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药剂学实验讲义-主编 方晓玲 下载本文

《药剂学I实验》讲义

主编 方晓玲

编写人 张建芳,郑玲妹

目录

实验一 溶液型与胶体型液体制剂的制备???????????1 实验二 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8 实验三 乳浊型液体制剂的制备???????????????11 实验四 维生素C注射剂的制备?????????????? 21 实验五 片剂制备???????????????????? 24 实验六 溶出度和溶出速度的测定??????????????28 实验七 软膏剂的制备???????????????????32 实验八 栓剂的制备???????????????????35 实验九 膜剂的制备???????????????????37

1

实验一 溶液型与胶体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液体制剂制备过程的各项基本操作。 2. 掌握溶液型、胶体型液体制剂配制的特点。 二、实验指导

溶液型液体制剂是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介质(溶剂)中的供内服或外用的真溶液。溶液的分散相小于1nm,均匀澄明并能通过半透膜。常用溶剂为水、乙醇、丙二醇、甘油或其混合液、脂肪油等。

溶液剂的制备方法有三种,即溶解法、稀释法和化学反应法,三种方法在一定场合下可灵活使用,从工艺上来看多用溶解法。

络合助溶是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溶解度的有效手段之一。如利用碘化钾与碘形成络合物,制得浓度较高的碘溶剂。

胶体型液体制剂是指某些固体药物以1~100nm大小的质点分散于适当分散介质中的制剂,胶体型液体制剂所用的分散介质,大多为水,少数为非水溶剂,如乙醇、丙酮等,本实验中甲酚皂溶液是钠肥皂形成胶团使微溶于水的甲酚增溶而制得稠厚的红棕色胶体溶液。

亲水性胶体溶液配制过程基本上与溶液型液体制剂类同,唯其将药物溶解时,采用分次撒布在水面上使之迅速地自然膨胀而胶溶。或加入适当的溶媒先溶解后,再转移到水中。本实验中汞溴红溶液及甲紫溶液就是用上述方法配制而成的胶体溶液。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 薄荷水 1. 处方

Ⅰ Ⅱ Ⅲ 薄荷油 0.1mL 0.1mL 1mL 滑石粉 0.75g

聚山梨酯80(吐温80) 0.6g 1g 90%乙醇 30mL 蒸馏水加至 50.0mL 50.0mL 50.0mL 2. 操作

(1) 处方Ⅰ用分散溶解法:取薄荷油,加滑石粉,再研钵中研匀,移至碘量瓶中,加入

蒸馏水,加盖,振摇10min后,反复过滤至滤液澄明,再由滤器上加适量蒸馏水,使成50mL,即得。

(2) 处方Ⅱ用增溶法:取薄荷油,加吐温80搅匀,加入蒸馏水充分搅拌溶解,过滤至滤

液澄明,再由滤器上加适量蒸馏水,使成50mL,即得。

(3) 处方Ⅲ用增溶-复溶解法:取薄荷油,加吐温80搅匀,在搅拌下,缓慢加入乙醇(90%)

及蒸馏水适量溶解,过滤至滤液澄明,再由滤器上加适量蒸馏水,使成50mL,即得。

3. 操作注意

(1) 本品为薄荷油的饱和水溶液(约0.05%mL/mL),处方用量为溶解量的4倍,配制时

不能完全溶解。

(2) 滑石粉为分散剂,增大油与水的接触面,加速溶解过程,亦具吸附作用,吸附杂质

和过剩的薄荷油以利滤除。滑石粉不宜太细,过细不宜被滤除,影响澄明度。并应与薄荷油充分研匀,以利发挥其作用。

(3) 吐温80为增溶剂,应先与薄荷油充分搅匀,再加水溶解,以利发挥增溶作用,加速

溶解过程。

2

(二) 复方碘溶液 1. 处方

碘 1g 碘化钾 2g 蒸馏水 加至20mL 2. 操作

取碘化钾,加蒸馏水适量,配成浓溶液,再加碘溶解后,最后添加适量的蒸馏水,使全量成20mL,即得。 3. 操作注意

(1) 碘在水中溶解极微(1:2950),加入碘化钾作助溶剂。

(2) 为使碘能迅速溶解,宜先将碘化钾加适量蒸馏水配制浓溶液,然后加入碘溶解。 (3) 碘有腐蚀性,慎勿接触皮肤与粘膜。称量可用玻璃器皿或蜡纸,不宜用普通纸。 (三) 复方硼酸钠溶液 1. 处方

硼砂 0.75g 碳酸氢钠 0.75g 液体酚 0.15mL 甘油 0.75mL 蒸馏水 加至50.0mL 2. 操作

取硼砂溶于约25mL热蒸馏水中,放冷后加入碳酸氢钠使溶。另取液体酚加入甘油中搅匀,加入上述溶液中,随加随搅拌,待气泡停止后,过滤,自滤器上添加蒸馏水使成50mL,即得。

3. 操作注意

(1) 硼砂易溶于热蒸馏水,但碳酸氢钠在40℃以上易分解,故先用热蒸馏水溶解硼砂,

放冷后再加入碳酸氢钠。

(2) 本品含有由硼砂、甘油及碳酸氢钠经化学反应生成的甘油硼酸钠与酚均具有杀菌作

用,其化学反应如下:

Na2B4O710H2O+4C3H5(OH)3→2C3H5(OH)NaBO3+2C3H5(OH)HBO3+13H2O C3H5(OH)HBO3+NaHCO3→C3H5(OH)NaBO3+CO2↑+H2O

如将液体酚先溶于甘油中再加入,能使均匀分布于溶液中,碳酸氢钠使溶液呈碱性反应,能中和口腔中的酸性物质,故亦具有清洁粘膜的作用,常用水稀释5倍后作含漱剂。

(3) 本品常用伊红着红色,以示外用不可内服。 (四)甲酚皂溶液 1.处方

甲酚 25mL 豆油 8.65g 氢氧化钠 1.35g 蒸馏水 加至50mL 2.操作

(1)取氢氧化钠,加蒸馏水5mL。溶解后,加植物油,置水浴上加热,时时搅拌,至取溶液1滴,加蒸馏水9滴,无油滴析出,即为已完全皂化。加甲酚,搅匀,放冷,再加适量的蒸馏水,使成50mL,混合均匀,即得。

3

3.操作注意

(1)甲酚与苯酚的性质相似,较苯酚的杀菌力强,较高浓度时,对皮肤有刺激性,操作宜慎。

(2)甲酚在水中溶解度小(1:50),植物油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肥皂,利用肥皂增溶作用,制成50%甲酚皂溶液。

(3)皂化程度完全与否与成品质量有密切关系,皂化速度可因加少量乙醇(约为制品全量的5.5%)而加速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再加热除醇。

(4)甲酚、肥皂、水三组分形成的溶液是一种复杂的体系,具有胶体溶液的特性。上述三组分配伍比例适当的制成品为澄清溶液,且用水稀释时亦不呈现混浊状态。 (五)汞溴红溶液(红汞溶液) 1.处方

汞溴红 1g 蒸馏水 加至50mL 2.操作

取新鲜蒸馏水约40mL置烧杯内,将汞溴红缓缓撒入蒸馏水中,随加随搅拌,使之完全溶解后,再添加蒸馏水至50mL,即得。 3.操作注意

(1)汞溴红溶液的pH值在9.5~10之间较为稳定,呈暗红色或樱红色。如配制的蒸馏水中含有CO2或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2使pH值下降时,即析出橙红色的非水溶性汞溴红沉淀,故用新鲜蒸馏水配制。

(2)汞溴红为一种胶体,如置容器中一次倾入蒸馏水,就会结块,影响溶解速度,故可将汞溴红自蒸馏水液面撒入,并加以搅拌,溶解就比较快。 (六)甲紫溶液 1.处方

甲紫 0.25g

乙醇 适量(约1%) 蒸馏水 加至25mL 2.操作

取甲紫置小烧杯中,加乙醇适量使溶解。另取一烧杯,加入适量蒸馏水,缓缓加入甲紫乙醇溶液,随加随搅拌,并用少量蒸馏水将甲紫乙醇溶液全部转移过来。最后添加蒸馏水至50mL,过滤,即得。 3.操作注意

(1)甲紫溶液的配制法一般用水直接搅拌溶解即可,但所需时间较长。用乙醇预先溶解后再分散于水中,能很快配成溶液。

(2)本品为胶体溶液,配制时,搅拌不宜剧烈。

(3)本品中乙醇的含量约为1%,配成的溶液对皮肤或创面没有刺激性。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薄荷水

实验比较三种处方不同方法制备的,异同记录于表1-1中。 表1-1 不同方法制得薄荷水的性状

处方

Ⅰ滑石粉 Ⅱ吐温80

Ⅲ吐温80与90%乙醇

澄清度

嗅味

4

四、思考题

1. 制备薄荷水时加入滑石粉的作用是什么?还可以选用那些具有类似作用的物质?欲制

得澄明液体的操作关键为何?

