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 - 李保国 - 土壤学习题集 下载本文

5. 母质与土壤之间存在一定的“血缘”关系( )

6. 没有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也就没有生物小循环的发展( ) 7. 母质是风化作用的产物,风化作用应在成土过程之前( ) 8. 母质构成土壤的“骨架”,也是植物营养的初始来源( ) 9. 含石英矿物多的母质,盐基含量也高( )

10. 盐基离子含量多的母质,则抗酸的能力也强( ) 11. 花岗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一般呈酸性( ) 12. 石灰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一般呈碱性( )

13. 生物小循环是植物营养元素逐渐累积集中的过程( ) 14. 地质大循环是矿质营养元素分散流失的过程( )

15. 在湿热气候带,在石灰岩上发育成红色和黑色石灰土( )

16. 水、热因素具有明显纬度、经度地带性,其变化是逐渐过度而连续的,故植物类型的更 替和土壤的性质的变化也是渐进变化而连续的( )

17. 坡地的上、中、下三个部位的土壤含水量、养分、土层厚度及质地粗细均不同,其原因 是长期降雨冲刷、浸蚀所致( )

18. 相同母质上所形成的土壤,其性质相同( ) 19. 北方半湿润气候条件下不可能形成酸性土壤( ) 20. ( )] 21. 成土时间愈长,则土体的层次分化愈明显( )

22. 湿润地区土壤中的易溶性盐分、pH和盐基饱和度低于干旱地区( ) 23. 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都具有A、B、C三个基本层次( ) 24. 土体中的淀积层位置分布主要决定降雨量的大小( )

25. 淋溶作用由大到小的排到顺序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 26. 湿润气候区的化学风化强度大于干旱气候区( )

27. 粘化过程是粘土矿物的合成与粘粒富集综合作用的过程( ) 28. 脱盐—积盐过程不受生物作用的控制( )

29. 脱钙——积钙作用的强度主要受淋溶作用的制约( ) 30. 土壤的富铝化是Fe、Al的淋溶淀积过程的结果( ) 31. 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富集是生物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 32. 土壤中土层的分化主要是由于水的淋溶所致( )

33. 自然界土壤类型的多样化,其根源是由于成土因素条件的差异造成的( ) 34. 没有生物的作用,也可靠人为施肥来提高土壤肥力( ) 35. 没有微生物分解有机残体,生物小循环就会停止( ) 36. 土壤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 (四)

1. 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矛盾斗争的统一?

2. 试分析五大成土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如缺少其中的某一因素土壤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 母质因素会影响土壤的哪些性质?

4. 为什么说没有生物的发展,就没有土壤的形成?

5. 生物群落如何影响土壤的形成过程?为什么说生物对土壤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6. 湿度因素影响土壤形成过程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7. 温度因素影响土壤形成过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8. 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土壤肥力形成过程?二者有何关系? 9. 如何判断土壤的成土年龄?

10. 为什么农业土壤形成,人为因素主导了土壤的发展方向? 11. 农业土壤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12. 自然土壤剖面构型与农业土壤剖面构型,二者有何联系又有何区别? 13. 土壤发生学层次与沉积层有何区别?

14. 一般发育比较完全的剖面构型有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15. 产生富铝脱硅化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16. 粘化作用产生的环境条件是什么? 17. 有机络合和螯合作用有何区别? 18. 潴育化过程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19. 白浆化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20. 如何解释脱钙—积钙过程发生的原因? 21. 如何解释残积盐化和现代盐化作用?

22. 为什么说土壤类型有规律的分布决定于生物气候带? 23. 所谓基带土壤,它指的是什么土壤?

24. 非地带性土壤的发育主要受什么成土过程的控制?

25. 阴坡和阳坡的土壤类型分布有何差异?其主要成土因素的差别是什么? 26. 我国东部由北至南海洋系列的土壤带谱的土壤分布规律是什么? 27. 我国干旱地区、由东至西的土壤带谱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28. 请应用所学到的土壤知识,说明你家乡所在地的土壤类型,成土条件及土壤存在的问题 ?

