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禅经-讲解(南怀瑾1992) 下载本文

于彼身念处 住相已分别

修安那般那这个功夫,并不是一天到晚在那里吸啊、呼啊。又不是拉锯子,也不是拉风箱,不是叫你搞这个啊!如果你只是搞这个,终不得漏尽,不能得道。所以外道都能修成五通,天眼、天耳、他也,神足、宿命通。第六个漏尽通只有佛法才能成就。漏尽是智慧的解脱,没有渗漏了。如这个杯子一样,没有隙缝,圆满了,所以无漏是这个道理。这时你呼吸也停了,一切都在定中就是无漏了。不断诸漏者,则无实智能:所以叫你们三十七菩提道品,八十八结使,百法明门,这个心理念头,没有检查出来,没有改变过来,你说修行,不是欺骗自己吗?这个就是身念处。离不开的道理。所以从上次讲到现在,都是由身体的观念来的。住相已分别:停住在这里,这些毛病现象都告诉你。 受心法念处 如是应广说

下面开始就不是身念处,他的心理作用。以及法念处,法是思想、思惟、意识的心理状态。受念处、法念处、心念处,心念处要大概的告诉你们。 修行心不悦 彼喜亦不生 身无寂止乐 当知是住相

你要注意了,在修行过程中每天没有进步,心境上没有喜悦。闷闷的、经常昏昏的,喜悦心没有起来。禅定是定生喜乐,你们有没有喜过啊?上面所讲到的死板板的停留在那里,所以喜悦心生不起来,看一切众生就不会有高兴的面孔。同样道理,这个时候,你说你天天打坐,没有用的。没有得寂止之乐啊,虽然是在打坐,坐起来是一付讨债的面孔,在那里装死相,然后坐在那里很难过。身无寂止乐:身体没有真正得到清净,里面也没有得到安那般那止息之相。止息到了以后心有喜相,而没有乐相。乐相会有快感,这种快感没有办法讲。比男女性交那个乐感还要乐。男女性交的乐是很粗的,而且短暂。禅定寂止之乐,全身每一个毛孔都是乐的,是真的喜乐之相,可是你功夫不到它起不来。没有得定所以是住相,停留了。 修行所受获 信戒闻舍慧

达摩多罗禅经(南公怀瑾老师1992年讲于香港)

17

常守其少分 是则为住相

在修行上略有心得的人,或者是信心坚固的人。比如我刚才讲你天天照时间打坐,这没有错,是信念的作用。或者是守戒的作用。或者是看经典、教理、正思惟。闻也包括了思想的任用。舍:有些人不看经典,坐在那里求空,随时求空掉。慧是智慧的观察。这五个不管是哪一个,经常的守住其中一少部分,认为是在修行了,也是永远停留在那个境界里。这些境界是感受上、感觉上起来的。 有住缚比丘 往到阿难所 迷于所住相 是今当略说

他说譬如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停留在这个境界上的比丘,来见阿难。迷于所住相:他自己迷惑了,进步不了。这种现象我要大略的讲一下。 得无相三昧 六年住所缚 乐欲闻所说 常随逐阿难 不能进所业 亦复不退转 住于住境界 不得解脱道

他说这个比丘跟着阿难,他停留无相三昧的境界中。三昧是定,也是功夫。无相:他一切都是空的。空是空哦,无相是无相,现在对你们这些外行的人只好随便乱讲。无相是空的,实际上空是无相的。什么是无相?讲了你们也不懂,因为我吃过,你们没有吃过嘛。他说这个比丘得到无相三昧,这个无相,你说是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随便你去猜吧?他六年都在这个定境,停留在这个境界。乐于闻所说,阿难去讲经说法,他也跟去听,而且喜欢。经常随逐师父阿难。可是他永远没有进步。不能进所业。虽然他没有进步,永远停留在无相三昧中。住在所住的境界。这只能讲是在进修的功夫中,没有证得罗汉的果,没有解脱。不来亦不去解脱已而住,住已复解脱,解脱已还缚,他永远在这个境界,一切相无所动心。不来也不去,好像很高明,得中道观了。自己也觉得很解脱,也无烦恼也无忧愁。住已复解脱:认为这个是解脱,实际上给解脱绑起来了,被解脱的见解绑起来了。