2. 复方硼酸钠溶液为消毒防腐剂,其有效成分是什么? 3. 写出甲酚皂溶液中何为增容剂。 4. 配制亲水胶体溶液时应注意什么?

5

实验二、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混悬型液体制剂一般制备方法。 2、熟悉按药物性质选用合适的稳定剂。 3、掌握混悬型液体制剂质量评定方法。

二、实验指导

混悬型液体制剂( 简称混悬剂 )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细小的微粒(>0.5μm)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优良的混悬型液体制剂,除一般液体制剂的要求外,应有一定的质量要求:外观微粒细腻,分散均匀;微粒沉降较慢,下沉的微粒经振摇能迅速再均匀分散,不应结成饼块;微粒大小及液体的粘度,均应符合用药要求,易子倾倒且分剂量准确;外用混悬型液体制剂应易于涂展在皮肤患处,且不易被擦掉或流失。

根据stokes定律V= 2 r (ρ l-ρ2 )g/η9,可知要制备沉降缓慢的混悬液,首先应考虑减小微粒半径(r),再减小微粒与液体介质密度差(ρ1-ρ2),或增加介质粘度(η),因此制备混悬型液体制剂,应先将药物研细,并加入助悬剂如天然胶类、合成的天然纤维素类、糖浆等,以增加粘度,降低沉降速度。

混悬剂中微粒分散度大,有较大的表面自由能,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有聚集的趋向,根据公式AF=δSL.△F为微粒总的表面自由能的改变值,决定于固液间界面张力δSL和微粒总表面积的改变值△A因此在混悬型液体制剂中可加入表面活性剂降低δSL,降低微粒表面自由能,使体系稳定,表面活性剂又可以作为润湿剂,可有效地使疏水性药物被水润湿,从而克服微粒由于吸附空气而漂浮的现象(如硫磺粉末分散在水中时),也可以加入适量的絮凝剂(与微粒表面所带电荷相反的电解质),使微粒ξ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则微粒发生部分絮凝,随之微粒的总表面积△F减小,表面自由能△F下降,混悬剂相对稳定,且絮凝所形成的网状疏松的聚集体使沉降体积变大,振摇时易再分散。有的产品为了增加混悬剂的流动性,可以加入适量的与微粒表面电荷相同的电解质(反絮凝剂),使ξ电位增大,由于同性电荷相斥而减少了微粒的聚结。使沉降体积变小,混悬液流动性增加,易于倾倒,易于分布。 混悬型液体制剂一般配制方法有分散法与凝聚法。 分散法 将固体药物粉碎成微粒,再根据主药的性质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并加入适宜的稳定剂。亲水性药物可先干磨至一定的细度,加蒸馏水或高分子溶液,水性溶液加液研磨时通常药物1份,加0.4~0.6份液体分散介质为宜;遇水膨胀的药物配制时不采用加液研磨;疏水性药物可加润湿剂或高分子溶液研磨,使药物颗粒润湿,在颗粒表面形成带电的吸附膜,最后加水性分散介质稀释至足量,混匀即得。

凝聚法 将离子或分子状态的药物借物理或化学方法在分散介质中聚集成新相。化学凝聚法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分别制成稀溶液,混合并急速搅拌,使产生化学反应,制成混悬型液体制剂;也可改变溶剂或浓度制成混悬型制剂,溶剂改变时的速度越剧烈,析出的沉淀越细,所以配制合剂时,常将酊剂、醑剂缓缓加到水中并快速搅拌,使制成的混悬剂细腻,微粒沉降缓慢。

混悬剂的成品包装后,在标签上注明“用时摇匀”。为安全起见,剧、毒药不应制成混悬剂。

6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炉甘石洗剂的制备 用不同的稳定剂制备一系列炉甘石洗剂,比较其稳定作用。 1、处方

表3-1炉甘石洗剂处方

处方号 炉甘石(g) 氧化锌(g) 液化酚(g) 甘油(g) 西黄芪胶(g) 羧甲基纤维素钠(g) 聚山梨酯80(g) 三氯化铝(g) 枸橼酸钠(g) 蒸馏水(ml)加至 1 2.0 1.0 0.1 1.0 0.1 20 2 2.0 1.0 0.1 1.0 0.1 20 3 2.0 1.0 0.1 1.0 0.4 20 4 2.0 1.0 0.1 1.0 0.024 20 5 2.0 1.0 0.1 1.0 0.1 20 6 2.0 1.0 0.1 1.0 20

2、制备

(1)稳定剂的制备

1 〕称取西黄芪胶0.1g,加乙醇数滴润湿均匀,加蒸馏水10ml于研钵中研成胶浆。 2〕称取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0.1g,加蒸馏水15ml,加热溶解而成胶浆。 3〕称取聚山梨酯80(Tween80)配成10%的水溶液备用。 4〕称取三氯化铝配成0.24%溶液,取用10ml。 5〕称取枸橼酸钠0.1g加蒸馏水10ml溶解,备用。

(2)炉甘石洗剂的制备 称取过100目的炉甘石、氧化锌于研钵中,按各处方加入蒸馏水或稳定剂溶液研成糊状,再加液化酚、甘油研匀,最后加水至足量,研磨均匀即得1~6号处方的洗剂,6号为对照管。 将以上6个处方的洗剂,分别倒入6个有刻度的量筒或试管中,塞住管口同时振摇相同次数,分别放置10~120 min,记录各个时间的沉降体积(H0为初总高度,H为放置后的沉淀高度),计算各个放置时间的沉降体积比,F=H / H0,结果填表3-2

实验最后将试管倒置翻转(即±180°为一次),记录放置几小时后,使管底沉降物分散完全的翻转次数。 (3)操作注意

1、各处方配制时注意同法操作,与第一次加液量及研磨力尽可能一致。 2、比较管用刻度试管或量筒,尽可能大小粗细一致,记录高度用“ml”。

(二)硫磺洗剂的制备

处方 硫磺 1 g 樟脑醑(10%) 3ml

蒸馏水 加至 20 ml 制法:

上述处方是硫磺洗剂的基本处方,由同学自己选择适当的稳定剂。

7

(三)磺胺嘧啶合剂的制备

1、处方 磺胺嘧啶 2.5g 单糖浆 10.0 ml 羧甲基纤维素钠 0.75 g 尼泊金乙酯溶液(5%) 0.5 ml 蒸馏水 加至 50.0 ml

2、制备 取羧甲基纤维素钠加蒸馏水约20ml加热溶解成胶浆。另将磺胺嘧啶在研钵中研细,并将单糖浆、羧甲基纤维素钠胶浆分次加入研钵与磺胺嘧啶研匀;再加入适量蒸馏水,随加随研转移到量杯内,滴入尼泊金乙酯溶液,搅拌,最后加蒸馏水至全量。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记录亲水药物与疏水药物的实验结果 1、亲水药物 2、疏水药物

(二)炉甘石洗剂

1、制备炉甘石洗剂,比较不同稳定剂的作用,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表3-2沉降体积比与时间的关系 沉 降 时 间 (min) 10 30 60 90 120 沉降物再分散翻转次数 沉 降 体 积 (ml) H0 H H H H H 沉 降 体 积 比 F F F F F 处 方 编 号 1 2 3 4 5 6

3、根据表3-2数据,以H 0 / H 沉降体积比F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出炉甘石洗剂各处方的沉降曲线,得出结论。

4、制定硫磺洗剂各处方样品质量情况,制定硫磺洗剂的制备工艺,并选择稳定剂,制成稳

8

定的硫磺洗剂。

五、思考题

1、分析炉甘石洗剂与硫磺洗剂制备方法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2、分析在实验中加入絮凝剂与反絮凝剂的意义?

