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方向相反方向的旋动,将两种错移一起矫正。
第十三章遛胯
胯,是指腰和大腿之间的部分。中医的胯骨,又名髋骨、胯骨和髁骨,“在肛门后,两骨上外两旁,形如马蹄,附着两踝骨上端”,与现代解剖学的髂骨相符。遛胯,则是腰和腿之间错骨缝的总称,包括错大胯和落小胯两类,都是以骨盆倾斜和双下肢假性不等长为主要特征。古籍中就有“骨错者臀弩斜形,以致肌束错弩??行止起侧艰难”的记载。
第1节错大胯
错大胯是传统中医骨伤科医师们常用诊断病名,确切的说应该称髋关节错骨缝,古籍中没有这种病名,多包括在“胯骨骨错”或“环跳骨肌束错弩”之中,以“位置脱臼”来判定此症。相当有现代医学的“外伤型髋关节滑膜炎”或“暂时型髋关节炎”。 一、病因病机
当跳跃、滑山等使髋关节过度外展时,股骨头与髋臼下缘的间隙增宽,关节腔内的负压力将部分关节囊滑膜层或髋臼横韧带吸入,嵌夹在股骨头与关节盂缘之间。为了避免因活动时嵌夹愈紧而致疼痛加剧,则出现抗痛性肌痉挛,把骨盆强制在健侧高、患侧底的倾斜位,导致双下肢假性不等长。
由于儿童股骨头发育不完全,关节囊松弛,肌肉也不够强静,所以最容易患此症,其中以三至五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而且男孩多于女孩。虽然儿童患者占绝大多数,但成年人错大胯在临床上也偶可遇到。
二、诊断与鉴别
(一)儿童患者多哟蹦高、跳下、滑到等外伤史,但一般不能准确叙述病因。成年患者则有过度外展的病史。
(二)患下肢略呈外展、外旋状,步态缓慢,体斜跛形。若快走,则角尖着地,身体晃动,跛形遇加明显。
(三)在儿童患者,往往找不到具体的压痛点,也说不清疼痛部位,大多主述膝关节或大腿内侧不适,仍可跛行着玩耍。成年患者则可查出压痛点在腹股沟处,患者自觉的疼痛部位也在此处。
(四)主、被动、内收、外旋髋关节时疼痛。
(五)直立位对比双下肢时,患侧髂前脊较健底一至二厘米,若将患侧足下垫一至二厘米高的木块,则两髂前上脊等高。仰卧位量比双下肢时,患肢较健肢长一至二厘米,而患侧髂前上脊比健侧髂前上脊也底同样长度。但是,不管是直立位或仰卧位,从髂前上脊到足根以及从股骨大粗隆到足根的距离,患健侧均相同。
(六)患侧臀裂底于健侧。
(七)包括双侧髋关节的骨盆正位片,显示骨盆倾斜、患侧底于健侧,画线测量法是,做第四腰椎椎体上缘的延长线,患侧髂脊最高点离此线距离较健侧位远;患侧髋关节略呈外展、外旋位,可见患侧股骨大粗隆内缘与股骨头距离较健侧短、股骨头小粗隆较健侧突出、股骨头圆韧带窝较健侧为底;脊柱,主要是腰椎段,向患侧突。此症,关节间隙多无明显增宽。 (八)应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鉴别。该症患侧的下肢短,而错大胯与之相反,健肢短、患肢长;“望远镜试验”(也称督朴易特伦氏征或活塞运动,方法是: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膝部,上下推动股骨干,若觉察有抽动和音响者及当阳性)该症为正阳性,而错大胯为阴性;还可以通过X光片上耻经线及髂经线的改变,来确定该症。 (九)应与髋关节滑膜结核鉴别:该症“妥马氏试验”阳性(即患者仰卧,患侧髋关节伸直时腰椎有代偿性前突、健侧髋关节被动屈曲时患侧大腿自动离开床面),而错骨缝为阴性;该症还可有结核病的全身症状,血沉加快;该症X线表现为患侧闭孔变小、髋臼与股骨头骨