或有修行者 住在不退地 微细烦恼起 而不能觉知 不觉烦恼故 不能到胜处

有一些修行人功夫也好。也没有退步。最微细的烦恼,第六意识的根据所起来的烦恼,人我之见,人我是非的观念,八十八结使等,就是微细的烦恼习气起来,自己不能觉察到。不觉烦恼故,不能到胜处:所以佛法是唯心的。心里的观念转不过来,永远不能到达道的境界。

于地无分别 亦无有退过 地诸过不起 如是止于住

地地不能上进,可是也没有退步。地诸过不起:地就是初禅、二禅等。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上升。如是止于住:停留在这里。讲了半天你要注意哦,都在感受的境界里头停留住了。什么叫做感受?感受是感觉的部分。你说是生理的呢?还是心理的?要严格的检查清楚。有时候感受是生理的,有时候是心理的,很微细。你分别不清楚修行就不要谈了。 或于住分中 而失众妙相 众妙相虽灭 意犹顺彼地

或者停住在这个境界里头,在定的境界有很多的妙相,会转变。他没有,甚至于有些退掉了。可是他意识境界也有,因为他尝过了。 意顺彼地时 余力乐相生 已有少乐故 心依寂止住 因其寂止心 自谓作已作 安止不具足 不得具足果

由于意识带有这个经验,生理上有一些乐感也会发起来。因为在意地上也觉得有修行的境界。我看现在有很多出家、在家学佛的人,都称大师了。徒弟也很多。你说他有东西没有?也有一点。真正是道吗?不是的。就是这个道理。他心里头也有一部分很清净的感受。他觉得也是定的境界。因其寂止心,自谓作已作:自己认为已经到家了,可以作明师了。安止不具中,不得具足果:自己停留在这个不圆满,不具足的境界上,

达摩多罗禅经(南公怀瑾老师1992年讲于香港)

18

所以不能证果。 无智翳心目 而自谓为智 修行无智障 不觉所应用 觉所应用者 于地能究竟

所以修行重点,虽然讲出入息作功夫,那是个方便法。后来还是要了心地法门。修行如果没有智慧,无智就是一种障碍。不觉所应用:不管任何功夫,它的重点是知时知量。觉所应用者:自己随时调换方法来用,于地才能达到究竟。 彼住其地中 种种垢所污 若使修行者 成就不共地 如是知过患 彼终不为缚

一般修行人,在凡夫共业的这个地位当中,被种种染污的心理,尘垢所污染。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成就不共地,与一般人两样。超越跳出来了,不共法是佛法。如是知过患,所以告诉你,要认识这些都是修行境界上的毛病。自己了解了,就不会被这些境界所束缚了。 不识烦恼过 愚痴无实智 于禅觉吉安 犹如象系树 修行观尔焰 莫知所起处

自己不认识心地法门,烦恼过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愚痴。没有真实智慧的境界,于禅定中感觉到吉祥平安。这等于把象绑起来,拴在树上。修行观尔焰:修行人你看心中这个妄念,你知道自己妄想在乱跑,其实你那个知道有妄想的那个功能,他是很清明的。等于蜡烛的光。你虽然看到妄想,可是妄想哪里来,哪里去不知道。 从其所依出 而自不能知 不涌亦不没 不见相所起 亦不知灭处 过亦无过是

烦恼妄想起来,心就跟着乱转了,自己不知道。像海水的波浪一样在动。“不见相所起”:自己看不清楚,也不知道灭处。过亦无过是:这是修行很大的过错。 所说诸障碍 皆是坚住相 谓不由彼住 斯非明智说

前面所讲的障碍,是修持过程的错误。为什么构成障碍呢?皆是坚住相:也是定的一种境界。谓不由彼住:因为作作不了主,你不知道调整,斯非明智说。 与造诸过患 若干因缘缚 能用诸对治 众妙复显说