3、樟脑醑加到水中,注意有什么现象发生,如何使产品微粒不致太粗?

9

实验三、乳浊型液体药剂的制备

一、 目的要求

1、 掌握乳浊型液体药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 掌握常用乳剂类型的鉴别方法。

二、

实验指导

乳浊液(或称乳剂)是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所组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其中一种液体以小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之中,形成油包水(w/o)型或水包油(o/w)型乳剂。乳剂的分散相液滴直径一般在0.1~100μm范围,由于表面积大,表面自由能大,因而具有热力学不稳定性。为了使被分散的液滴稳定存在,通常加入一种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乳化剂,并通过外力搅拌才能制得比较稳定的乳剂。小量制备可在乳钵中用手研磨或在瓶中振摇制得,大量生产则用搅拌器或乳匀机制备。制得乳剂的类型,一般可用稀释法或染色镜检法鉴别。

乳化剂的种类很多,早期选择乳化剂的方法多凭经验。Griffin和Davies提出寻找混合乳化剂的HLB值和测定被乳化的油所需HLB值的方法来选择乳化剂。这种方法是基于每一种乳化剂都具有一定的HLB值,而每一种被乳化的油又都有一个所需HLB值,当选用的乳化剂的HLB值符合油所需的HLB值时,就可制得较稳定的乳剂。但是,单个乳化剂所具有的HLB值不一定恰好与被乳化的油所需的HLB值相适应,所以常常将两种不同HLB值的乳化剂混合使用,以获得最适的HLB值。混合乳化剂的HLB值可按下式计算: HLB混合= HLBa.Wa+HLBb.Wb Wa+Wb

式中a、b分别为两个已知HLB 值的单个乳化剂,Wa、Wb分别为两种乳化剂的重量 。

本实验测定液状石蜡所需HLB值的方法是将两种已知HLB值的单一乳化剂,按上式以不同重量比例配算成具有一系列HLB值的混合乳化剂,然后用来制备一系列乳剂,在室温条件或采用加速试验方法(如离心法) 观察制成乳剂的乳析速度。稳定性“最佳”的乳剂所用乳化剂HLB值即为油所需的HLB值。在药剂制备中,常用乳化剂的HLB 值一般在3~16范围,其中HLB值3~8为 w/o型为乳化剂,8~16为o/w型乳化剂。

三、

实验内容

(一)乳剂的制备

1、液状石蜡乳(干胶法)

处方 西黄芪胶 0.5g 阿拉伯胶 0.5g 液状石蜡 12.5g 尼泊金乙酯 0.03g 蒸馏水 加至 40.0ml

制法:将西黄芪胶粉与与阿拉伯胶粉置于干燥乳钵中,加入液状石蜡略研,使胶粉分散,

10

一次加入水8ml ,迅速研磨制成初乳,再加水,边加边搅拌,至足量,最后滴加尼泊金乙酯醇溶液,研匀即得。

〔用途与用法〕缓泻剂。口服 每次10-30ml,睡前服用。

2、石灰搽剂

处方 氢氧化钙溶液 10ml 麻油 10ml

制法:量取氢氧化钙饱和水溶液10ml和麻油10ml ,置投药瓶中,加盖振摇至乳剂生成。

〔用途与用法〕外用。用于烫伤。

3、乳剂类型的鉴别

(1)稀释法:取试管2支,分别加入液状石蜡和石灰搽剂各1ml再加入蒸馏水约5ml ,振摇翻倒数次 ,观察是否能均匀混合,并根据试验结果判断上述二种乳剂类型。

(2)染色镜检法: 将液状石蜡乳和石灰搽剂分别涂在载玻片上,并各用油溶性染料斯加来特红及水溶性染料亚甲兰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据观察结果判断乳剂的类型。

(二)液状石蜡所需HLB值的测定

1、用Tween80(HLB=15.0)及Span80(HLB=4.3)配成HLB值为6.0、8.0、10.0、12.0及14.0五种混合乳化剂各5g ,计算各单个乳化剂的用量,填入表1。

表1混合乳化剂组成 HLB值 用量 乳化剂 6.0 8.0 10.0 12.0 14.0 Tween80 Span 80

2、取5支25 ml干燥有塞量筒,各加入6.0 ml液状石蜡,再分别加入上述不同HLB值的混合乳化剂0.5 ml ,剧烈振摇10秒钟,然后加蒸馏水2 ml振摇20次,最后沿管壁慢慢加入蒸馏水使全量成20 ml ,振摇30次即成乳剂。经放放置5、10、30、60、分钟后,分别观察并记录各乳剂分层毫升数。填于表2。

表2各乳化剂放置后分层毫升数 HLB值 观察 5'后分层毫升数 10'后分层毫升数 30'后分层毫升数 60'后分层毫升数 6.0 8.0 10.0 12.0 14.0

11

3、根据以上观察结果,液状石蜡所需HLB值为 , 所成乳剂属 型。

四、思考题

1、乳剂类型的鉴别方法有几种?

2、所制备的液状石蜡乳和石灰搽剂二处方中,分别以何物为乳化剂?成品为何种类型的乳剂?

3、液状石蜡所需HLB值的测定中乳化剂HLB值间隔较大,若要更准确地测得液状石蜡所需HLB值,应如何进一步设计实验?

〔附〕氢氧化钙溶液

处方:氢氧化钙 3g 蒸馏水 1000ml

制法:取氢氧化钙,置玻璃瓶内,加冷蒸馏水1000ml,密塞摇匀,时时剧烈振摇,

放置1小时,即得。用时,可倾取上层澄明液应用。未溶解部分不适宜供第二次配制溶液用。

本品须新鲜配制,露置空气中,即吸收CO2,生成CaCO3,浮在上面。

12

实验四 维生素C(抗坏血酸)注射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注射剂生产的工艺过程和操作要点。 2. 熟悉注射剂成品检查的标准和方法。 二、实验指导

注射剂是指将药物制成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灭菌粉末。由于注射液是直接注入体内,且吸收迅速,起效快,因此,对注射剂的生产和质量要求及其严格,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对注射剂的基本要求是无菌,无热原,含量合格,pH合格,澄明度合格,稳定无毒性,等渗等。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在制备时必须严格遵守注射剂生产的操作规程,严格控制产品质量。

三、实验内容 1. 处方

维生素C 5.2g 碳酸氢钠 2.4g 焦亚硫酸钠 0.2g 依地酸二钠 0.005g 注射用水 加至100mL 2. 操作

(1) 空安瓿的处理

① 切割与圆口:手工采用安瓿切割器切割。按规定长度调节砂轮和挡板之间距离,并加以

固定。将检验合格的安瓿颈部置于锋利的砂轮上割一细痕,随手将颈部采用半拉半揿的用力方法折断颈丝,将瓶口向下,轻拍瓶底使玻屑掉出,再用大火焰圆口。

② 洗涤与干燥:先将安瓿中灌入常水甩洗二次,再灌入蒸馏水甩洗二次。如果安瓿清洁程

度差,可用0.1%盐酸灌入安瓿,100℃,30min热处理后再洗涤。洗净后的安瓿倒放在烧杯内,120℃~140℃烘干备用。 (2) 其它用具的洗涤

垂熔玻璃漏斗、灌注器等玻璃用具,用重铬酸钾洗液浸泡15min以上,用常水反复冲洗至不显酸性,再用蒸馏水冲洗2-3次,注射用水冲洗一次。

乳胶管先用常水揉洗,再用0.5-1%氢氧化钠溶液煮沸30min,洗去碱液,再用0.5-1%盐酸煮沸30min,洗去酸液,蒸馏水洗至中性再用注射用水煮沸即可。 (3) 药液的配制

