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下载本文

该区分布在市域的北部,包括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的部分乡镇和街道。该区濒临海洋,区域内滩涂、浅海资源丰富,可依托天然的优势,充分高效利用海洋资源,重点发展水产养殖业。 2、中部现代农业发展区

该区包括潍城区、奎文区、坊子区、寒亭区南部、高密市、寿光市南部、青州市北部、诸城市北部、安丘市大部和昌乐县。区域内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地形有利,交通便捷,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重点建设以寿光为首的蔬菜生产基地,注重引进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提升农业管理和经营水平,加快农业规模经营,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化农业。

3、南部生态涵养林建设区

该区大多为山地、丘陵地形,包括青州市南部、安丘市西南部、诸城市南部和临朐县。重点是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工程造林,绿化宜林荒山,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加快生态林和果品基地建设。 第二节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和布局 一、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合理增加建设用地,首先保障国家和省确定的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到目标年全市建设用地为30.43万公顷(456.4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9.01%,比2005年净增加1.63万公顷(24.47万亩)。

科学增加城镇工矿用地,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到目标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为7.57万公顷(113.6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4.73%,比2005年净增加1.38万公顷(20.64万亩)。

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结合实际情况,推进农村居民点的迁并和整理。到目标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为11.17万公顷(167.7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6.98%,比2005年净减少3530.15公顷。

积极增加交通用地,优化区域交通路网配置,保障国家、省和市重点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用地。到目标年全市交通用地为1.85万公顷(27.7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16%,比2005年净增加4565.16公顷。

不断扩大水利设施用地,保障重大水利工程和粮食核心区农田水利建设等用地需求。到目标年全市水利用地为3.28万公顷(49.2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2.05%,比2005年净增加2434.76公顷。

合理缩小其他建设用地,高效利用潍北盐田资源。到目标年全市其他建设用地为6.55公顷(98.2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4.09%,比2005年净减少913.03公顷。

二、建设用地布局

1、构建“一主五副两翼”城镇体系

“一主”指潍坊中心城市;“五副”指依托便捷的交通线构筑的半小时交通圈中五个副中心城市,包括寿光、昌乐、安丘、昌邑及滨海新城;“两翼”指以高密和诸城为主组成的东南部城镇群和以青州、临朐为主组成的西南部城镇群。潍坊市中心城区用地布局为“一主四片”, 一主指主城区,四片包括浞河片区、凤凰片区、符山片区和圩河片区。

2、发展工业产业聚集区

新增工业用地以集中布局为主,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和重要的生态用地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重点建设高新开发区、滨海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3个产业聚集区。根据国家和省对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有关规定,合理控制产业集聚区用地规模。 3、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各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规模、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不同,在综合市内农村居民点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等指标的基础上,确定了限制发展、滚动发展、新村(镇)建设、旧村重建四种用地调整模式。 4、交通水利用地布局

规划期内,优化和完善交通路网,形成“二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和“三横两纵”铁路体系,改善农村公路建设,扩大机场和潍坊港的规模,逐步完善全市交通体系。加快引黄入峡、引峡济高水利工程建设和北部水库的建设,推进白浪河、虞河等河流的治理。

第三节 其他用地结构调整和布局

适度开发未利用地。到目标年全市未利用地为13.34万公顷(200.1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34%,比2005年净减少2.12万公顷(31.86万亩)。

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山丘地区,包括寿光、寒亭、昌邑三地的北部和高密、临朐两地的南部。应在不破坏生态条件的基础下,科学开发未利用地,开发未利用地的过程中应注重滨海湿地保护和南部山丘地区水土流失灾害的防护。

第五章 优化土地利用格局

根据潍坊市在全省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山东省土地利用分区的情况,按照全市国 土发展、城镇发展、生态安全和农业发展战略要求,以及土地利用现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划定全市土地利用分区,明确各分区土地利用方向,制定与各分区土地主导利用方向相适应的差别化土地利用空间管制政策,引导区域土地的统筹利用。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根据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水文等自然状况,结合全市土地利用现状、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战略,将全市划分为三个一级区和六个二级区,明确各区土地利用方向,引导各区合理利用土地。通过指标控制和对全市不同地区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加强土地宏观控制和用途管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改善土地利用方式,突出区域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有效保护,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全市未来区域发展的“一圈、两翼、三带”新格局,在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的基础上,结合各区的土地利用主要方向和经济发展,将指标分解到各县(市、区)。(详见附表1-9)。 一、潍北沿海重点开发区