第十章

1. 我国幅原辽阔,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差大,地形起伏不平,气候复杂多变,生物种群繁多,加上悠久的耕作历史和众多的成土母质类型,塑造了我国丰富的土壤资源。了解我国各地不同土壤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土壤性状,耕作历史以及利用改良特点,对加深前面所 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我国土壤资源的全面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2. 了解华北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和成土条件,褐色土(地带性土壤)和盐碱土——季风气候

3. 了解东北黑土和华南红壤、专红壤的成土过程及特点和水稻土——非地带性水成土壤的

华北地区的自然条件 华北平原系指北起燕山南麓,南至准河以北,西止太行山东麓,东临 渤海。整个平原由南向东北逐渐倾斜,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粮、棉主要产地之一。 气候条件 华北平原地处我国中纬度,属于欧亚大陆东岸季风影响下的暖温带气候区。东临渤海,但因日本、朝鲜重山阻隔,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范围仅为沿海一狭长地带,而受蒙古强大高压气流的影响较大。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多晴天。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量400~700mm,年际变幅大,地区分布不均匀年蒸发量1800~2000mm,是降水量的4倍。年均气温9~15℃,无霜期200~240天,冻结期为100天左右,有效积温3200~4500℃全年日照时数2200~3000

-2-1

小时,太阳总辐射值约502~568KJcmY

地貌与成土母质 从总体上看,华北平原以冲积一洪积平原为主体,兼有中低山地和缓坡 丘陵相间的多元结构的地貌类型。地势走向自山地向渤海倾斜,海拔在100米以下,滨海地带仅为2~3米,地面坡度平缓,比降在1/200~1/2000之间。由于河流交互沉积,使平原地

1. 山地和山前平原 包括太行山东麓和燕山南麓,分布着由许多冲积扇相连而成的山前平原。

山体由山顶——山坡——山麓组成,坡陡,土层薄,主要生长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有的

山前平原 由冲积扇互连而成。其顶部因地势较高,切沟较多,物质组成粗,且大小混杂, 地面排水良好,地下水位深(6~10米),以种林木为主,过去也有种植芝麻、谷子、黍子等 一些耐旱作物,土壤一般为石渣土。中部较为平坦开阔,侵蚀较弱,地下水位为5~6米,水量充沛,水质优良,土质为壤~砂壤质,可种植果树(桃、苹果)也可种植小麦——玉米,也可种植蔬菜等,土壤为褐土(地带性土壤),土壤常有夜潮现象。下部即扇缘部分与冲积平原交接,形成交接洼地,地势低平,开阔、面积大,地下水位浅,一般为1. 5~2.0之间,水量充沛,土质较粘,一般为中壤~重壤。以种植水稻,或冬小麦——春玉米等大田作物。土

2. 冲积平原 是华北平原的主体,面积广阔,由黄河,海河和滦河三条河系冲积而成。地形平坦,坡度一般在万分之几。由于河系泛滥和多次改道,致使地形错综复杂。平原中常见有小地形,古河道遗留下来的自然堤,交接洼地、河漫滩,以及各种洼地,如槽形洼地,碟

3. 滨海平原 指各大河流下游三角洲平原和沿海狭长海滨洼地和沙堤。地势低平,海拔一般仅2~3米,地下水位高(<1.5米),矿化度≥10克/

质为山麓洪(冲)积平原其母质多为洪(冲)积物。太行山麓的洪积物主要来自黄土高原,为再沉积黄土物质,质地较均一,以轻壤质为主。燕山山麓的洪积物多来自岩石风化产物,质地不一,多砂质至轻壤质,其中含有砾石。

广大冲积平原,母质多属于河流冲积物质,富含碳酸钙,其含量为6~14%,由于河水的分选 作用及水道变迁等因素,致使土体中土层排列有明显的沙粘交错的层次性,一般表层母质多为壤质土。滨海平原的母质多在河流的出口处形成三角洲、河水携带的流沙较细,加之地下

综上所述,华北平原成土母质有洪积物,冲积物、湖泊沉积和风积物四类。其中以冲积物面

地下水状况 华北平原地下水位及水质(指地表水)基本与地形一致。洪积扇和山前平原地下水理深大于4米,有的达7~8米以上,水质优良,矿化度2~5克/升;湖泊洼地矿化度10~

30克/升,水位较浅,一般小于1.5米;交接洼地,地下水位小于0.5~1.0米,有时出现地

土壤类型 华北平原分布有多种土壤,其中褐色土(简称褐土),是当地的地带性土壤,主要 特点是:(1)发育在太行山、燕山山前平原即冲积扇的中上部,地势较高,地下水位较深, 排水良好。(2)气候条件属于半湿润半干旱暖温气候。(3)土壤形成过程是粘化一碳酸盐淋 溶与淀积过程。(4)粘粒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也有少量蒙脱石、高岭石,SiO2/R2O3为2.4~2.8,CEC可达20~40m.e/100干土,代换盐基离子以Ca、Mg为主。(5)水分条件较差 ,干旱为主要矛盾,基础肥力中等。土壤中N、P不足。(6)改良措施有:1)发展灌溉,保持 水土,提倡修筑梯田,垄沟种植,草粮轮作,发展养、灌、草林业生产,以涵养水源。2)合理耕作,适当深耕,多收墒勤保墒以减少土壤水分损失。3)增施肥料,以施有机肥为主,化