取处方配制量80%的注射用水,通入氮气(约2-3min)使其饱和,加入依地酸二钠溶解,加维生素C使溶,分次缓慢加入碳酸氢钠,并不断搅拌至无气泡产生,待完全溶解后,加焦亚硫酸钠溶解,调节药液pH值至5.8~6.2,最后加用氮气饱和注射用水至足量,药液用3号垂熔玻璃漏斗过滤。 (4) 灌封

按药典规定调节灌注器装量,以保证注射用量不少于标示量2.0mL,调节好封口仪的火焰,然后将药液罐装于2mL安瓿中,安瓿液面上通入氮气,随灌随封口。 (5) 灭菌与检漏

封好口的安瓿,用100℃流通蒸汽灭菌15min,灭菌完毕立即将安瓿放入1%亚甲蓝溶液中,挑出药液被染色的安瓿,其余安瓿擦干,供质量检查用。 (6) 质量检查

13

按中国药典规定的项目与指标进行检查,应全部符合要求。将检漏与澄明度检查结果记录如下: 不合格支数 检查总支数 漏气 玻屑 纤维 白点 焦头 总数 合格 支数 合格率

14

实验五 片剂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1. 通过吲哚美辛片的制备,掌握湿法制粒压片的一般工艺。 2. 掌握单冲压片机的使用方法及片剂质量的检查办法。 二、实验指导

片剂是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它具有剂量准确,质量稳定、服用方便、成本低等优点。制片的方法有制颗粒压片、结晶直接压片和粉末直接压片等。制颗粒的方法又分为干法和湿法。现将常用的湿法制粒压片的工艺流程介绍如下: 湿法制粒压片的工艺流程: 主药 混合均匀 加润湿剂 过筛 混合辅料 软材

辅料(填充剂或吸收剂、崩解剂) 或粘合剂 干燥 整粒 加润滑剂

湿颗粒 干颗粒(测定含量、水分) 压片 整个流程中各工序都直接影响片剂的质量。主药和辅料首先必须符合规格要求,特别是主药为难溶性药物时,必须有足够的细度 ,以保证与辅料混匀即溶出度符合要求。主药与辅料是否充分混合均匀与操作方法也有关。若药物量小,与辅料量相差悬殊时,用递加稀释法(配研法),混合,一般可混合得较均匀,但其含量波动仍然较大,而用溶剂分散法,即将量小的药物先溶于适宜的溶剂中,再与其它成分混合,往往可以混合得很均匀,含量波动很小。

颗粒的制造是制片的关键。湿法制粒,欲制好颗粒,首先必须根据主药的性质选好粘合剂或润湿剂,制软材时要控制粘合剂或润湿剂的用量,使之“握之成团,轻压即散”并握后掌上不沾粉为度。过筛制得的颗粒一般要求较完整,可有一部分小颗粒。如果颗粒中含细分过多,说明粘合剂用量太少;若呈线条状,则说明粘合剂用量太多,这两种情况制出的颗粒烘干后,往往出现太松或太硬,都不能符合压片的颗粒要求,从而不能制好片剂。

颗粒大小根据片剂大小由筛网孔径来控制,一般大片(0.3~0.5g)选用14~16目,小片(0.3g以下)选用18~20目筛制粒。颗粒一般细而圆整。

干燥、整粒过程,已制备好的湿粒应尽快通风干燥,温度控制在60℃ 。注意颗粒不要铺得太厚,以免干燥时间过长,药物被破坏。干燥后的颗粒常粘连结团,需再进行过筛整粒。整粒筛目孔与制粒时相同或略小。整粒后加入润滑剂混合均匀,计算片重后压片。

片重的计算,主要以测定颗粒的药物含量计算片重。

片重?每片应含主药量

干颗粒中主药百分含量测得值冲模直径的选择:一般片重为0.5g左右的片剂,选用Ф12mm冲模;0.4g左右,选用Ф

10mm冲模;0.3g左右,选用Ф8mm冲模;0.1~0.2g,选用Ф6mm冲模;0.1g以下,选用Ф5~5.5mm冲模。根据药物密度不同,再进行适当调整。

制成的片剂需要按照药典规定的片剂质量标准进行检查。检查的项目,除片剂外观应完整光洁、色泽均匀,且有适当的硬度外,必须检查重量差异和崩解时限。有的片剂药典还规定检查溶出度和含量均匀度,并明确凡检查溶出度的片剂,不再检查崩解时限;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片剂,不再检查重量差异。溶出度检测方法见实验九,片剂重量差异、崩解时限和含量均匀度检查见2000版药典二部附录5页和78页。

(一) 吲哚美辛片的制备

1.处方 100片量

吲哚美辛 2.5g 乳糖 5.3g 羧甲基淀粉钠 0.15g 硬脂酸镁 0.05g 50%乙醇 适量

15

2.操作:将吲哚美辛、乳糖、羧甲基淀粉钠按等量递加稀释法混合均匀,以50%乙醇适量作润湿剂制成软材,过20目筛制粒,60~80℃ 干燥,整粒,加硬脂酸镁混匀,以Ф5.5mm冲模压片。

3.操作注意:本片剂药物含量小,在与辅料混合时,宜采用等量递加稀释法混合均匀。加润湿剂时,宜分次加,边加边搅拌,但速度要快,以免乙醇分散不均,造成局部软材过松或过粘。

4.质量检查与评定:本实验测定片重差异、硬度、崩解度和溶出度

试验。

片重差异(?%)?(1)

单片重?平均片重?100%

平均片重药典规定,0.3g以下的药片的重量差异限度≤±7.5%;0.3g或0.3g以上者为≤±5%。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药片不得多于2片,并不得有1片超过限度的1倍。本片按限度≤±7.5%评定。

(2) 崩解时间:取药片6片,分别置于吊篮的玻璃管中,每管各加1片,吊篮浸入盛有37±1℃水的1000mL烧杯中,开动马达按一定的频率和幅度往复运动(每分钟30~32次)从片剂置于玻璃管时开始计时,至片剂全部崩解成碎片并全部通过管底筛网止,该时间即为该片剂的崩解时间,应符合规定崩解时限。如有1片崩解不全,应另取6片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3) 硬度试验:应用片剂四用测定仪进行测定。将药片垂直固定在两横杆之间,其中的活动横杆借助弹簧沿水平方向对片剂径向加压,当片剂破碎时,活动横杆的弹簧停止加压。仪器刻度标尺上所指示的压力即为硬度。测3~6片,取平均值。 (4) 溶出度试验:取本品按溶出度测定法操作。见实验九:吲哚美辛片的溶出度测定。

(二)单冲压片机的结构和使用

1.单冲压片机:单冲压片机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为目前药房、药厂试制室,小生产和试制工作中常用的设备。其最大压力为1.5吨,产量为80~100片/分钟,一般为电动、手摇二用。

单冲压片机结构的主要部件为冲模(包括上冲、下冲和模圈)、冲模平台、饲料靴、加料斗、出片调节器、片重调节器和压力调节器,这是在压片机装、拆过程和使用过程必须熟悉的部件。

单冲压片机的使用方法:

组装次序为下冲 冲模平台 上冲 饲料靴 加料斗,即自下而上的原则。调节次序为出片调节器 片重调节器 压力调节器。拆卸次序为加料斗 饲料靴 上冲 冲模平台 下冲,即自上而下的原则。具体步骤如下: (1) 先装好下冲,旋紧固定螺丝。旋转下调节器(片重调节器)使下冲处在较低部

