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潮流。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旗是国家的一种标志性旗帜,是国家的象征,它通过一定的样式、色彩和图案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表格中体现的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对“党旗国旗制造使用”的规字,“从材料中的“禁止党旗、国旗作为商标、装饰,禁止在上面涂写,更不许侮辱损毁”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是在通过维护党和国家的形象来塑造民众的意识形态,故C正确。
A项说法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全面抗战于1937年爆发,国民政府直到1942年才对日宣战,
且国民政府执行的是片观抗战路线,是不会发动群众的,故排除A。 B与材料信息无关,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国民政府的统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党旗国旗制造使用”“禁止党旗、国旗作为商标、装饰,禁止在上面涂写,更不许侮辱损毁”。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国民政府的统治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9.【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在作者笔下,秋天红叶笼罩着河流,满载着丰收成果的船正航行其间,船上的人有的划桨,有的撑船,有的坐在稻堆上,而每一艘船上的稻堆上都插着红旗,表现出那个时期的建设成就,而画中的红叶表现出江南的秋景,因此这幅作品用文人的笔墨描绘了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故C项正确。
“双百”方针强调创作环境宽松,而材料信息得不出此结论,故排除A项。 农业合作化实行于1953-1956年,与材料中作品的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 材料信息不能表明该作品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故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水上高歌丰获归》的主旨,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分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其成就,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主导了不结盟运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
中国在国际层面上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的新路,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注重建设新型的国家关系,B正确; C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D是新时期外交的一个表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 本题考查了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拿破仑法典》从基本原则到法律术语都继承了罗马法”、“德国民法典也以古罗马的《法学汇编》为蓝本”、“也不得不参照罗 马法的诸原则”可以看出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西方法治基础,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近代欧洲立法的影响,故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拿破仑法典》从基本原则到法律术语都继承了罗马法”、“德国民法典也以古罗马的《法学汇编》为蓝本”、“也不得不参照罗 马法的诸原则”的主旨,并正确把握罗马法的深远影响。
本题考查对罗马法深远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灵魂与“爱”必须通过作为“中项”的人才能发挥作用”可以看出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神创论,故A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否定上帝的存在,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人的作用,不是宗教的价值,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灵魂与“爱”必须通过作为“中项”的人才能发挥作用”的主旨,并正确把握文艺复兴的内容。
本题考查对人文主义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应该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大众化的发展。 B.材料现象体现不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缓和。
C.材料现象没有体现出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特点。 D.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产生应该是在19世纪上半期。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时间特征以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两次工业革命对西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列宁做出的这一论断主要依据本国国情做出的,排除A;
1917年4月,当时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列宁反对立即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设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提出了著名的革命和平发展方针,所以B错误,D正确;
1917年2月,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17年四月”“设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提出了著名的革命和平发展方针”。 本题考查了俄国十月革命,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A.材料中认为反对全球化的国家是债务产生的国家和根本参加不了全球化的不发达国家。主要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会造成利益的失衡。威胁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倒是次要因素。
B.全球化没有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
C.材料看不出反全球化是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之所以出现反对全球化,主要是由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受益比较多,而发展中国家和没有参与全球化的国家受益就比较少。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和产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16.【答案】【小题1】(1)依据信息“东汉末年,官僚用察举培植集团势力,士族借乡党控制察举。战争频繁,汉以来的乡举里选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并进行概括可知原因; (2)依据信息“逐渐被势力庞大的门阀世族控制”“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影响。 故答案为:
(1)东汉末年,察举制度流弊丛生;战乱频繁,“乡举里选”在地方难以推行;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
(2)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后来以家世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严重打击和摧残了下层人士学习的积极性;对魏晋南北朝时的家学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推动了儒家思想传播。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察举制,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东汉末年,官僚用察举培植集团势力,士族借乡党控制察举。战争频繁,汉以来的乡举里选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2)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解答的关键信息是“逐渐被势力庞大的门阀世族控制”“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本题考查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1)通过图片也可以看出这体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这一时期行政区划体制特征主要体现为诸侯国与周王室是松散的隶属关系,没有形成统一的行政区划。原因可以从分封制的角度去回答。
(2)通过图片可以看出这是秦朝的郡县制度。一夜从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郡县制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回答。
(3)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唐朝时期行政区划上南方的数量明显开始多于北方。原因从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角度去回答。 故答案为
(1)特征:方国,诸侯国与周王室仅是松散的臣属关系,尚无统一的行政区划。 政治因素:西周实行分封制,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2)意义:郡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郡县的划分适应了经济发展水平状况和发展不平衡的需要。 (3)变化:州县在南方的设置明显增多。
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战乱及经济的衰退促使大量人口南迁;江南的持续开发,经济重心南移。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体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主要考查秦朝时期的郡县制推行的意义。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主要考查唐朝时期行政体制的变化及其原因。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8.【答案】【小题1】(1)历史背景通过材料“189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等角度进行分析。
(2)影响通过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回答。 故答案为:
(1)历史背景: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列强在华取得了种种经济特权;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封建势力的重重压迫。
(2)影响:使清政府财政收入受损;利银外溢,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行成为真正的受益者。(任意回答两点即可)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怪象的背景。
(2)本题考查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主要考查西方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19.【答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早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近代中国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
阶级维新派和以朱执信、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就曾经传播过社会主义思想。梁启超认为,马克思是社会主义“最占势力”的思想;朱执信肯定了《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指导意义和《资本论》,认为马克思指出了资本家剥削的实质,同时又认为他有些偏激;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深深地打上了中国大同思想的烙印,但是某种程度上对土地分配的愿望、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人民大众的同情,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各派别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只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并没有真正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先进中国人迫切探求救亡之路,这一时期中国报业的发展和各类报刊的创办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而欧美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弊端凸显,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即便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仍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资产阶级各派别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只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并没有真正地接受马克思主义。但是,他们的宣传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思想基础,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只要考生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