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2.2工程措施总体布置 5.2.1.1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分析
根据东来点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土地适应性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结果,经过对小流域人口、粮食、能源、生态环境、水资源利用情况的分析,并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该区域的要求,东来点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结果如下:
东来点小流域项目区土地总面积48.9km2,其中:耕地面积9.87 km2,占总面积20.2%;林地5.58km2,占总面积11.4%;荒漠面积19.1km2,占总面积39.0%;草地6.05km2,占总面积12.5%;难利用地2.42km2,占总面积5.0%;非生产用地(居民点、道路等)5.6km2,占11.5%。调整到26.5%、19.5%、26.0%、14.3%、1.5%、12%,调整后,耕地面积12.96 km2,林业用地31.85km2,草地面积41.6 km2,荒地面积22.87km2,难利用地面积4.8 km2,其他用地面积16.48km2。
从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看出,基本农田增加,荒漠地减少,经果林、用材林增加,种植结构更加合理。
表5-1 东来点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单位:km2
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总面积 小计 水浇地 耕地 旱平地 梯地 坡耕地 小计 其中>25° 小计 用材林 有林地 林地 经果林 其他 疏林 幼林 调整前 48.9 9.87 9.87 1747.60 956.9 21.00 76.00 285.90 428.80 调整后 48.9 12.96 12.96 2155.70 1769.10 203.00 76.00 增减(+,-) 0.00 -263.9 +3.09 408.10 833.20 182.00 0.00 -285.90 -428.80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荒山荒坡 水域 交通运输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144.10 31.00 80.00 79.00 112.00 31.00 80.00 79.00 112.00 -144.10 0.00 0.00 0.00 0.00 5.2.2.2典型小流域选择
(1)东来点典型小流域基本情况
东来点典型小流域辖1个乡镇(陶乐镇),6个行政村,总人口1.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2万人,农业人口密度109人/km2。土地总面积48.9km2,其中耕地29.87hm2,林地1747.7hm2,荒山荒坡144.1hm2,非生产用地271 hm2。水土流失面积72.5km2,林草覆盖率35%。
(2)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配置
规划典型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20hm2,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确定各项治理措施配置为:坡改梯53.93hm2(石坎35.0hm2,土坎18.93hm2);水土保持林226.1hm2,经果林181.97hm2;封禁治理714.7hm2;保土耕作1134.43hm2;蓄水池10口,沉沙凼70个,排灌沟渠5.31km,作业道路4.66km。 5.2.3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配置
根据东来点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分析,进行典型扩大推算,确定本项目区的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如下: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50hm2,其中:水保林647.1hm2,经果林519.93hm2,封禁治理2042hm2,新建蓄水池3座,扬水泵站3座,砌护灌溉渠15km,作业道路14.5km。 5.2.4项目区总体布局及措施体系
根据流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需要,参考各类土地的适应性评价,以小流域为单元,从分水岭到坡脚,1100m等高线到农田边界,从农沟、支沟到干沟,进行全面规划,在不同利用的土地上分别配置相应的治理措施,建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在宜农的荒地配置保土耕作措施,根据水土流失现状和地形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貌特点,在坡地上,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种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在沟道内配置各项治沟措施,做到治沟、工程、生物与农耕措施有机结合。
5.3 工程措施设计
参照《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进行典型小流域设计。在东来点典型小流域选择地块(小班),对基本农田、水保林、经果林、封禁治理、蓄水池、扬水站、排灌沟渠、作业道路进行典型设计。主要包括措施配置、断面计算依据及过程,设计相应图件,并估算工程量。 5.3.1平田整地典型设计
1.基本农田整地 (1)主要原则
平田整地选择在土质较好,离村庄近,交通较方便,水资源条件好,利于机械耕种的地方;集中成片,规模治理。
(2)设计标准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节水灌溉技术规范》的要求,设计条田规格33.2×(200~700)m,格田规格为33.2×43.2 m,畦田规格为7.2×33.2 m。格田之间以田埂这界,田埂底宽0.4 m、顶宽0.15 m、高0.34 m;弧型埂底宽0.3 m、高0.15 m,就地取土打埂,畦田田面相对高差控制在±0.03 m。
对项目区内沙丘及高地的多余土方采用机械拉运到低洼的盐碱地(运距4.5km),全部采用机械平整(运距30~40 m),田面平整度控制在±0.1 m以内。
2.造林整地 (1)防风固沙林
采用水平坡方式整成树池,树池规格为15×30 m,以便于灌溉,地势较高地段,采用推土机整平的方式平整,筑埂,田埂规格同农田田埂规格,地势低洼地段需拉运客土(运距0.5 km)回填,推土机整平、筑埂、整理树池。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农田防护林
陶鄂公路、东干沟两侧骨干林带采用水平坡方式整成树池,树池规格为8×15 m,以便于灌溉。 5.3.2水利工程设计
5.3.2.1工程级别与标准
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灌溉渠道工程分级指标)规定,灌溉流
3
量小于5m/s,工程级别为五级,建筑物级别为5级。 5.3.2.2设计依据
(1)《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2)《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3)《宁夏灌区支斗农渠衬砌定型图集》; 5.3.2.3工程总体布置
水利工程设计包括灌溉工程和排水工程两部分。
灌溉工程:项目区新开农田在干沟东侧,根据水资源平衡分析,水量可保证新开农田的灌溉。项目区为沙质土壤,新开农田需采用低压管灌的方式进行灌溉。需延长东来点四站二级站北支渠1 km至东支沟,在东支沟处建50万m3蓄水池1座,在灌溉期,用东支沟沟水进行补灌。建扬水站1座,用低压管道将水送到田间。
排水工程:为排除洪涝积水及台地侧渗地下水,防止土壤碱盐化,在新开农田开挖排水沟,布置排水体系。
在新开农田范围内新开斗沟9条,长9 km,新开农沟90条,长40.5 km,斗沟尾水9座,农沟尾水90座。
沟道流沙治理4.4 km,其中:支沟采用生物草毯治坡4.4km;斗沟采用柳桩草土体方式治理9 km。 5.3.2.4工程建设内容
建扬水站1座,50万m3蓄水池1座,埋设干管1条,长0.2km;支管1条,长4.4 km;斗管9条,长9 km;农管为移动式软管,共配置90条农管,长40.5 km,闸阀井15座,给水栓井90座,新开排水沟道99条,长49.5 km,配套建筑物99座。
5.3.2.5蓄水池设计
6.低压管灌设计
(1)设计流量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