位。

(2) 将模圈装入冲模平台,旋紧其固定螺丝,然后小心地将平台装在机座上,注意

不碰撞下冲头,以免冲头卷边。稍稍旋紧平台固定螺丝。

(3) 装好上冲,旋紧锥形螺纹的螺丝。转动压力调节器使上冲处于压力低的部位,

小心慢慢地用手转动压片机的转轮,使上冲头慢慢地下降,至模圈口上方少许处停止,仔细观察上冲头是否正好在模圈的中心部位,如不在中心部位,谨慎地松开平台固定螺丝,轻轻敲打平面,使其移动至上冲头恰在模孔的中心位置,转动转轮使上冲进入模孔,旋紧固定螺丝。再转动转轮,上冲在模孔中进出必须灵活无碰撞和硬擦现象为合格。

(4) 装好饲料靴及料斗,再次转动转轮数次,若无异常现象,则组装正确。

(5) 调整出片调节器。转动出片凸轮,使下冲上升到冲头的平面与冲模平板齐平。 (6) 调节片重调节器。可根据片重的需要,旋转片重调节器。先称取一个片重的颗

粒进行初调。调整时注意勿使出片调节器转动,调整后仍需将固定板压紧。

(7) 调整压力调节器。根据片剂松紧度的要求,转动上冲,向右旋转减低压力,向

左旋转增加压力。调整后将六角螺母扳紧。所需压力的大小,以压出的片剂硬

16

度合格为准,一般以手稍用力能摇动转轮为宜。

(8) 加上颗粒,用手摇动转轮,试压数片,称其平均片重,调节片重调节器,使压

出的片重与应压片重相等,同时再次调节压力调节器,使压出的片剂硬度符合要求。一切顺利后,用电动机带动试压,检查片重、崩解时间,达到要求后,正式开车。压片过程中经常观察和检查片重等,发现异常时,应立即停车进行调整。

(9) 压片完毕,拆下冲模、擦净、涂牛油或浸于液状石蜡中保存。 使用单冲压片机注意事项:

(1) 接上电源时注意旋转方向,是否与转轮箭头方向一致,切勿倒转,否则将会损

坏机件。

(2) 压片时不可用手在机台上收集药片,以免压伤。

(3) 机器负荷过大,卡住不能转动时,应立即停车,找出原因,如果是压力调得太

大所致,应降低压力,卸去负荷切勿使用强力转动手轮,以免损坏机器。

四、实验结果

表5-1 吲哚美辛片质量检查结果 平均片重(g) 硬度(kg) 崩解时限(分) 崩解时限加挡板(分) 吲哚美辛片 五、思考题

1. 试分析吲哚美辛片处方中各辅料成分的作用? 2. 中国药典规定片剂的质量检查项目有哪些?

17

实验六 溶出度和溶出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片剂等固体制剂溶出度和溶出速度测定的方法、溶出度曲线的绘制与溶出参数的求

取。

2. 熟悉溶出度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指导

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服用后,在胃肠道中要经过崩解和溶解两个过程,然后透过生物膜吸收。对于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小于0.1~1%mg/mL)其体内吸收受溶出速度的限制,即溶解时吸收的限速过程。崩解虽然是药物溶出度的前提,但崩解后药物的颗粒受粘合剂等辅料的影响,药物的溶出速度仍然会呈现显著的不同。因此,测定崩解时间不能作为难溶性药物溶出的间接指标,也即不能作为判断难溶性药物固体制剂的吸收指标,由于溶出速度对药物的吸收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常以测定药物溶出速度来作为间接控制生物有效性的指标。本实验测定吲哚美辛片的溶出度和溶出速度。

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但在实际应用中溶出度仅指一定时间内药物溶出的程度,一般为标示量的百分率。溶出速度则是指按各个时间点测得的溶出量的数据,进行计算而得的各个时间点的单位时间的溶出量,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有符合零级、一级或Higuchi方程等不同的溶出规律。

测定片剂溶出速度的方法,药典规定有转篮法、桨法和小杯法,并规定有它们的仪器装置。装置的主要结构由6个圆底烧杯为容器以及转篮或搅拌桨组成的溶出度仪。

转篮法溶出度的测定方法为“除另有规定外,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剂900mL,注入每个操作容器内,加温,使溶剂温度保持在37±0.5℃,调整转速使稳定。取供试片6片(个),分别投入6个转篮内,将转篮降入容器中,立即开始计时,除另有规定外,至45min时,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0.8μm滤膜过滤。自取样至过滤在30秒内完成。取滤液,照各该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算出每片(个)溶出量。”又规定结果判断为“6片(个)中每片(个)的溶出量,按标示含量计算,均应不低于规定限度(Q),除另有规定外,限度(Q)为标示含量的70%。如6片(个)中仅有1~2片(个)低于规定限度,但不低于Q-1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规定限度时,仍可判为符合规定。如6片(个)中有1片(个)低于规定限度,应取6片(个)复试;初复试的12片(个),仅有1~2片(个)低于Q-1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规定限度时,仍可判为符合规定。每一转篮中供试品的取用量如为2片(个),或2片(个)以上时,算出每片(个)的溶出量,均不得低于规定限度(Q);不再复试。”

桨法测定的方法和结果判断与转篮法相同。唯用于胶囊剂测定时,如胶囊剂上浮,可用一小段耐腐蚀的金属线轻绕于胶囊外壳,再分别投入6个操作容器内进行测定。对可以通过转篮筛网而沉降至溶出槽底部解聚的颗粒或混悬液的溶出度测定则不宜用转篮法,因其搅拌局限,影响溶出速度。此类情况,宜用桨法测定。

在溶出度测定的研究中,溶出介质的选择必须保证药物在一定量37℃的介质中能溶出的量为该药物溶解度的6~8倍以上,即为符合溶出度测定的漏槽条件。

溶出速度的测定,同上测定条件外,间隔一定的时间取样,测定药物的含量,处理数据,绘制药物溶出百分率曲线,并可进一步处理数据。如以Weibull分布进行处理时,可在Weibull概率纸上作图,求取相应的参数(T50、Td、m)。 三、实验内容

吲哚美辛片溶出速度的测定:制备吲哚美辛标准曲线。用转篮法测定吲哚美辛片的溶出度和溶出速度。测定溶出速度时,在规定介质中测得各时间点的溶出量后进行数据处理,即Weibull概率纸上作分布图,从而求取溶出参数T50、Td和m。

1. 操作 吲哚美辛标准曲线的制作:以分析天平精密称取吲哚美辛约15mg,于250mL

量瓶中加入37℃pH6.8磷酸盐缓冲溶液200mL,在旋涡搅拌器上振荡使其溶解。冷至室温,再用pH6.8磷酸盐缓冲溶液定容。 精密吸取上述溶液,分别稀释成5、10、20、30、40、50、60μg/mL,以分光光度计于320±2nm的波长测定吸收度值。数据经回归处理得回归方程。

18

2. 吲哚美辛片的溶出速度测定:

(1) 调节溶出度仪水浴温度为37±0.5℃,恒温。准确量取1000mLpH6.8磷酸盐缓冲溶

液为溶出介质,倒入测定仪的烧杯中,于恒温水浴中预热至37℃,保温,待测定用。另外用烧杯盛装200mLpH6.8磷酸盐缓冲溶液于37℃恒温水浴中保温,作补充介质用。

(2) 转篮使用转速为100r/min。

(3) 取样品6片,分别精密称定,装入6个转篮中,介质接触到片剂后立即启动电机,

同时开始计时。

(4) 按表6-1 中间隔时间,每次用有滤头的吸管取溶出液6~8mL(取样点应在液面与篮

顶1/2处,每次固定取样点)同时补充等温介质6~8mL。

(5) 取出的溶出液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于320±2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值。

(6) 将上述测得的吸收值代入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计算溶出药物浓度C测(mg/mL),