一切的境界,好的、坏的,都是因缘所生。譬如你今天功夫进步,你或者是受到外感了,这是障碍。如果你善于对治,如医生一样诊察这个病源在哪里,或者是为风寒所起的,或者是饮食引起的,或者是因为观念搞错了。你要检查清楚,诊断清楚,然后对治它。众妙复显说:这里头很巧妙。 所尊不恭敬 亦不舍憍慢 自隐覆其过 不向明者说

最可怕的是你对于善知识、老师失敬。自己很傲慢。自己有过错又想办法覆盖起来,不坦白的发露忏悔。 我年既衰老 已为众所弃 或能失利养 令我生苦恼 心常怀忧畏 深卢长叹息

这是讲那些老和尚们摆架子,做师父久了的,年经大了,我怕把过错讲出来,大家看不起我,也失去了供养。自己生起忧畏苦恼,只好关起门来叹气。 我后当死时 将欲作何计 隐过心忧恼 愚惑作所缚 横自生罪累 失大功德海

或者想想自己老了,修行也不得力。虽然徒弟那么多,实际上是我骗人。人骗我。我死了以后不晓得怎么办。前途茫茫,心里头忧愁苦恼来了。愚痴惑乱把自己捆绑起来,自己在鸡蛋里挑骨头。横自生罪累,失去了大功德。这一段是讲检查自己的过错最重要。当众发露忏悔才能进步。 味着现法乐 贪餐黠无慧 弃舍后世果 兴此诸过恶 自己修行贪

第四讲

孙医师报告:这一两天真的是惭愧,以自己浅薄的知

达摩多罗禅经(南公怀瑾老师1992年讲于香港)

19

见来批评佛法的演绎罪过。我在上次报告中提到的四正念及禅宗思想等,都是我个人对佛法未有深入探讨的误解,后来我再看一些佛法辞典,原来三十七菩提道品中有无漏与有漏的的分别。四正念是有漏分,七觉支是无漏分。四正念是破执的法门,众生皆有所执。所以佛法的修持需要大善知识的引导。如果有自杀及自我摧残的现象出现,那是因为缺乏正确指导产生边见的影响。

我数安般,坐下来几息之间就进入定中。请问老师修安般不见法相,是不是就跳过这些境界。老师说我功夫不到,这一两天我就放下观心的功夫,实实在在的修安般。(师示:对了。规规矩矩去体会这个法门是怎么样)。

我数息很快就进入随息。鼻息出入由清的,冷的,慢慢鼻尖冰凉,好像结了冰一样,随即发白了。当定境加深时,鼻息转慢了,发生粗重的现象。出入息的空气好像有异常的重量,越重气息就越慢,但是没有空气不足或者辛苦的感觉。不久,能感觉的随气息出入,自我好像与气息合而为一。自己一出一入,一段时间之后,整个身体变成一个大气袋一样,一开一阖,整个身体都在做出入息。忽然我起一个念头,要小心这些境界,心息相依是功夫,要提防堕进受阴区宇。 另外一个发现:气息本来是自然的与胸部并用,但是不久,它自然停止了。胸部的呼吸变成肚子的呼吸了,到全身呼吸时,我也不知道是在肚子的呼吸之中。因为那个时候的思想已随着出入息了。

师示:对了。这是真求证。可是后面有一点你要小心,既然走求证这个路线,就要求证下去,我就看看这个境界是怎样。这就真正的怀疑了,大胆的怀疑。佛说的教理我要去求证,我并没有对佛不恭敬啊。你这报告说要提防堕到受阴区宇。我在讲经到处告诉人家,你们讲气脉,每一个人都在受阴里玩弄自己,这个禅宗叫做「向上半提」。钓鱼一样,钓鱼竿向上半提,不是全提。你这傻孩子就是笨,受我的骗,受佛的骗。受阴有什么错?真的受阴转了以后是报身的境界。四

大的报身就转成佛身了。那个报身有种种的神通,可以飞起来等等,这不是受阴的功能吗?所以你达到受阴的境界,胆子又小了一点,该打。可是你今天的报告很好。

为什么我讲禅宗的《指月录》突然转到《达摩禅经》来。因为禅宗很容易超出,但是功夫不到。一般人学禅都有这个毛病,那你将来谈禅是上无诸佛,下无众生。所以我一看,就慈悲。不能向这条路线引导你。赶快做确实的功夫,你懂这个道理吗?这就是教育法,方便般若。你要有这样的程度,我才肯讲,不然那么辛苦干什么?

