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西方哲学智慧笔记 下载本文

绝不是个分析命题。同样,5+7=12,你怎么去分析5分析7,你不可能得出12,你一定是把5和7加在一起,我们算一个庞大数字,不会去理会在时间中的关系,但是你想一想最基本的,他一定是时间上的前后相继,123456,加入没有时间感,他一下子摆在这儿,你怎么知道这是5,这是5和7相加,它有综合在里边。加入你把空间和时间不是看作是先天直观形式,你无法解释几何学和算术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你那个普遍性和必然性从哪儿来,是因为空间和时间是先天的,所以你那个几何学的根据在这儿。康德的结论很简单,空间与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那么,第二点就顺理成章了,我们只能通过先天直观形式看这个世界,至于不在我们这个空间、时间、形式内,而在它之外的东西,你永远不知道是什么。其实,康德并不否认,说也许这个世界就像我们对空间和时间所感知的一样,但是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因为我们只能够通过空间和时间感知这个世界,至于在感知之外世界什么样子,我们永远无法知道。那么,第三点它对于批判形而上学很重要,人类只有一种直观形式,没有理智直观。康德说,理智直观是什么?理智直观是我想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有了。那只有上帝可能。旧约创世纪说,上帝说有了光就有了光。我们人类理性是有限的理性,你没有理智直观,你要有理智直观,一切问题就好办了,我们想什么就有什么,没有,我们只有感性直观。这意味你想要获得的经验知识一定在感觉经验之内,超出经验之外不可知的领域。当然我们说把空间和时间看作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先天直观形式这一点,离我们的平常观念比较遥远。我们从理解上可能有这个问题,我们不管康德证明有意义没有意义,或者说他证明的逻辑你认可不认可,从天然的角度来讲,我们就认为世界本来就存在在那儿,它就在空间和时间之中,是我去感知它。而且,我记得我讲过,其实任何历史上的哲学家,他们的知识内容一定有问题,真正里面核心的是我们要知道他面对的问题和解决的问题的方式,以康德为例,康德理论是建立在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基础上,而且以此为典范来论述问题。可是我们知道19世纪下半叶,黎曼几何作为非欧几何出现,欧几里德几何学反而成为了球面几何的一个特例。在往下讲,到了相对论的年代,康德是建立在牛顿物理学基础之上,所以从知识内容来讲,哲学家们肯定有过时的地方。但是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和他的意义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弱化一下康德的观念。康德说空间和时间就是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我们弱化一下,就说即使在感觉之中,我们也要考虑到主体的认识形式,这是显然的。也就是今天我们用大而化之的话说,每一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世界,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会区别。再大一点,不同的文化看待世界有不同的立场、方法,你不可能把每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全抹掉,每个人都变成一张白纸,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变成一张白纸,我们都可以像复印机一样去复印这个世界,你一定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不要把我们看世界的方式绝对化,在康德之前,人类认识的世界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相当于把人的认识能力放大为这个宇宙的方式,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它必定是我们人站在人的立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空间和时间这一点,我总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不见得恰当,但对于我们理解起来比较方便,我们从逻辑上做假设,我们可以假定一个生存在一维空间的生物,一维空间事实上是数学上的一个抽象的、不是事实的存在,你在一条线上点上一个点,那么,对于生存在一维空间的生物来说,这就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它是抽象的、没有体积的一条线。好,我们再设想生存在二维空间的一个生物,平面多了一维,那么,这个点对于它来说,就不构成障碍,我到了这儿可以绕过去。但是我们假设那个一维空间的生物能够看到二维空间的生物,对它来说,会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个物体在它面前运动到这儿突然消失,在那边出现了,它绝对无法理解。好,我们在假设在这儿划一条无限长的线,那么对于二维空间的生物来说,这条线短就是绝对的障碍,但是对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的生物来说,很简单,我一抬腿就过去了。那么,对它来说会看到一个物体在我面前运动,忽然消失在那边出现了。我想说的是,不同的感知形式,他只能感知到这个程度。我们能不能说,这个世界就是三维的?爱因斯坦相对论之后,多维空间是可以