1%

也可按C19H16ClNO4的吸收系数(E1cm)为193计算而得,填于表9-1中。45分钟溶出量限度为不低于标示量的70%,应符合规定。 3. 操作注意

(1) 标准曲线的制定,精确与否影响到整个实验结果是否准确。标准曲线回归方程的相

关系数的精确性,宜在小数点后三位“9”数以上。

(2) 在样品溶出的试验中,转篮必须垂直,转速要稳定、一致。取样点、时间和量都要

精确、一致、要控制过滤速度,用0.8μm孔径的微孔滤膜过滤时需在30秒内完成。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 溶出速度试验

1.溶出速度试验的溶出百分率的计算

1%

每个药片在6个不同取样时间所测得A值用标准曲线回归方程计算或用E1cm=193计算,计算结果填入表9-1中。即可填入6个不同取样时间测得的平均值与标准差。 表9-1吲哚美辛片的溶出速度测定数据 5 10 15 25 35 45 取样时间(min) 吸收度(A) C测(mg/mL) C校(mg/mL) 溶出百分率(%) 8n?1C校?C测??(C测)

1000i?1C校(mg/mL)?介质总量?10?3 溶出量%(g/mL)?片重?百分含量2.绘制溶出曲线

以溶出百分率为纵坐标,以溶出时间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作图,可得溶出曲线。 3.用Weibull概率纸作图,求取T50、Td及m溶出参数。

为了将上列数据溶出百分率曲线直线化,用Weibull概率纸作图,可得到T50(溶出的50%所需时间)、Td(溶出63.2%所需时间)、m(斜率)三个参数。 作图步骤如下:

(1) 溶出百分率(F(t))对时间作图。 (2) 若各点分布接近直线则适当拟合一直线,尤其是注意照顾F(t)在30%~70%范围

内的点,使之优先靠近该直线。

(3) 若各点分布是曲线状,则按曲线趋势延伸,与X轴交点作为位置参数α的初步

估计值,以F(t)对t-α再作图。若得各点分布接近一直线,可以拟合成一直线,若仍不成直线,则用同法反复修改,直到作图得一直线为止(图9-1)。

19

F(t)% 以原数据F(t)对(t-α)再作图 原数据F(t)对t图 α 图9-1 位置参数α的估计

t(min)

(4) 以F(t)对t(或F(t)对t-α)作图拟合一直线,由X轴上X=1的点(m)作平行

于拟合直线的平行线,查出它和y轴交点而得m值(取y轴坐标的绝对值)。

(5) 在Weibull分布纸上分别找出直线与溶出50%线与溶出63.2%线的两个交点,再

分别查出在X轴的投影点的数值而得T50和Td,将上述参数填入表9-2。

(二)溶出度试验 1.45分钟溶出量 2.占标示量的百分比 3.与规定限度(70%)比

0.0 1.0 F(t)% 63.2 50.0 平行拟合 的直线 拟合的直线 X轴 Y 轴 m点 0.0 m值 T50 Td 1.0 t(min)

图9-2 Weibull概率纸(示意)

表9-2 吲哚美辛片的溶出参数 1 2 3 4 5 编号 片重(g) T50 Td m 思考题

1. 某些药物的固体制剂需测定溶出度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 影响片剂溶出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6 平均X±SD 五、

20

实验七 软膏剂的制备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不同类型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2、掌握软膏中药物释放的测定方法,比较不同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二、

实验指导

软膏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适当稠度的膏状外用制剂。它可在应用局部发挥疗效或起保护和滑润皮肤的作用,药物也可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基质为软膏剂的赋形剂,它使软膏剂具有一定的剂型特性且影响软膏剂的质量及药物疗效的发挥,基质本身又有保护与润滑皮肤的作用。软膏基质根据其组成可分三类:油脂性、乳剂型、和水溶性基质。用乳剂型基质制备的软膏剂亦称乳膏剂,o/w型又称霜剂。 软膏剂可根据药物与基质的性质用研合法、熔和法和乳化法制备。固体药物可用基质中的适当组分溶解,或先粉碎成细粉( 按中国药典1990年版二部凡例标准 )与少量基质或液体组分研成糊状,再与其它基质研匀。所制得的软膏剂应均匀、细腻,具有适当的粘稠性,易涂于皮肤或粘膜上且无刺激性。软膏剂在存放过程中应无酸败、异臭、变色、变硬、油水分离等变质现象。 就治疗而言,首要条件是混合在软膏基质中的药物须以适当速度和足够的量释放到达皮肤表面。因此药物自软膏基质的释放是影响软膏剂作用的因素之一,可以通过研究药物从基质中释放来评价软膏基质的优劣。药物从基质中释放有多种体外试验方法,琼脂扩散法为应用较多的一种。它是采用琼脂凝胶(或明胶)为扩散介质将软膏剂涂在含有指示剂的凝胶表面,放置一定时间后,测定药物与指示剂产生的色层高度来比较药物自基质中释放的速度。扩散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可用Lockie等的经验式表示: y2=KX

式中y为扩散距离(mm)、X为扩散时间(hr)、K为扩散系数(mm2/ hr) 以不同时间呈色区的高度的平方y2对扩散时间X作图,应得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此直线的斜率即为K,K值反映了软膏剂释药能力的大小。

尽管体外释药试验是模拟人体条件进行的,但体外试验条件与实际应用情况( 如琼脂与完整皮肤相比)有很大不同,因此体外测得数据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是比较性的,可以作为选择软膏剂的实验手段之一。

三、

实验内容

(一)油脂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制备

1、处方 水杨酸 1 g 液状石蜡 适量 凡士林 加至 20 g

2、制备 取水杨酸置于研钵中,加入适量液状石蜡研成糊状,分次加入凡士林混合研 匀即得。

3、操作注意

(1)处方中的凡士林基质可根据气温以液状石蜡调节稠度。

(2)水杨酸需先粉碎成细粉(按药典标准)配制过程中避免接触金属器皿。

21

(二) O/W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制备

1、处方 水杨酸 l.0 g 白凡士林 2.4 g 十八醇 1.6 g 单硬脂酸甘油酯 0.4 g 十二烷基硫酸钠 0.2 g 甘油 1.4 g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 0.04 g 蒸馏水 加至 20 g

2、制备 取白凡士林、十八醇和单硬脂酸甘油酯置于烧杯中,水浴加热至70~80℃使其熔化,将十二烷基硫酸钠、甘油、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计算量的蒸馏水置另一烧杯中加热至70-80℃使其溶解,在同温下将水液以细流加到油液中,边加边搅拌至冷凝,即得o/w乳剂型基质。

取水杨酸置于软膏板上或研钵中,分次加入制得o/w乳剂型基质研匀,制成20g。

(三) W / O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制备

1、处方 水杨酸 1.0 g 单硬脂酸甘油酯 2.0 g 石蜡 2.0 g 白凡士林 1.0 g 液状石蜡 10.0 g 司盘40 0.1 g 乳化剂OP 0.1 g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 0.02 g 蒸馏水 5.0 ml

2、制备 取挫成细末的石蜡、单硬脂酸甘油酯、白凡士林、液状石蜡、司盘40、乳化剂

OP 和对羟基苯甲酸乙酯 于蒸发皿中,水浴上加热熔化并保持80℃,细流加入同温的水, 边加边搅拌至冷凝,即得w/o乳剂型基质。用此基质同上制备水杨酸软膏20 g。

(四) 水溶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制备

1、处方 水扬酸 1.0 g 羧甲基纤维素钠 1.2 g 甘油 2.0 g 苯甲酸钠 0.1 g 蒸馏水 16.8ml 2、制备

取羧甲基纤维素钠置于研钵中,加入甘油研匀,然后边研边加入溶有苯甲酸钠的水溶液,待溶胀后研匀,即得水溶性基质。用此基质同上制备水杨酸软膏20 g。 (五)水杨酸软膏剂的体外释药试验 1、林格氏溶液的配制

