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
这是通信员义举对新媳妇内心产生的震撼的反应。
4、《百合花》结尾部分写新媳妇执意为小战士缝衣肩上的破洞,说说她此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有对起初不肯借被子给小战士的懊悔,有对先前忸怩的愧疚,有因小战士不幸牺牲而带来的沉痛,有对小战士现身精神的崇敬,有对小战士美好心灵的怀念等等。
5、小说《百合花》最后两段刻意描写新媳妇的“狠”和“凶”有什么作用? 表现新媳妇善良质朴的人性。
6、结合课文的结尾说说小说以“百合花”为题的用意。
“百合花”既指小说中情节发展的重要纽带——“百合花”被,更象征着纯洁而崇高的情感,以“百合花”为题,是对通信员和新媳妇质朴纯真品格和人性美的一种象征和映衬。
7、阅读《百合花》选段,回答问题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1)这四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是全文的“开场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2)具体说明第4段中描写的气氛与前线的战斗环境是否协调,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不甚协调。一面是冷炮在轰响,而我却关注庄稼被雨水冲得青翠水绿,空气也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这种描写,正是为了突出“我”的身份。因为是搞创作的,所以才会如此注意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这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只有这种身份的人,才会在以后的情节中,注意到那些生动鲜明的细节。
8、阅读小说《黑伞》,回答问题
(1)在雨伞失而复得的过程中,女孩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由绝望到激动,再到惊讶,最后到悲观失望的过程。
(2)从小说全文看,作品所写的“黑伞”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黑伞的黑色象征着人们互相提防、猜忌,缺乏信任的阴暗。
(3)作者在小说中倾注了对现实社会怎样的态度?请你作简要的归纳。 一方面在批评社会中人际关系紧张、互相缺少信任的阴暗面,另一方面也暗示改善人际关系的希望。
诗人谈诗
1、不看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1)不久,有风从北面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
(2)《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中,反映了生活在自由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 的诗人的纯净、乐观 的心。
2、《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中,一个“流”字先后用了两次,它们的意思相同吗?这样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不同。前一个指(月光)如水一样流淌,这里写诗人的主观感受,它使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也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后一个指(星)移动。
3、《一个深夜的记忆》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的,其中写了“深夜”哪些特定的景物?“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深夜特定的景物有:月光、晚风、河岸、山影、流星、旷野。“我”的认识变化过程:由月光引发错觉——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月光下眺望所见的景物——觉得“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诗人借这种变化过程,表达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和赢得光明的乐观情怀。
4、曾卓评诗善于画龙点睛。他读“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两句诗,体味“感觉到”有其特定的含义。对此,请说说你读诗的领悟。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使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于黎明来临的“光感”;二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他自己”,从而点明诗人鲁藜的个人感受是与时代的脉搏跳动、与广大人民的殷切期望融合在一起的。
5、对曾卓这篇诗歌评论有以下几点分析,请你找出错误的一项并予以修改。 (1)全文六段,开头一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又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中间几段则都是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作者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2)虽然这是一篇读后感式的短文,但是因为它是有所感、有所发现而写的,所以才对读者有所启迪作用。文中提到的“偏爱”,可能是他个人的兴趣爱好所致,但也可能包含着这首诗歌被人们忽略了的意味。无论是过去或现在,好诗被忽略并不少见,问题是诗本身是否真是被忽略的好诗。
(3)从曾卓对鲁藜这首诗的评说看,他最重视的是诗人那种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错觉是把月光误认为是曙光的来临。如果我们仔细体味一下曾卓对诗的意境的复述,正是他自己设身处地地进入到诗的意境之中的结果。
(4)我们通常说的读诗要有独特的感受,就是指不但要能够进入诗的意境,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来产生联想,以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如果曾卓仅仅是复述一番诗的意境,他的评论就等于把诗改写成散文,意义就不够重大了。 第4句“意义就不够重大了”应该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6、研读诗句,解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
“仿佛”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一种“好像是”的感觉。但是用在这里正是地方。“好像是”风吹动月亮的弓弦而使世人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是诗人的想像。如果是写实,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是“仿佛”,就把想像合情合理地表现出来。可见准确地使用词语对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7、阅读鲁藜的短诗《泥土》,回答问题 (1)理解诗意,完成下面的填空
《泥土》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后期。全诗仅两节四句,前后两节在意思上有一个转折。前一节着重在告诫,告诫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不要孤芳自赏,自视特殊,以致给自己带来没完没了的痛苦;后一节着重在劝勉 ,勉励人们要甘于平凡,不要考虑索取,而要多些给与,甘做为人民事业铺路的泥土 。 (2)这首小诗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高贵的、特殊的”比作“珍珠”,把“平凡的、普通的”比作“泥土”。妥帖精当,形象鲜明,含义显得显豁而精警深刻;运用对比,将“珍珠”与“泥土”两两对照,取舍分明,发人深思。
(3)这首格言式的抒情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古往今来的诗歌中,有不少体现这种思想的名言,请从你的记忆的仓库中举出两例,工整的书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表现了诗人公而忘私、甘于奉献、富于社会责任感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1)缘溪行(沿着,顺着)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3)..并怡然自乐(一起,一同) .
(4)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5)复延至其家(延请,邀请) (6)..咸来问讯(都) .
(7)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原来的,先前的)(做标记) (8)后遂无..问津者(探访,访求) ..
2、理解课文,在括号内填上省略的词语
(1)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口)初极狭,才通人。(渔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中的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此人一一为(村中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渔人)停数日,辞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类景观。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都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4、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课文第2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B、渔人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D、文中没有具体写出渔人的话,只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带过,这既显示了作者行文的简洁凝练,又给读者留下了发挥想像力的广阔空间。
5、课文第3段中哪句话表明了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不足为外人道也。” 原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百姓能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6、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对美好纯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对这种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这种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怀古、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
7、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既出??后遂无问津者。”
(1)第1段是怎样写出桃花源神秘色彩的?
先写渔人颇有心计,“处处志之”。接着渔人据此报官,并在太守的支持下“寻向所志”,展开探访。然而本该万无一失,却“遂迷,不复得路”,从而写出了桃花源的神秘。
(2)第2段表现什么?作用如何?
表现桃花源无法寻找,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寻常人寻不到尚可说,连超俗的高士都“未果,寻病终”,足见桃花源不是一个凡人可以登临之处了。这一段引人遐想,“后遂无问津者”的结束句,更是韵味无穷。
8、阅读《礼记》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是谓大同。”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把品德高尚和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营造和睦(氛围)。
B、是谓大同。——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2)根据选文内容,请你说说“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 财产共有、人人出力、人人均有保障、社会风尚好。
(3)文中所说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说说你的理解。
有。 社会风尚好、没有压迫和战乱、人际关系和谐。
【参考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与朱元思书
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的泠泠之声;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的叫个不断。
2、下列判断有误的是( D )
A、文章开头“风烟”作两个词理解为妥。骈文是讲究对仗的,这两句是一对偶句,下句“天山共色”与上句“风烟具净”对仗,“天”和“山”为两个词,“风”和“烟”也该指的是风和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