质疏松和骨小粱边细及骨密质变薄、关节囊肿胀、关节间隙稍宽或略窄。但是,对症状和体征尚不典型的早期病例,确诊有一定困难。
(十)应与幼年性股骨头坏死症鉴别,该症髋关节活动轻、中度受限,X光片显示股骨头骨喉质密、变扁、关节间隙增宽,股骨头骨喉与髋臼的距离较健册增宽。 三、治疗
(一)术前处理:伤日较旧或肌肉痉挛严重者,应先用“骨科洗药”加海藻、地龙、昆布、泽兰叶熏洗患处三至五天后再手法复位,儿童患者可赤身坐大盆内的小洞上,倒热药水入盆,外盖大布单仅露头部,先熏后洗。
手法复位前,需在髋部周围做摩法、推法和捏拿法。 (二)复位手法:分儿童和成人两种。
1、儿童复位手法:患儿仰卧,术者立其患侧,一手按患髂前上脊、另手握患足踝,将患肢致外展位牵拉,并略带旋动。
将患肢髋关节与膝关节均屈曲,于略内收位下压,使患膝接触腹部,镇定片刻后外展--外旋--伸直患肢。术中可问“咯吱”声响,若双下肢已等长,说明复位成功。
2、成人复位手法:患者侧卧,患肢屈曲在上,健肢伸直在下,术者与患者面对,双手卡紧患大腿根的内、外侧部,腹部抵住患膝于持续压膝提髋之力作用下,屈曲患膝贴紧患者腹部,再外展--外旋--伸直患肢,最后伸屈患膝、髋数次。术中常可闻“咯吱”声响,若量比双下肢已等长,说明复位成功。若未成功,不可大力重复操作。 四、讨论
(一)成人复位手法要领:术中提患髋、压患膝,是使患髋关节间隙加宽,在通过外展外旋的旋动解脱嵌夹,最后伸屈可吻合关节,理顺筋肉。
(二)“胯”的含义:关于胯的含义,在文献中有多种解释,作为部位,“胯、骨间也”;作位骨,胯骨相当于腰椎、胯骨或股骨大粗隆;坐为关节,大胯指髋关节、小胯指骶髂关节。一般认为,将胯广义的理解为腰的两侧和大腿之间的部分,包括骨、关节和筋肉等较为适宜。 (三)具有骨盆倾斜、双下肢假性不等长的疾病不少,必须详细检查、鉴别清楚,确诊为此症者方可用此法,以免延误或加重病情。如鉴别有困难,拍摄X光片协助诊断。
第2节落小胯
落小胯也是传统中医骨伤科医师们常用的病名,确切的说应该称骶髂关节错骨缝,古籍中也无此病名。
一、病因病机
骶髂关节由指向后外侧的骶骨耳状关节面,与指向内侧的髂骨关节面吻合而成。凭借关节面不规则的凹突和周围韧带稳定关节,稍有上下以及前后的运动,在前后运动时,伴随关节的旋转,在步行或跳跃时,关节可展开。
当下肢被固定,身体过度扭转,或行动中患肢突然被磕拌,均可使髂骨关节面略向前内或后外方错移,前者称前错型骶髂关节错骨缝,后者则称后错型骶髂关节错骨缝。成人筋肉坚固、关节囊紧张,需受较大外力才能致伤,儿童筋骨肉嫩、关节不固,略有外力及可致伤。多次复发的患者,也常容易在无任何外力作用时突然发病。
为了避免活动加剧疼痛,必发生抗痛性肌痉挛,继而出现骨盆倾斜、双下肢假性不等长,以及代偿性的腰椎侧突等一系列相关的体征。 二、诊断与鉴别
(一)大多有扭转、磕拌等外伤史,部分复发的病例可能没有明显可记忆的外伤。 (二)跛行,走的愈快愈明显。 (三)由于错大胯的诊断与鉴别中,(五)和(六)所述的相同体征。
(四)患肢逐渐外旋(后错型)或内旋(前错型),仰卧比较时多不明显,行走时则非常清楚。
(五)压痛在骶髂关节,主要是髂后上脊处,有的患者可于该处摸到筋结或筋索等异常改变。
(六)挤压和分离骨盆试验(即相对挤压两侧髂前上脊和向后分推两侧髂前上脊)时产生疼痛而主被动活动髋关节时一般不痛。做单腿跳跃时,患侧局部疼痛而健侧无异常感觉。 (七)X光片一般都不能显示错移,但有的骶髂关节斜位片或可显示,其表现为:骶髂关节高底不平的关节面排列紊乱,凸凹相对吻合的排列关系丧失,变成凸部互相鼎立、关节间隙较健侧增宽。