处方 氯化钾 0.85 g 氯化钠 0.03 g 氯化钙 0.048 g

22

蒸溜水 加至 100 ml 2、含指示剂的琼脂凝胶的制备

于上述100 ml林格氏溶液中加入2g琼脂,水浴加热溶解,趁热用纱布过滤除去悬浮杂质,冷至约60℃加入三氯化铁3 ml(配制法请查中国药典),混匀,立即沿壁倒入内经一样的八支小试管中(试管长约10cm)不得产生气泡,每管上端留10mm空隙供填装软膏,直立静置,室温冷却成凝胶。 3、软膏释药试验

在装有琼脂的试管上端空隙外,用软膏刀分别将制成的水杨酸软膏填装入内,每种软膏各装两管,软膏装时应铺至与琼脂表面密切接触,并且应装至与管口齐平。装填完后应直立并于1、3、6、9和24小时观察和测定呈色区的高度。

四、 实验结果与讨论

1、将制备得到的四种水杨酸软膏涂布在自己的皮肤上,评价是否均匀细腻,记录皮肤的感觉,比较四种软膏的粘稠性与涂布性。讨论四种软膏中各组成的作用。 2、记录水杨酸软膏剂释放试验中测得的呈色区高度。填于表

表 水杨酸软膏剂释放试验结果 呈色区 软膏类型 高度mm 扩散时间hr 1 2 3 4 1 3 6 9 24 K

根据实验所得数据,用呈色区高度(即扩散距离y)的平方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图,拟合一直线求此直线的斜率即为扩散系数K填入上表,K值大释药快。从测得不同软膏扩散系数K,比较各软膏基质的释药能力。

五、

思考题

1、大量制备软膏时如何对凡士林进行预处理? 2、软膏剂制备过程中药物的加入方法有哪些?

3、制备乳剂型软膏基质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要加温至70~80℃? 4、用于治疗大面积烧伤的软膏剂在制备时应注意什么? 5、影响药物从软膏基质中释放的因素有哪些?

23

实验八 栓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热熔法制备栓剂的工艺

2. 熟悉处方中所用二种类型的基质在栓剂制备中的特点 3. 掌握置换价的测定方法和应用 二、实验指导

栓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性状和重量以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剂型。它能发挥局部作用或全身作用。目前常用的有肛门栓和阴道栓等。

栓剂的基质可分为油脂性基质,如可可豆脂、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氢化植物油等;水溶性基质,如聚氧乙烯硬脂酸酯(s-40)和聚乙二醇类等。某些基质中还可加入表面活性剂使药物易于释放,并可促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被机体吸收。

对于制备栓剂用的固体药物,除另有规定外,应制成全部通过六号筛的粉末。 栓剂的制法有搓捏法、冷压法和热熔法三种。

用热熔法制备栓剂时,为了栓剂冷后易从栓模中推出,模型应涂润滑剂。水溶性基质涂油性润滑剂,如液体石蜡;油溶性基质涂水性润滑剂如软皂、甘油各一份及90%乙醇5份的混合液。

不同的栓剂处方用同一模型制得的栓剂容积是相同的,但其重量则随基质与药物密度的不同而有差别。为了确定基质用量以保证栓剂量的准确,常需预测药物的置换价。置换价(f)定义为主药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的比值。可用下式计算: f?W (1)

G?(M?W)式中 W为每粒栓剂中主药的含药量 G为每粒纯基质栓剂的重量 M为每粒含药栓剂的重量

根据求得的置换价,计算出每粒栓剂中应加的基质量(E)为:

E?G?W (2) f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 置换价的测定

以吲哚美辛为模型药物,用可可豆脂为基质,进行置换价测定。 1. 纯基质栓的制备

称取可可豆脂10g置蒸发皿中,于水浴上加热熔化后,倾入涂有润滑剂的栓剂模型中,冷却凝固后削去溢出部分,脱模,得完整的纯基质栓数粒,称重,每粒栓剂的平均重量为G。 2. 含药栓的制备

称取研细的吲哚美辛粉末(100目)3g置小研钵中;另称取可可豆脂7g置蒸发皿中,于水浴上加热,俟2/3基质熔化时停止加热,搅拌使全熔,分次加至研钵中与吲哚美辛粉末研匀,倾入涂有润滑剂的栓剂模型中,迅速冷却固化,削去溢出部分,脱模,得完整的含药栓数粒,称重,每粒平均重量为M,含药量W=M3x%, x%为含药百分量。 3. 置换价的计算

将上述得到的G,M,W代入式(1)可求得吲哚美辛的可可豆脂的置换价。 (二) 吲哚美辛栓剂 1. 处方

吲哚美辛(100目) 1g 可可豆脂 适量 共制成肛门栓 10粒 2. 操作

称可可豆脂置蒸发皿内,在40℃ 水浴上加热熔化,加入吲哚美辛粉末,搅拌均匀,待稠度较大时倾入油润滑剂的栓模中,冷却至完全固化,削去溢出部分,脱模,质检、包装,即得。

24

(三) 洗必泰栓剂 1. 处方

醋酸洗必泰(100目) 0.25g 聚山梨酯80 1.0g 冰片 0.05g 乙醇 2.5g 甘油 32g 明胶 9g

蒸馏水 加至50g 制成阴道栓 10粒 2. 操作

(1) 甘油明胶溶液的制备:称取处方量的明胶,置称重的蒸发皿中(连同使用的玻

棒一起称重),加入相当明胶量1.5~2倍的蒸馏水浸泡0.5~1h,使溶胀变软,加入处方量甘油后置水浴上加热,使明胶溶解,继续加热并轻轻搅拌至重量为49~51g。

(2) 栓剂的制备:将洗必泰愚聚山梨酯80混匀,将冰片溶于乙醇中,在搅拌下将冰

片乙醇溶液加至洗必泰混合物中,搅拌均匀。然后再搅拌下加至上述甘油明胶溶液中,搅拌,趁热灌入已涂有润滑剂的栓模内,冷却,削去模口上的溢出部分,脱模,质检、包装,即得。

四、思考题

1. 热熔法制备吲哚美辛栓应注意什么?

2. 洗必泰栓剂为何选用甘油明胶基质?制备栓剂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5

实验九 膜剂的制备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小剂量制备膜剂的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 2、熟悉常用成膜材料的性质特点。

二、 实验指导

膜剂是指将药物溶解或均匀分散于成膜材料中制成的薄膜状剂型。通常厚度为0.1~0.2 mm,不超过1mm.。面积依临床应用部位而有差别。可供内服(如口服、口含、舌下),外用 (如皮肤、粘膜),腔道用(如阴道、子宫腔),植入或眼用等。根据结构分类,膜剂有单层膜,多层膜,夹心膜等。由于生产工艺简单,易于掌握。既适合工厂用涂膜机大批生产,也适用于医院制剂室小量生产。

膜剂成型主要取决于成膜材料。常用的成膜材料有天然高分子物质,如明胶、阿拉伯胶、琼脂、海藻酸及其盐、纤维素衍生物等。合成高分子物质,常用的有丙烯类、乙烯类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乙烯醇(PVA)及聚乙烯醇缩乙醛、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及丙烯酸树脂类等 。其中最常用的较为理想的成膜材料是聚乙烯醇。该材料系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或颗粒,微有特殊臭和味,是水溶性多羟基高分子聚合物,由聚醋酸乙烯酯类经醇解而得。PVA的性质主要由它的分子量和醇解度来决定。分子量越大,水溶性越差,但水溶液的粘度大,成膜性能好。国内应用的多为PVA05-88和17-88两种规格。平均聚合度分别为500和1700。前者聚合度小则分子量小,水中溶解度大而粘度较小。后者分子量大,因而水中溶解度较小而粘度较大。该两种规格醇解度均为88%,一般认为此时水溶性最好,在温水中能很快溶解。

膜剂处方中除主药和成膜材料外,一般还需加入增塑剂,表面活性剂、填充剂,着色剂等附加剂,制备时需根据成膜材料性质加入适宜的脱膜剂,如以PVA为膜材时,脱膜剂可采用液体石蜡。

