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骨缝的诊断与治疗 下载本文

一、病因病机

腕骨间关节,包括近侧列腕骨间关节(及由舟骨、月骨、三角骨相互构成的关节)、远侧列腕骨间关节(及由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相互构成的关节)和腕横关节(及近侧列腕骨与远侧列腕骨之间形成的关节)。整个腕骨间的活动,都是以头状骨、月骨间关节为中心和枢纽的,但它们构成的球窝关节里,月骨的窝形关节面很浅,关节囊韧带又松弛,尤其是月骨的上下面和两个侧面都是关节软骨面,只在前后角有韧带加固,所以脱位多发生于此。同例错骨缝也多发生在月骨和头状骨。

当手尺偏、背伸位跌倒或被强力扭转时,月骨有可能发生后角向掌侧、前角向背侧的蔷薇旋转移位;或者头状骨略向背侧错移的这两种形式的错骨缝。其它腕骨较稳固,由于致伤外力不大而横少发生错骨缝。 二、诊断与鉴别

(一)由手尺偏,背伸位跌伤或被强力扭转的外伤史。素有腕部劳损的患者,有时仅手扭、闪、提、拉,也可发生。

(二)腕部不同程度肿胀与疼痛,压痛局限在腕背侧或掌侧相当于头状骨或月骨处。 (三)主、被动活动腕部时,关节内有涩滞不吻合的摩擦声或感觉,并伴有疼痛。背伸和尺偏时轻度受限。

(四)握力与端提力均较健侧减弱。

(五)仔细触摸并与健侧对比,可觉头状骨与月骨背侧的关系紊乱,头状骨略高突、月骨略低凹。此法只能确定有错骨飞呢感发生,但不能分别是头状骨背移,还是月骨前旋。 (六)X光片一般不能显示错骨缝的轻微错移,但叠比观察患、健侧侧位X光片时,或可测出。主要表现是:月骨后缘向掌侧旋转、前缘向背侧旋转,桡、月关节后侧间隙略有增宽,月骨窝状关节面略向掌侧倾倒(月骨前缘),或者头状骨稍向背侧错移(头状骨后移)。 (七)本症有时与儿童肘关节肱桡部错骨缝,或肩肱关节嵌夹型错骨缝并发,如确诊为上述二症,复位又确系成功,但患肢仍不能拿物时应考虑是否并发此症。

(八)应与桡腕关节错骨缝鉴别,该症在头、月关节处无紊乱表现,而且以屈腕和桡偏时疼痛和功能受限明显。反之,腕骨间关节错骨缝以伸腕和尺偏时疼痛和功能受限明显。除此,X光片也有鉴别的可能。

(九)也应与腕部创伤性滑膜炎鉴别,主要通过该症有关节积液的活动感,以及各方向而不只是背伸和尺偏疼痛,并加大活动范围时受限等特点,可以互相鉴别。 三、治疗

(一)术前处理:与桡腕错骨缝术前处理同。

(二)复位手法:患者坐位,展肩屈肘、前臂旋前、手心向地,助手握患前臂近侧做反牵引。术者与患者面对,双手握患腕,两拇指叠压患腕背侧的头状骨处,屈曲的两食指叠顶患腕掌侧的月骨处。先沿患前臂纵轴向远侧牵引,并略加回旋转动及上、下、左、右晃动。 头状骨向背侧错移者,与牵引旋动中突然改变方向,将患腕掌屈,随即背伸、双拇指用力下压。

月骨向腕掌侧旋转移位者,复位手法与背移型雷同,只是须与牵引旋动中突然将患腕背伸,随即掌屈,同时双食指用力向上顶。

在压、顶时,常可闻“咯吱”声响或觉腕骨略有移动,若高突复平,活动时腕关节内滑利、已无涩滞声响,则表示复位成功。

(三)术后处理:所有病例均需用布条环绕患腕数层固定一周,肿胀明显者尚需另用“骨科药膏”局部外敷,直至消退。 四、讨论 (一)桡腕错骨缝与腕骨间错骨缝复位手法的异同:两种复位手法都是利用牵引和旋动加