理论上证明的,我们完全可以设想这个宇宙某个地方,它是24维或者48维的,多维空间的生物。但是有一点,对我们人来说,你可以理论上去推论、去证明,你能不能感知,你只能通过三维空间感知世界,假如出现一个多维空间的东西,就像我们前面讲得例子一样,一定会出现奇迹式的那种东西,无法理解的现象,因为你的感知只能通过三维感知世界。我想这个世界究竟是多少维的?我们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感知它是三维的,科学可以发展,科学可以去探讨多维空间的存在,但是感知的基础就是三维的,你不可能让我们的感知变成24维的,这是改变不了的。那么,你用你的三维世界的感知,这个世界你只能看到你能看到的东西。至于多维空间的东西,也许存在,你看不到的。这个比喻就想说明既然在感性这儿,康德也要说明感性也有感性的形式,你要感知外部事物就要以空间为前提,你要对自己内心活动进行感知就要以时间为前提,空间和时间就构成了我们感觉经验的两个通道,我们没有别的直观形式。先验感性论,内容比较简单。 我们下面看先验分析论。讲知性。前面我们讲了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是空间和时间,那么,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知性纯概念”,亦即“范畴”。这个就和亚里士多德发生关系了,亚里士多德讲范畴体系,康德现在也讲范畴,两个人很大的区别。亚里士多德在讲这个世界本身的,他叫做范畴表上有多少种,存在就有多少种意义。它范畴体现的是存在的意义。康德不是,他的范畴是我们知性的认识形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形式,而不是世界本身的形式。我记得我们讲到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时候,我们曾经说过,他们之所以各执一端,各持己见,是有原因的。他们不是没有意识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应该结合的一个问题,而是说他们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无法解释这个问题。到了康德,他就要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说,在某种意义上,真正直接面对,要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讲他们相互结合的是康德,他说,“感性之所司在直观,知性之所司在思维”。叫做“直观无概念是盲的,思维无内容是空的”。两者结合才能形成知识。就是感性的功能是直观,知性的功能是思维。直观无概念是盲的,如果我没有我们的理性认识形式参与,我即使有一大堆经验,他都不为我所知,它就是瞎的、盲的。反过来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什么意思,知性的范畴作为认识的形式,他是加工整理经验材料,如果没有经验材料,它就无用武之地,它就是空洞的形式,所以康德强调感性和知性结合才能形成知识。一方面有感性直观提供的材料,另外一方面知性提供的范畴作为认识工具,这是康德指导思想。那么,我们前面已经探讨过关于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的关系问题,我们说你从哪儿去找这个范畴,康德的空间和时间你可以通过外感觉和内感觉,最终把经验直观、经验内容排除出去,通过那个纯直观找到,那么,你的知性范畴从哪儿找呢?康德还是通过形式逻辑论证知性范畴。形式逻辑构成我们的思维规则,虽然这种规则只关乎形式,而不关乎内容,他只是与一个命题的主词和宾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它不能产生知识,但是,一定在它背后有提供出来了这些知识,你才能分析这些知识,我们说这个判断符合那个判断形式,它是不是合乎逻辑,这就意味着在形式逻辑的背后,一定要有先验逻辑提供知识,你这个形式逻辑才能够去分析这个知识,好,我们就可以通过形式逻辑的判断表去找到在它背后起认识论作用的范畴表,康德这个方式就是这样。当然,康德的这个判断表是经过他加工整理的。后来的发展,其实形式逻辑不会在意康德这个范畴。因为康德的这个判断表的目的是要引出范畴表,所以他分成四组,量、质、关系和样式或者模态,四组十二个判断,在他的背后,我们最终可以确立量、质、关系和样式或者模态四组范畴。每组三个,四组十二个范畴,这就是我们知性的纯概念,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也就是那个最基本的认识形式、认识工具。当然,在康德的范畴表里面相互是什么关系,这个体系如何如何,康德没有在这个上面花工夫,康德不关注这个问题,康德更关注的问题是我们这套知性范畴对于经验的作用,在这个里面康德面临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按照通常观念,感性提供了对象,主体是认识的对象。我们把杯子看作对象,然后我们去认识它。那么就意味着没有我的知性或者理性认识能力的参与,这个对象就提供了。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康德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