非地带性土壤 在土壤的成土因素中,气候、生物处于主导优势地位时,形成地带性土壤。而当地区因子上升到优势因素时,形成非地带性土壤(又称区域性土壤)。根据地方优势因素

不同将非地带性土壤分为水成土壤、盐成土壤、高山土壤和耕作土壤。必须强调的是非地带性土壤这一概念只是相对“地带性土壤 ”而言的,并非该类土壤完全脱了“地带性”因素的控制。实际上,非地带性土壤仍然深深地打上了地带性烙印,只是不如地带性土壤明显而已

盐成土 包括盐土与碱土两个性质差异很大的土类,主要成土过程为盐化和碱化过程。其控制因素是与积盐有关的地方性因素(如水文地质、地形、母质、海水浸渍等)和干旱的气候条

盐碱土形成的基本条件:(1)在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量>降水量是盐成土形成不可 少的条件之一。(2)水文地质条件对盐土、尤其对次生盐土形成的重要作用,其中矿化度, 临界矿化度和地下水位临界深度等因素对积盐和脱盐过程至关重要。(3)了解溶液的溶度积常数KSP在内陆盐土类型分化作用,各种盐分达到溶度积KSP时,就要沉积下来,由于不同盐分的KSP不同,故不同盐分的KSP值,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位置到达不同,因而在不同地区或

如从山麓到海滨盐类沉积顺序为:CaCO3→MgCO3→CaSO4→Na2SO4→MgSO4→NaCl

改良盐土的方法很多,关键有两点,一是要把地下水位降到临界深度以下,二是冲洗土壤表层的盐分。碱土改良难度较大,首先通过施入石膏(CaSO4)等化学物质将胶体上的Na+代 换下来,并将解吸下来的Na+排出土体。且耗费的费用大,时间长,效果也缓慢。三是增施

潮土 又称为浅色草甸土或冲积土,属于半水成土壤。其特点是:(1)分布于地势低平和地下水位较高地带。如广大平原,湖泊周围、河流三角洲,是我国分布较广的土壤类型。(2)成土过程的优势因素是水分,地下水位周期性升降,氧化一还原交替,发生潴育化过程,致使土壤中物质溶解,移动、淀积,剖面中形成黄色、暗褐色的锈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石灰结核。潮土的耕种历史较长,熟化程度高,但旱、涝、盐障碍因素障碍因素是影响作物产

水稻土 耕种历史长,发育于各种土壤,是在人类长期水耕熟化的强烈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其特点有:(1)分布于地势低洼地区或水源充足的地形较高的梯田。(2)季节性灌溉使土壤处于氧化还原过程交替进行,并给一些物质移动创造多条件,致使土壤的物质重新分配。(3)由于长期带水耕作,土壤剖面层次发育与旱地明显不同,即出现淹水层→氧化层→还原层→渗育层→潜育层→母质层。(4)氧化还原电位(Eh)比旱地低,说明土壤还原过程比较强烈。产生还原性物质较多,如CH4、H2、H2和有机酸;同时一些变价元素如Fe、Mn多以低价为主,提高了Fe、Mn的活性和有效度。(5)有机质分解缓慢一般合成>分解,有机质

+42+

含量比旱地高。(6)水稻土的N素一般以NH为主,磷素的有效性比旱地要高,因为Fe增加,使磷素得以活化,也提高Fe活性,消除了H2S的毒害作用。(7)南方酸性水稻土,一般3-4

2+

年要施一次石灰,目的是降低酸性,同时也补充了土壤中的Ca

富铝化过程 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中各种矿物遭到强烈风化,形成的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及硅酸)被淋失,使Fe、Al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一般简略为以下三个阶段。

(1)矿物强烈地风化被分解,形成各种可溶性盐。(2)各种盐类在中性一碱性环境中遭到淋溶。(3)盐基离子淋溶后溶液变为酸性,使Fe、Al移动性增大,并在土体中聚集的过程。 粘化过程 指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并累积的过程。目前认为粘化分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前者是由于土内风化作用形成的产物而就地累积,形成一层明显粘土化或铁质化土层。其特点是土壤颗粒较粘(细),除Ca、Na稍有移动外,其他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多出现在半湿润半干旱的暖温带的褐土中,后者是由于自上而下淋溶一淀积而成,细土粒相对聚集形成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