大关节间隙、以减缓肌肉抗阻,但改变方向的目的不同。桡腕错骨缝的改变方向是先将八块腕骨一起置于与错移向反的方向,然后突然顿挫,利用抖甩之力复古归原。如腕骨向尺侧错移,先将患腕桡偏,再突然向尺偏方向,这一抖动之力将桡骨甩向尺侧同时将腕骨带向桡侧而复位。腕骨间错骨缝复位手法中的改变方向,是为了加大错出那一侧的关节间隙,而在改变方向时,顺势将移出之骨压入或顶回原位。如向背侧错移,向将患腕掌屈以加大头、月关节的背侧间隙,然后突然将患腕背伸,双拇指顺势下压,将突出的头状骨复位。

为此,桡腕错骨缝复位手法要强调顿挫时的抖甩,特别要掌握好时机,否则不容易成功。至于腕骨间错骨缝复位手法,则强调下压或上顶之力,要掌握好第二次改变方向和下压或上顶的配合,只有而者之力能准确的使到一瞬间,方能顺利复位。

(二)对“月逾法”的分析:有日本学者编著的《中国接骨图说》一书的正骨图解中,有名“月逾法”的正骨手法“使患者正立,而扶患手。一对立其前侧右手,上大拇指、下四指,把住患手四指中节。仰左手,上大拇指、下四指,夹其腕骨不缓不紧。呈势而右旋拽伸直,蹬时以娑加腕骨之大拇指,揪拘皮肉于腕骨上,则腕前筋脉谓之不挛急,令骨节亦运转。二转大拇指,推入阳池穴陷处,其运转也,要以加腕骨受冲伤,以握四肢授腋下,左右有隐觉于上下之意,而骨节宽容焉。” 按针灸取穴,“阳池”在无名指直上到手腕,指总伸肌腱尺侧的凹窝,相当于腕月骨或钩骨的背侧,故“逾越法”适合于月骨或钩骨向背侧移位的错骨缝和半脱位。其法是:先牵拉、旋转,同时将局部的软组织推向近侧,以解除痉挛;然后在保持牵拉的作用下,推压月骨或钩骨向掌侧复位。强调牵拉的作用是使骨节宽容,已亦运转,这与现代复位手法的要领是一致的。

第3节腕掌间关节错骨缝 一、病因病机

腕掌关节由远侧列腕骨的远侧面,与掌骨底构成。第一腕掌关节由第一掌骨底与大多角骨构成,两关节面均呈鞍状,关节腔宽阔、关节囊肥厚而松弛,可以做屈、伸、内受、外展、对掌和环转运动;第五腕掌关节由第五掌骨底与钩骨构成,是鞍状关节,关节囊较松弛,可做伸屈活动,虽然屈曲运动受到钩骨的影响,但活动范围仍比第二、三、四腕掌关节要大;第二、三、四腕掌关节,分别由大、小多角骨与第二掌骨底,头状骨与第三掌骨底,头状骨和钩骨与第四掌骨底构成,关节囊附着于各关节面的周缘,均较紧张,运动范围极小,只能做轻微的滑动。

若受外伤,使掌骨底发生错移,则为腕掌关节错骨缝。其中,第一腕掌关节向大多角骨的背侧或背外侧错移较多,第五腕掌关节向钩骨的背侧错移次之,其它均少见。

二、诊断与鉴别

(一)由扭、拧、戳、掰手部的外伤史,或一次性手指长时间用力捏持重物之后,以及素有手部劳损者、无明显外伤史等诸种情况。 (二)局部轻压痛或酸胀痛,用力时加重。

(三)活动不受明显限制,但觉不灵活,关节有涩滞不吻合感。第一腕掌关节错骨缝者,常于内收外展时伴有摩擦声响。

(四)握力与持物力均较健侧减弱。

(五)仔细与健侧对比触摸,可觉微小高突和低凹变化。由于第一掌骨底在拇指外展位时向背侧突出,不要误认为是向背侧错移。正确的方法是,在腕尺偏、拇指内收位时检查,以健侧为准判定。其它腕掌关节的触摸检查,以手指伸直、腕略掌屈位为益。