上一次讲到注视鼻端,有些书讲注视鼻端白。鼻端哪有白啊?今天孙医师的报告有这个经验。所以道书上说「谛观鼻端的白」,我们眼睛这样低下来看,看到鼻子。但是不一定要那么看。这个地方要注意,不然你初步太注意了,血压会有问题的。将来你们出去教人家要注意。血压高,或者低的人,不要教这个方法。就是随息,眼睛闭到。所以他说这个时候鼻子发白,当定境加深的时候,气息就慢慢变了,这个时候发生粗重的现象。出入息的空气好像有特别的重量。一有重量,气的呼吸越慢,但是没有感觉到气不够,或者呼吸很辛苦,这个感觉没有。这样不久,能感觉与气合为一,变成一个了。就是自己本身在一进一出。这样一段时间以后,整个身体变成一个大气袋。不是在呼吸,是一开一阖,整个身体好像都在做出入息。这就是现在医学上所讲的「全息」。其实我们普通人也都在全息啊!这个全息普通人是没有的,但是最健康的婴儿有这个现象。他熟睡时呼吸没有了,可是身体还在全息,在成长,生生不已。我们长大以后就没有这个功能了,除了修道有功夫以外。

修行缘不寂 意寂止摄来 身中清凉起 灭除诸热恼 他说修行一切因缘扰乱。思想是因缘,感觉是因缘,病痛是因缘。这个缘不空掉,没有办法达到寂灭。所以达摩祖师讲:「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

达摩多罗禅经(南公怀瑾老师1992年讲于香港)

20

以入道」。心怎么如墙壁?就如这个墙壁,门关了,内外就隔绝了,外面打不进来。所以修行缘寂了,如果缘不寂就不行,有一点放不下就不行。这个时候你的第六意识不随外缘,就是不依他起了。完全不依他起,你就不会遍计所执,就不会抓得牢牢的。圆成实:意念就清净了。所以唯识难懂,你要用功夫来懂。 这些高妙的道理越听多了,越不能成功。所以你这个外缘真的放下了,第六意识就清净了。这不是说不起妄念,普通讲就是不起妄想。怎么会没有妄想?缘不寂你的意识就不会寂。意识静止了,就如庄子所讲的「万物皆归于我,与天地相往来」。就如刚才报告所讲的,你的身体与大气层变成一个了,意念停在这里,你觉得整个宇宙的功能都到手。这个时候已经没有身体了。

意寂止摄来:慢慢的,你的身体变化了。身中的清凉就起来,这个清凉不是一股冷气,也不是一股凉气。有时候做功夫从头顶凉下来,那个还不算数。清凉不是我们夏天进到冷气房那个清凉。那个是外来的。这个内心的清凉你讲不出来的,清净凉爽的。所以我们一天到晚都在热恼中。尤其是我们工作忙,脑子用多了。

身中清凉起:这个时候自然念头清净了,这个时候心中那个清净舒服,得定的境界就来了。小乘这一定就下去了,下去了对世间法就没有意思了,就放下了。你们的放下都是你骗我,我骗你。这个时候什么男女关系,功名富贵都不想了。但是菩萨戒告诉你,耽着禅定是犯戒的。可是你初步必须要在这个定境定住。 掉踊不静心 摄之令寂止 勤方便回转 其身悉充满 这个时候你心中轻微的散乱、掉举,念头的跳动,不静的心还是稍有一点功力的。如神秀大师的偈子「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有灰尘就要扫掉,任何念头来都要扫掉。

摄之令寂止:收摄拢来,令它寂止。

勤方便回转:用各种方便法,努力不懈的使你的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