(八)应与错大胯鉴别,其压痛在腹股沟、骶髂关节旋转试验阴性,而落小胯压痛在髂后上脊、骶髂关节旋转试验阳性。试验方法是:患者坐凳上,术者与其面对,双腿夹住患者双膝,两手分别搬患者双肩,做向患侧和健侧的旋转,如患侧旋转角度小于健侧,并伴疼痛则为阳性。
(九)落小胯常与腰部急性扭伤并发,在检查腰部时若发现髂后上脊压痛,应考虑本症。 三、治疗 (一)术前处理:在骶髂关节处做摩法、推法和捏拿法,若髂后上脊处软组织有异常改变,常规分离解除之。伤日较久或肌肉痉挛严重者,也先用“骨科洗药”加海藻、地龙、昆布、泽兰叶熏洗患处三至五天后再行复位。 (二)复位手法:
1、前错型骶髂关节错骨缝复位手法:患者仰卧,术者立患侧,一手将患髋、膝关节屈曲,另一手掌根放患坐骨结节处。先下压患膝、髋并向上推患坐骨结节数次,最后突然顿挫一下,若闻复位声响、量比双下肢等长,即为复位成功。
2、后错型骶髂关节错骨缝复位手法:患者背向术者侧卧,患肢在上。术者一手握持患侧足踝,另一手掌根致患骶髂关节处,先将患髋关节后伸(患膝关节应屈曲),与向前推患骶髂关节的同时,用力后拉患肢,致极度后稍停片刻,突然再加立顿挫一下,可闻复位声响,若量比双下肢等长,则是复位成功。
(三)术后处理:与错大胯术后处理相同。
四、讨论 (一)《按摩》一书对骶髂关节半脱位发生机转的认识是:“骶髂关节半脱位,有前后之别,前脱发生的机转,是在髋关节伸直,膝关节屈曲的位置下,大腿前部附着于髂骨前侧的股四头肌紧张,向前牵拉髂骨,同时骶骨向同侧后旋,两者在相反方向的扭转下,使髂骨向前移位。反之,后脱位发生的机转,是在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直的位置下,大腿后部附着于坐骨结节的腘绳肌紧张,向后牵拉髂骨,同时骶骨向对侧前旋,两者呈相反方向的扭转下,使髂骨向后移位。”此处所说的半脱位,即相当错骨缝或较错骨缝稍重的错移。 (二)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分型:有向前半脱位和向后半脱位之分,也有向前内半脱位和向后外半脱位之分,还有更详细的分成单侧前错动与单侧后错动、单侧前旋错动与单侧后旋错动、双侧前后附和错动以及双侧前后附和旋转错动等类型的。
(三)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其它复位手法: 1、法一:“患者俯卧床上,医生立患侧,面向患者足部,用双手重叠按在患侧髂骨翼后上方,做好向下推的准备。助手立在患者健侧,面对医生,用双手重叠按在患侧的坐骨结节上,做好向上推的准备,然后二人用力相对推之。用完上手法后,医生将两手掌交叉按在两侧髂后上脊部,分左右向两侧推按。” 2、法二:“1、患者俯卧床上。医者站在健侧,用一手手掌捂在伤处向下戳按,同时另一手由膝关节外侧搬住伤侧下肢,使其过度后伸。2、患者侧卧床边,伤侧下肢在上。一助手蹲
在患者背后,一手扶在腋下,一手手掌按在伤处。医者一手拿住伤侧下肢的踝部,将伤肢拔直,另一手手掌扶在髋部。拿踝之手由外向里环转摇晃伤肢六至七次。3、医者将伤侧下肢小腿夹在腋下进行拔伸,然后将伤肢屈曲,使膝关节靠近胸部,足根接近臀部,同时扶髋部之手改按在伤处,进行戳(托)?按,最后将伤肢拔直。”(《刘寿山正骨经验》)其中的1和2适于后错型骶髂关节错骨缝,而不适于前错型骶髂关节错骨缝。