该区处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全市未来重点开发区域,也是全市未来工业主要集聚地。包括寿光、寒亭、昌邑三市(区)北部的9处乡(镇),总面积达2822.59平方公里,该区的土地利用特点是农用地比例小,建设用地比例较高,土地后备资源相对丰富。受干旱、海潮和盐碱等自然条件影响,区域内农业生产能力较低,粮食产量不高。

本区的土地利用方向是:充分利用本区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原盐生产、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和海水养殖业,建成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沿海经济区。尽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生态海洋化工、绿色能源和临港工业为主的滨海新城,使其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保证海洋化工、油气开发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用地,并注重提高此类用地的集约程度;适度发展农业,加强对盐碱地的改造,逐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地生产力。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注重耕地占补平衡,对区域北部的盐碱地适度开发,对南部的土地加强整理,保护粮食和棉花生产用地;在加强滩涂资源开发研究的基础上,依托陆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沿海滩涂。 二、潍中平原区

该区位于潍坊市中部,胶济铁路沿线两侧,系经胶、潍、弥等诸河道搬运、堆积

而成的山前冲积平原,包括十二个县(市、区)的87个乡镇和街道。该区地势缓平,有少数缓丘,海拔多在100米以下。区内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壤类型有潮土、褐土、砂姜黑土等,地下水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地形条件,为工业、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

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地域特色和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和状况,将该区分为:潍中现代旅游区、潍中城市群建设发展区和潍中基本农田重点建设区三个亚区。

(一)潍中现代旅游区

该区位于潍中平原的西部,包括青州中心城市和弥河镇、高柳镇等8个乡镇和街道,总面积达782.90平方公里。青州旅游资源丰富,青州古城有2200年的建城史,至今城内仍保存有明清时期的古街,拥有偶园、范公亭公园、清真寺和云门山、驼山等著名景点。另外,青州市的农业生态旅游也很发达,如黄楼万亩花卉园,王府青州密桃基地,谭坊镇蔬菜基地等。该区土地利用特点是旅游和生态用地比例高,是全市重要的旅游开发地,耕地利用集约度高,主要以生产瓜菜和花卉为主,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

该区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是:保证生态旅游用地,加大现代农业旅游的开发,提高农民收入;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处理好工矿用地与生态旅游用地的布局,保护旅游资源,重点保护青州古城,开发有潜力的旅游市场,打造一个符合市场要求,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区,以旅游业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潍中城市群建设发展区

该区包括奎文、潍城、坊子、寒亭四区,寿光市、昌邑市和昌乐县三县市45个乡镇和街道,总面积达2880.10平方公里,全市主要的城市和胶济铁路沿线城镇大多分布在此区。该区的土地利用特点是土地利用率高,后备资源少。区域内建设用地所占比重大,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的都市圈和沿胶济铁路的城镇群,城乡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占全市建设用地总量比例高,其中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分散,是未来挖潜的重点区域;农业用地集约利用程度高,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特色,是市域重要的粮食、蔬菜、果品、棉花、水产、畜牧综合商品基地,其中以寿光市为首的蔬菜生产最具代表;另外,土地利用的文化特征表现十分明显,如中心城市的“风筝”文化、木版年画等,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该区的土地利用方向是: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增强其辐射能力。根据全市发展战略,形成“一主五副”都市圈和以胶济铁路为轴的“一轴多极”城镇群体,在规划、产业、设施、资源、环境等方面统筹考虑,实施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的共建共享,逐步实现城市、经济、交通、环保一体化发展,并逐步向轴圈结构演进,带动全市经济的整体发展;正确处理好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严格控制城镇规模,保护好各组团之间的基本农田,促进各组团向科学的模式发展;加强对居民点和工矿用地的整理,科学调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度;保护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壤污染严重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