(六)X光片一般不能显示错骨缝情况,但叠比观察掌骨侧位片,有时能测出掌骨底想背侧的微小错移。而腕关节的后前斜位片,有时对第一腕掌关节向外侧的轻微错移能于显示,

拍摄方法是:手心朝上,向拇侧倾斜,使拇指呈正位,中心线通过大多角骨。

三、治疗、

(一)术前处理:与桡腕错骨缝术前处理相同。 (二)复位手法:

1、第一腕掌关节错骨缝复位手法:患者坐位,展肩、屈肘、前臂中立位、拇指朝上,助手握持患腕固定。术者与患者面对,一手以拇、食指根部从内侧分别捏顶患拇指的掌背侧,大鱼际抵在患掌大鱼际上,余指分别排至在患掌骨的背侧,中指或无名指要放在患腕第一掌骨底的背侧,另一手从外侧捏顶患掌。先用拇、食指向远端牵拉患拇指,再由大鱼际协助背伸,推起患掌骨,中指或无名指同时向掌侧压患掌骨底,待致极度后,快速的顿挫一下。 若向背外侧错移,术者的中指或无名指需改放在患掌骨底的背外侧,向掌内侧推压。此外,牵拉时要略带内受。一般在顿挫时可闻声响,如患者立即感觉轻松,则是复位成功。 2、第二至第五腕掌关节错骨缝复为手法:患者坐位,展肩、屈肘、前臂旋前、手心向地。术者与其面对,一手握住患者手掌,将拇指放在患掌骨头部的背侧、屈曲的中指中节侧面顶抵患掌骨头部的掌侧,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则分别捏住相对应的患腕骨的背侧与掌侧。先沿患掌骨纵轴牵引,镇定片刻后上提患掌骨头、下压患掌骨底,致极度后快速顿挫一下。一般在顿挫时即可闻声响,如患者立即感觉轻松,则是复位成功。

(三)术后处理:第一腕掌关节错骨缝复位后,需用胶布固定一周,方法是:从腕部掌侧经第一掌骨底的背侧,绕过虎口从大鱼际反回第一掌骨底的掌侧,至于腕背侧。 四、讨论

(一)《时世贯穿正骨术》中有关腕掌错骨缝的记述:该书“掌骨挫伤”力说:“症状:重者先凹突型,轻者无伸特异,为其局部疼痛,手指屈伸力施”。重者系指脱位、半脱位,轻者即是错骨缝。治法是“与掌心、背先行圆针拨顶法。次变上部通某指,或一指二指,令掌心向下以术者持某指,一指顶伤处掌心,以向上顶,以向外拽,再捻动伤处而扣合之可也。”也是采用牵引中向上顶,然后搓转局部、压回扣合的方法。 (二)《黄乐手骨科临床经验选》中第一腕掌关节错骨缝的复位手法:该书在“掌腕关节错骨缝”中,叙述了第一掌腕关节错骨缝的治疗手法:“患者坐立位均可,拇指朝上。术者一手由背侧握住腕关节,拇指按压住大多角骨处固定,另一手拇指、食指分别捏住第一掌骨基底掌背侧,四、五指握住拇指,在牵引下拇指向外旋转,按压掌骨基底,同时外展第一掌骨,可听到响声,然后轻轻活动拇指,使其进一步“合槽”,术后拇指暂时少动,以防再错”。 第4节掌骨间关节错骨缝

掌骨间关节共有三个,分别有第二和第三、第三和第四、第四和第五掌骨底相临而成,其关节腔与相应的腕掌关节相通,关节囊与相应腕掌关节囊相遇合。所以,在腕掌关节错骨缝的时候掌骨间关节也随之发生错骨缝,当整复腕掌关节错骨缝时,掌骨间关节的错骨缝也同时复位。如果腕掌关节错骨缝已复位,触摸检查已无异常,但仍有局部酸痛,则应考虑是否掌骨间关节上不平整,若通过触摸确定,则需予以整复,方法是:患者坐位、手心向下。术者一手拇、食指分别从上下捏顶一掌骨底的背侧掌侧,另一手捏顶另一掌骨底的背侧和掌侧,略向远侧牵拉、并反向上下错动数次,最后顿挫一下。