膜剂的制备方法有多种。一般采用涂膜法(匀浆制膜法)来制备。其工艺流程为:配制成膜材料浆液→加入药物、附加剂混匀→脱泡→涂膜→干燥→脱膜→测定→分剂量→包装。工业大生产可使用涂膜机,实验室小量制备膜剂可采用刮板法,即选用大小适宜、表面平整的玻璃板,洗净,擦干,撒上少许滑石粉(或涂上少许液状石蜡等其它脱膜剂)用清洁沙巾擦去。然后将浆液倒上,用有一定间距的刮刀(或用固定厚度的推杆) 将其涂铺成膜,经自然干燥或置一定温度的烘箱中干燥,脱膜即得。除用脱膜剂以外,尚可用聚乙烯薄膜为“垫材”,其脱模效果更佳。具体操作方法如下:玻璃板以75%乙醇涂擦一遍,趁湿铺上一张两边宽于玻璃板的聚乙烯薄膜 (即一般食品袋之薄膜)驱出残留气泡,使薄膜紧密平展地贴于玻璃板上,再把两边宽出部分贴在玻璃板反面,使薄膜固定即可用于制备药膜。此法不但易揭膜,且可把此聚乙烯薄膜作为药膜的衬材一起剪裁,于临用时揭膜。

膜剂制备时常见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见表10-1

表10-1 膜剂制备时常见的问题、产生原因与解决方法

常见问题

药膜不易剥离

产生原因

(1)干燥温度太高 (2)玻璃板等未洗净、 未 涂润滑剂

解决方法

(1)降低干燥温度

(2)玻璃板上涂脱模剂或药膜处方中加少 量脱模剂(润滑油)

26

药膜表面有不均匀气泡 药膜走油

药粉从药膜上“脱落”

药膜太脆或太软

药膜中有粗大颗粒

药膜中药物含量不均匀

(1)开始干燥温度太高

(1)油的含量太高 (2)成膜材料选择不当 (1)固体成分含量太高

(1)增塑剂太少或太多 (2)药物与成膜材料发生了 化学反应 (1)未经过滤

(2)溶解的药物从浆液中析 出结晶

(1)浆液久置、药物成淀 (2)不溶性成分粒子太大

(1)开始干燥温度应在溶剂沸点以下 (2)通风 (1)降低含油量

(2)用填充料吸收后再制膜 (1)减少粉末含量 (2)增加增塑剂用量 (1)增减增塑剂用量 (2)更换成膜材料 (1)制膜前浆液应过滤 (2)采用研磨法

(1)不宜久置、浆液混匀后排除气泡即应 制膜 (2)研细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氢溴酸东莨菪碱膜剂 1、处方

氢溴酸东莨菪碱 1 g

PVA(05-88) 5.6 g PVA(17-88) 5.6 g 甘油 0.6 g 蒸馏水 30 ml 2、 制备

取PVA、甘油、蒸馏水,搅拌浸泡溶胀后于90℃水浴上加热使溶,溶液趁热用80目筛网滤过,滤液放冷后加入氢溴酸东莨菪碱,搅拌使溶解,放置一定时间除气泡。然后倒在玻璃板)上用刮板法制膜,厚度约0.3mm,于80℃干燥。抽样含量测定后计算出单剂量分格面积(每格面积约0.531cm2),热烫划痕或剪切划分小格。每格内含氢溴酸东莨菪碱0.5mg。

3、 质量检查 (1) 含量测定:取药膜约50cm2(约含氢溴酸东莨菪碱50mg),精确测定其面积,置于50ml量瓶中,加入0.05 mol/L硫酸溶液约30 ml,溶解并用此酸液定容。另制备不含主药的空白膜,取相同面积按上述相同方法的空白溶液。按照分光光度法,在257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氢溴酸东莨菪碱(C17H23NO42HBr)吸收系数为14计算含量。

本品含氢溴酸东莨菪碱(C17H23NO42HBr)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 (2) 含量差异限度:取药膜10片,分别用上法进行含量测定,每片含量与10片均值比较,不得超过±10%;超过限度的不得多于1片,并不得超过限度的1倍。 (3) 重量差异限度:取药膜20片,精密称定总重量,求得平均重量,再分别精密称定各片重量。每片重量与10片平均重量比较,超过±15%的药膜不得多于2片,并不得有1片超过限度的1倍。

(4) 溶化时限:取药膜5片,分别用两层筛孔内径为2mm的不锈钢网夹住,按中国药典二部附录片剂崩解时限项下方法测定,应在15min内全部溶化,并通过筛网。

(二)替硝唑口腔膜剂

27

1、处方

替硝唑 1.0g 盐酸利多卡因 0.5 g 聚乙烯醇17-88(PVA17-88) 6g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4g 甘油 5ml 糖精钠 0.02g 蒸馏水 加至 100ml 2、制备

取PVA17-88加蒸馏水适量浸泡,待充分溶胀后,置80~90℃水浴上加热使溶,再加入CMC-Na,搅拌溶解,趁热用80目筛网过滤,加入糖精钠使溶解;另取替硝唑、盐酸利多卡因、甘油加适量蒸馏水研匀后加入上述胶浆中,搅匀,保温放置一定时间除气泡。然后倒在涂有适量液体石蜡的玻璃板上用刮板法制膜,面积约600cm2,于60℃干燥后切成2cm31.5cm的小片备用,每片含替硝唑约5mg, 药膜烫封在聚乙烯薄膜或铝箔中备用。

(三)硝酸钾牙用膜剂 1、处方

硝酸钾 1.5g 吐温-80 0.2g CMC-Na 3.0g 甘油 0.3g 糖精钠 0.1g 蒸馏水 适量 2、制备

取CMC-Na 加蒸馏水60 ml浸泡,放置过夜,次日于水浴上加热。另取甘油、吐温-80 混匀,加糖精钠、硝酸钾、蒸馏水5 ml,加热溶解后,在搅拌下倒入胶浆内,保温去泡,制膜,于80℃、15分钟烘干即得。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1. 氢溴酸东莨菪碱膜剂的 (1) 含量测定:

(2)含量差异限度: (3)重量差异限度: (4)溶化时限:

2. 替硝唑膜剂的成膜性质、外观和黏附性质。 3. 硝酸钾牙用膜剂的成膜性质、外观和黏附性质。

五、思考题

1、小量制备膜剂时,常用哪些成膜方法?其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如何?

2、处方中的甘油起什么作用?此外膜剂中还有哪些种类辅料?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3、膜剂制备时,如何防止气泡的产生?

六、注解

1. 成膜材料PVA与CMC-Na在水中浸泡时间必须充分,且水温不宜超过40℃,才能保证

28

充分溶胀、溶解。

2. 聚乙烯醇加热温度以80~90℃为宜,温度过高可影响膜的溶解度和澄明度,并能使膜的

脆性增加。成膜材料PVA与CMC-Na配合使用,有利于提高膜剂的成膜性质和黏附性质。

3. 膜剂制备过程中,保温静置时,要使膜料中空气逸尽,制膜时不得搅拌,否则易成气泡

膜。

4. 中国药典200年版规定,膜剂的重量差异限度为: 平均重量 0.02各以下至0.02g 0.02 g以上至0.20 g 0.20 g以上 重量差异限度 ±15% ±10% ±7.5%

5.硝酸钾牙用膜剂处方中硝酸钾浓度为30%,过高易析出结晶。制膜后应立即烘干,自然干燥也易析出结晶。

6.氢溴酸东莨菪碱为M-胆碱受体阻断药;替硝唑口腔膜剂临床用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硝酸钾牙用膜剂为廉价脱敏剂,效果好,不刺激牙龈,也不使牙变黄,偶尔咽下也无毒性。其

脱敏机理是硝酸钾的氧化作用,也可能是结晶过程堵塞牙木质小管,保护了牙髓。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