一般的说明。在希腊哲学时代,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对事物的描述是通过语言的,对事物语言描述的正确与否也是一个逻辑问题,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就自身而言的存在的意义如范畴表表示的那样,范畴表标出多少种,存在就有多少种意义。”,亚里士多德概括出十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状态、动作、所有、承受,这十个范畴在亚里士多德眼中是对万事万物最普遍、最一般的说明,也构成了世界的逻辑结构。

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四)的笔记

在十个范畴里最核心的是“实体”,亚里士多德曾说,回答存在是什么就是回答实体是什么。“实体”的概念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是“是什么”的意思,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本质”。在哲学史上,每一个哲学概念都有其演变的过程,西方哲学史也可以说是一个概念演变的历史。亚里士多德给实体的定义是:“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一个主体之中,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是这个定义里亚里士多德讲的是判断,是一个判断中的主语,即它不描述其他的东西,只能是其他东西描述它,只能充当主语的东西,如“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就是只能充当主语,而不能说“人是苏格拉底”使其变成宾语,就是绝对的主语。

在形而上学里“事物被称为‘实体’有两种方式:实体是终极的主体(主语),它不再述说其他事物;以及‘实体’是某个‘这个’,它也是独立的。(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那么什么是实体,最早亚里士多德主张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后来发生了变化,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里将具体的实体区别出形式和质料,通常人们称为“质料的发现”,那么形式和质料哪个更是实体?亚里士多德主张形式是第一实体。因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是质料可以解决的,只有形式才能解决。 另外亚里士多德还主张神是最高实体。这就涉及到《形而上学》里“神学”的内容,亚里士多德神学里的神是哲学意义上的神,是理性神,最高的神圣的存在;而不是指宗教的信仰的神。在《物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根据五穷后退不可能“原理论证了”第一动者“即”不动的动者“。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论证存在着永恒的实体。他认为如果实体是可以生灭的,那么一切事物都是可以生灭的,而时间和运动是不会生灭的,也就是生灭变化以时间和运动为前提,那么时间和运动以什么为前提?因此一定存在着一个不会生灭的实体。纯质料的”隐德莱希“就是自身不动而引起万物运动的东西,即苏格拉底、柏拉图提出的“善”。

renbo58来自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五)的笔记

说到此我们就方便解释一个问题,我们曾讲哲学和宗教都起源于人类的终极关怀,但宗教通过信仰解决问题,哲学通过理性解决问题。亚里士多德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完满的存在是纯思想、纯理性,作为人最高的使命就是认识、思想这个理性,即思想“思想”,当我们去思想这个崇高的思想时,我们就与它融为一体,分享它的生命。一个人在有生之年有一次达到这个境界就有福了,有很多次达到是奇迹。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到神圣的存在。哲学不可能允诺灵魂的不朽存在,能给人的是通达这种无限的境遇,当人的有限的思想与那个无限的纯思想融为一体的瞬间,就实现了作为人最高的价值。所以亚里士多德说:“思辨是最高的幸福”。 四、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将人类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创制知识,伦理学属于实践知识的范围,伦理学不是探讨德性是什么,而是为了成为善良的人。亚里士多德思考的问题有两个,什么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当情况不明显的时候,我们怎样确定什么是应该做的?提出这两个问题是因为希腊人对幸福的理解,当时希腊人认为幸福就是有好运气,但运气是变化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合乎德性地实现活动,就是自我完善,达到完满的境界,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伦理学作为实践理性不同于理论理性,理论理性面对的是这个世界,而实践理性面对的是很多不同的可能性,认识世界是没有选择的, 实践的活动是可选择的, 在面对诸多可能性是如何选择? 亚里士多德选择“中道”,不选择过分和不及。

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晚期希腊哲学的笔记

第六讲 晚期希腊哲学

在亚里士多德之后,中世纪之前一段时间的希腊哲学,这段时间延续800多年, 历史跨度经希腊化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帝国时期。我们讲这段时间的哲学 是作为希腊哲学的形态来讨论后来哲学的发展。

在这段时间,除了柏拉图学院是正统的之外,晚期希腊哲学主要有四大流派: 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学派、怀疑主义、新柏拉图主义。