第十二章指部错骨缝

指部错骨缝包括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错骨缝。 古籍中的“五指骨”,分为本节、次节和第三节等称,与现代解剖不完全相符。所谓本节也叫锤骨,实际是掌骨,“手掌与背,其外体随浑仪不分,而其骨在内乃个指指本节相连而称者也。”次节又名竹节骨,当是第一指骨;故称第三节指骨,应是第二节指骨。也有的古籍,明确区分成掌骨、指骨本节、指骨中节和指骨小节。较之叙述最详者,是“指骨者,手指之

骨也。第一大指为巨指,在外二节,本节在掌;第二名食指,又名大指之次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第三中指名将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第四指名无名指,又名小指之次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第五指为小指,三接在外,本节在掌。其结节交接处,皆有随骨筋膜联络。”这段文字,也是讲掌骨是谓“手指中指之本也”。(《刺灸心法要决》) 第1节掌指关节错骨缝

一、病因病机

掌指关节有掌骨小头与第一节指骨底构成,分为第二至五掌指关节与第一掌指关节两种。 第二至五掌指关节的关节囊松弛,可沿横贯掌骨小头的额状轴做屈伸运动,屈曲范围较大、而伸展范围甚微。也可沿纵贯掌骨小头的失状轴做内受与外展运动,其运动范围大于伸而小于屈。

第一掌指关节主要能做屈伸运动,并在关节伸直或微屈时稍有侧方活动,在拇指对掌时略有向内侧的旋转活动。

当受到来自侧方或远端的外力以及扭转过度时,均可造成错骨缝,及第一节指骨底错移到掌骨小头的掌、背或侧方。由于第二至五掌指关节之间并排为邻,比较稳固,所以错骨缝的发病率不高,而大多是掌、背侧的错移。反之,第一掌指关节的掌骨小头突度较小,关节面较宽阔,孤立在外,远比第二至五掌指关节不稳定,而且活动范围较小,往往难以适应拇指复杂多样的活动,所以常因超过正常活动范围而致错骨缝。 二、诊断与鉴别

(一)有扭、拧、戳、掰手指的外伤史。

(二)局部微肿或不肿,压痛在关节背侧及桡侧或尺侧。

(三)主、被动活动手指时,有轻微疼痛和不适感,并伴关节内不吻合的摩擦声响。 (四)嘱患者握紧双拳,在关节背侧仔细与健侧对比触摸,可觉微小错移。

(五)叠比观察患、健侧掌指关节斜位X光片时,或可测出指骨底的轻微错移,尤其是第一掌指关节较更容易观察。

(六)错骨缝常与扭挫伤伴发,而且往往难以鉴别,除仔细检查避免漏诊外,对治疗后肿胀、疼痛均减轻而仍有不适感的患者,应考虑是否已有错骨缝。 三、治疗

(一)术前处理:在掌指关节的掌、背、尺、桡侧,由近端向远做推法。 (二)复位手法:患者坐位,术者侧立患侧,一手拇、食指分别捏定患掌骨小头的掌背侧,另一周拇、食指则分别捏定患第一指骨底的掌背侧,先沿患指骨长轴向远端牵拉,然后双手以相反方向提、压、上下搓动,数次后突然顿挫一下,若觉移动并伴声响,表示复位成功。 象侧方错移者的复位手法是,术者一手拇、食指分别捏住患掌骨小头的掌背侧,另一手的拇、食指则分别捏住患指骨底的尺桡侧,左右方向搓动,最后顿挫一下即可。

(三)术后处理:除肿胀明显的病例需用“骨科药膏”局部外敷,直至完全消退以后,其它错骨缝则不需用药,但均需用胶布固定一周。方法是:第二至第五掌指关节将相临的手指粘在一起即可;而第一掌指关节则需从第一掌骨掌侧开始,经过关节背侧,从虎口绕至大鱼际,再通过关节背侧,止于手背。

第2节指间关节错骨缝

指间关节的构造与掌指关节类似,只是没有侧方的活动,所以错骨缝一远节指骨向近节指骨滑车的侧方移位居多,向掌、背侧较少,有时还略带旋转。

诊断也与掌指关节大同小异,但要注意付韧带断裂合并侧方错移的情况,以及支架略有歪拧的旋转错移体征。

治疗也与掌指关节相同。对除侧方错移外还略带有旋转的病例,在复位手法中要略加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