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时间/40分钟
1.[2018·河南濮阳一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元培在1916年上任就职时,北大校内官僚主义特别严重,校政腐败,学校制度十分混乱,学术研究及交流气氛很淡薄,封建主义气氛却特别浓厚,北大当时以文科为主,但腐朽的封建文化传统在北大文科占有统治地位。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允许各种学术派别自由发展,允许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在大学任教。在教师的聘任制度上,罗致各类学术人才,既聘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来校任教,也延请了持复辟政见的辜鸿铭等旧派人物执教。蔡元培在学科和教学体制上进行改革,进行了文理扩充,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为了避免文理科学生相互隔绝,互不沟通,他采取的一个重要改革措施就是清除人为的科际障碍,废科设系。学分制是蔡元培效仿的美国大学中通行的学籍管理方法。
——摘编自《蔡元培的北大教育改革主张对
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原因和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影响。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受军阀割据的影响,没有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税收制度。中国的主要税收为帝国主义所控制,继海关以后,1913年又丧失了盐税管理权。地方军阀截留税源,并日益形成财政独立局面,使中央财政收入短绌,收支陷于混乱。为增加财政收入,保证税源,北洋政府努力进行税制改革,曾先后三次整理税制。1912年11月公布国家税和地方税税法草案,明定国家(中央)和地方两级税收的划分,并拟定将来准备新设的税种。1914年6月,明令取消国家税和地方税的划分,租税仍归各省财政厅直接管理。1923年12月,重新提出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并以关税、盐税、印花税及其他消费税等全国税率应统一的税种为国家税,田赋、契税及其他各税为地方税。另外,北洋政府还新开征了印花税、营业税(烟酒牌照税)和登录税(契税)。就税收制度而言,北洋政府时期出现了一些近代化的迹象,具体表现为:划分中央和地方税收分配体系;税收来源逐步由以农业税为主转变为以工商税为主;征收税种
逐渐由间接税向直接税转化,从而为我国近代税制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摘选自王玉茹主编《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归纳北洋政府税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政府税制改革的影响。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去年七月至今年一月,七个月中,除秋冬攻势的新收复区外,辽宁大体分了土地,安东、辽南则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地区分了土地。总的说来,工作是有成绩的。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发动了农民,十万农民踊跃参军,并在基本地区内肃清了土匪。但由于运动扩大过分迅速,阶级划分不清,没有巩固地团结中农,对佃富农与旧富农不加区别,许多地方把富农与地主一样对待,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没有严格执行,以及一度打风盛行,死人过多,犯了很多“左”倾错误。直到一月份中央及东北局指示纠“左”,才开始纠正。现在,老区正继续纠偏,新区则照中央指示,首先打击大地主。所有新老区,都以春耕为中心,同时进行纠偏或发动的工作。
——陈云《辽东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教训》(1948年4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中东北土地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战争中东北土地改革的意义。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1—1856年,巴黎的人口约从95万增加到113万,当时的巴黎环境非常恶劣,城中的古老建筑旁到处是破旧的木棚,道路仍然是曲折蔓延,房价和房租不断攀升,而工资水平却基本未变,市民的居住问题大大恶化,穷人住房难更是成为头痛的大事。对此,市长奥斯曼实施了巴黎住房改革。奥斯曼借旧城改造拆迁破旧街区,与此同时,与公司合作,在融资后将巴黎城郊的一些村镇收归国有,并用这些土地修建住房,一部分用于补偿拆迁户,一部分租赁给无房的市民。为保障低收入租户的利益,通过立法规定免除贫困房客的房屋税。奥斯曼在任的17年,共有19730座房屋、120000所住处被拆毁,但被34000座新房和215300处新住宅所取代。尽管被迫迁出的人对这种强制性迁移十分不满,但这个模式后来还被英、德等国采用,改革者们奋力斗争,争取地产国有化,争取国家对住房实行监督,等等。
——据朱明《奥斯曼时期的巴黎城市改造和城市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奥斯曼巴黎住房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奥斯曼巴黎住房改革的积极影响。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初等教育的教学方式不正规、组织松散,教学效果差;且基本上是以宣传宗教为目的的慈善事业,其对象是劳动群众子女中的适龄儿童。这些儿童大量沦为童工,受不到任何家庭教育。1802年,议会通过的法案规定工厂主应对童工进行读写教育,此后的工厂法进一步规定童工必须接受教育,并增加童工接受教育的时长。1833年,英国政府开始为初等教育拨款,推动社会公共教育替代家庭教育。1870年,下院通过了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福斯特教育法案》。法案规定: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在缺少学校的地方设立初等学校;全国划分学区,由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监督本区教育;各学区有权实施5—12岁儿童的强迫义务教育;各派教会兴办或管理的学校可以成为国家教育的组成部分,但不能从地方财政中得到补助;学校的普通教育与宗教分离。
——摘编自李维《试论英国工业革命和
初等教育普及的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福斯特教育法案》出台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福斯特教育法案》出台的意义。
课时作业(五十三)
1.(1)原因:北洋政府尊孔复古;北大校政腐败,学制混乱,缺乏学术氛围;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言之成理即可)
措施:实施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改革学科和教学体制,进行文理扩充;废科设系,实行学分制。(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使北大成为学术自由、人才济济的高等学府;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主要活动基地;为近代中国大学改革作出典范。(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办学方针、分科、管理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学校思想地位、学术地位、改革的深远影响等方面回答。 2.(1)特点:法制化;兼顾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具有反复性;带有近代化色彩。
(2)积极影响:有利于厘清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秩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近代税制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解析] 第(1)问,从法制化、全面化、近代化等方面分析。第(2)问,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两方面进行作答。
3.(1)特点:土地改革在解放区进行;打击大地主,贫困农民分得了土地;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出现了一些“左”倾错误,并迅速得以纠正。
(2)意义: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被发动起来支持革命战争;肃清了土匪,巩固了政权,稳定了社会秩序。
[解析] 第(1)问,从范围、对象、目的、问题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等方面回答。
4.(1)背景:工业化进程使法国城市问题凸显;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加剧;巴黎城市破旧,需要改造。
特点:拆建住房与福利建设相结合;利用企业融资;扩充国有地产。
(2)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巴黎的住房问题和城市面貌;其成功经验被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借鉴、采用。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城市问题、阶级矛盾、城市建设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城建方式、资金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民生、城建、经验等方面回答。
5.(1)历史条件:政府重视并拨款发展初等教育;民主政治逐步发展,议会通过立法予以推进;初等教育已具备一定基础;工业革命提供经济条件。
(2)意义:宣告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促进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推动教育世俗化;提高人口素质,为工业社会的人才需求奠定基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解析] 第(1)问,从教育、制度、经济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教育方针、人口素质、人才培养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