这段时期希腊文化动荡不安,个人对自身命运无法掌握,人们对哲学的要求更多的会倾向于人生的问题、伦理的问题。首先是对对神和死亡的恐惧,人生无常,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伊壁鸠鲁主义利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提出快乐主义伦理学, 他认为世界是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聚集形成世界是自然而然的是,所以没必要对神和死亡恐惧,他认为神在另外一个世界,与我们无关,同时他认为“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有来临;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在了。”,所以不用恐惧死亡。人生的目的就是幸福、快乐,并且他认为“肉体上的快乐,只是粗糙的原子运动,是暂时的,有时会带来痛苦,只有精神上那些精致的灵魂原子运动,才能带来宁静、愉快和持久的快乐。”。斯多亚学派正好与其相反,它是创始人塞浦路斯岛的芝诺更强调灵魂和肉体的区别,斯多亚学派的早期思想对基督教思想影响很大,他们厌倦理性,他们认为宇宙就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就是这个圣神之火的火花,人生的目的就是按自然去生存,是要摆脱肉体的限制,如灵魂得到净化。他们的观点有禁欲主义的影子,他们认为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无论在皇位还是在枷锁中,人都是自由的。怀疑主义则认为人左右不了这个世界,人生无常,他们认为像伊壁鸠鲁主义按照物质的自然生活和斯多亚学派按照灵魂的自然生活去认识自然是解决不了灵魂安宁的问题的,认识自然就会陷入烦扰之中,不得安宁,因为我们是无法获得知识的,知识建立在

感觉经验上,但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要想得到安宁唯一的办法就是对一切不下判断,不置可否,达到不动心的境界。新柏拉图主义产生较晚,它的重要人物普罗提诺通过对柏拉图的理论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一个新的哲学体系,他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改造有两个方面很重要,首先他在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更高的存在,即“一”,因为对最完满的存在我们无法说是什么,因为完满就会流溢产生理念的世界,用“流溢说”解释思维和理念之间的关系。这是向下的路,一直到具体的事物。对于人的灵魂来说,需要回归,是一条向上的路,当人能够关照到那个理念,与“一”融为一体“的时候,才能达到灵魂脱离肉体,物我两忘,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

总地来说,希腊哲学是从神话脱胎而出,发展到普罗提诺,又回归到了神秘性。

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信仰的时代(一)的笔记

第七讲 信仰的时代

我们划分中世纪的年代与世界历史的划分不同,哲学的划分是依据哲学形态,所以希腊哲学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6世纪,中世纪哲学是公元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哲学形态。在这段时间,基督教诞生给西方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直到现在也是西方主流的宗教意识形态。在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绝对的一统天下,不仅在思想上,在社会生活中也渗透到各个方面。从17世纪开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社会发生变革,宗教与政治分离。中世纪基督教在西欧的统治地位给哲学的发展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我们将其分为公元2世纪到5世纪的教父哲学、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黑暗时期、公元8、9世纪之后的文化复苏、11世纪到14世纪的经院哲学、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 一、基督教精神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将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之间,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间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重大突破。希腊哲学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源头,黑格尔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有教养的欧洲人,尤其是我们德国人就会产生一种家园感。”。 实际上,构成西方文明有两大源头:希腊文明和希伯来-基督教文明,尤其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通过感化“蛮族”首领的方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基督教一统天下的地位,就哲学而言也是一样,尽管没有直接的表现,基督教的思想已经融化到西方人的血液中。从两大源头说人们用比较典型的象征:雅典和耶路撒冷,教父哲学及经院哲学认为哲学就意味着讲理性,或者说要调和理性和信仰,要在信仰的背景下讲哲学。

讲中世纪,有三大要素:罗马帝国、基督教、日耳曼人。罗马帝国是由一个小城邦发展起来的环地中海、横跨亚欧非的世界性的大帝国,其鼎盛时期,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海,但它是以军事立国,建立在对其他国家掠夺和奴役的基础上。日耳曼人原来社会在罗马帝国北部的寒冷地区,因民族大迁徙被挤入罗马,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掉。罗马帝国是在公元395年分裂成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和西罗马帝国(罗马)。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但东罗马帝国在公元1453年被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灭亡。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的支系,但它的教义突破了犹太教的限制,它认为所有信仰上帝的人灵魂都能得救。 在当时所有的民族都受到罗马人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人们利用宗教反抗罗马人的统治,但基督教强调“以爱化解仇恨”,给当时的人们的精神上以安慰。基督教由一个犹太教里的一个小宗派变成全球性的宗教,是罗马帝国给它提供了机会和条件:罗马帝国辽阔的地域给宗教的传播提供了条件;罗马帝国这个民族大监狱对“蛮族”的奴役使其原有的信仰发生动摇而基督教为其提供精神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