3、法三:“??第三法: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患侧,一手按患侧骶髂关节处固定,另一手有小腿前侧绕过,托住大腿远端前侧,将患肢提起,在髋关节外展后伸位向后提拉至适当角度,双手骤然交错用力,可听及响声,示意回位。第四法:患者仰卧位,健肢伸直。助手按髂脊固定骨盆。术者立于患侧,令患者屈膝、屈髋,一手握小腿远端,一手按压膝部,向下加压,使其尽量屈曲;然后在髋外展位将患肢骤然伸直。自行复位法:患者视墙,健腿负重站立,患肢屈曲,令其咳嗽,在咳嗽同时,患肢用力向下蹬腿、伸直,反复数次,即自行复位。”(《黄乐寿骨科临床经验选》)该第三法适于后错型骶髂关节错骨缝,第四法适于前错型骶髂关节错骨缝,而自行复位法只适于早期及症状较轻者。 4、法四:“患者侧卧,医者一手揿住骶椎,一手握患侧踝部,??当髋关节过度屈曲后,随即迅速将腿向下放平,在放平的动作中,稍带拉抖动作,以使关节恢复原位。”(李果恒《骨错缝、筋出槽的理论及其在伤科病理学上的意义》)此法适于前错型骶髂关节错骨缝。
第十四章髌骨错骨缝
古称“膝盖骨及联骸,亦名髌骨,形圆而扁,附于兼横上下两骨之端,内面有筋连属,其筋上过大腿至于两腋,下过腘骨至于足背。如有跌打损伤,膝盖上移者,其筋即肿大,诸连于腘内之筋,腘内之筋上连腰胯,故内有腰屈疼痛之症,或下移横骨,则新肿或足附冷硬步履后拽斜行也。若膝盖离位向外侧者,则内筋肿大,向内侧者,则筋直裹肿,以详视其股如何斜错,按法推拿以复其位??”(《医宗金鉴》)以上所述膝盖离位,从仅指造成筋直腘肿及不需要固定的情况看,应当包括错骨缝在内。 一、病因病机
髌骨系人体中最大的种子骨。在功能上它是股四头肌的种子骨,能保护膝关节、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因素。它的关节面与股骨的髌面形成关节,是膝关节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当膝关节运动时,髌骨也随之移动,膝半屈时,髌骨与股骨的髌面相接;强度屈膝时,则下降而对着髁间窝;伸膝时,髌上移,近其下部与股骨的髌面相接,身直膝关节最后的十至十五度,主要是髌骨的功能;旋转膝关节时,髌骨的位置不动。 在过度奔跑、跳跃时,股四头肌骤然猛力收缩,超过了髌韧带的制约作用力,故随被牵拉向上方、或沿不同面陵的股骨轴线方向错移,如果最终没有恢复原位,而稍微移异位于正常位置,称位髌骨错骨缝。它与骨外伤型半脱位不一样,一是移位轻微、在X光片上往往难以清楚显示;二是只向上方、上内方和上外方错移,而不象骨半脱位多向外侧错移。 儿童血气未盛,稚嫩骨软,又喜奔跑跳跃,常跌仆闪挫,故多发生此症,尤以三至六岁最多。如陈旧型膝部外伤时股内侧及肌质纤维损伤肌力减弱时,则可受轻微外伤或动作不协调时发生髌骨错骨缝。此外,异常髌骨、股骨外髁脊低平、膝内外翻或胫骨外旋畸形、高位髌骨、膝关节囊及韧带松弛或髂胫束挛缩等结构异常,也是发生错骨缝的潜在原因。 二、诊断与鉴别
(一)有跑、跳、扭、闪等外伤史,部分多次复发的患者可无明显外伤。
(二)患膝呈半伸半屈位,伸直时微痛不适、屈曲时疼痛加重,故直膝行走,不能下蹲。 (三)一般无明显肿胀,重者髌骨上方略显丰满,但无波动感。
(四)仔细与健侧对比触摸,可觉患髌骨上移或上移中伴有侧方位置改变。
(五)X光片一般不能显示髌骨错移情况,有时膝关节侧位片和髌骨切位片或可测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