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考试相关考题 下载本文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

杰出人物是代表先进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并在历史发展中起重大进步作用的历史人物,代表群众的利益和要求,集中了群众的经验和智慧,能够推动或阻碍、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局部改变历史面貌。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1、阶级分析的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就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线索是历史人物的阶级成分、阶级地位、思想行为特征以及阶级命运等。

2、历史分析的方法

历史分析法是依据上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的观点,动态系列的观点,通过对有关研究对象对历史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说明它在历史上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到现在状况的。评价历史人物将其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评价其历史贡献与局限。 3、辩证分析的方法

运用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对象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核心是矛盾分析法。评价历史人物既看其主流又看其次要方面。复杂全面评价,而非单一肯定或者否定。

5.3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对?(题目不全)

第六章

6.1利益即是价值吗?

价值不等于利益,价值观不等于利益观。利益是现实的,价值则有理想性。 但是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民利益,既包括当下的现实的利益,也包括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表现在政治、道德、法律、审美等各方面,因而,极其接近于价值概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是我们进行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以人为本”是人民利益标准在当代中国的体现。后面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人民利益作为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只有到现代社会才能确立,并且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大卫?休谟说得好:“虽说人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利益的支配,但即使是利益本身乃至所有的人类事务,实际上还须受到观念或意见的完全支配。”换句话说,正是我们的价值观决定了什么是我们的利益。利益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是我们希望实现的目标;而我们想要什么,希望实现什么目标,这是由我们的价值观决定的,利益不能脱离价值观而独立存在。每个人的利益是不同的。追求吃好穿好、家庭幸福是一种利益,追求事业成功是一种利益,追求为他人服务是一种利益,追求真理或美也是一种利益,这些利益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价值观的不同。

6.2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66)

一、真理与价值(一)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追求价值的活动,但不完全是一种主观现象,因为:1、价值作为一定对象与人的需要和目的的适应关系,包含了主观性但不归结为主观性,而是建立在一定实践基础之上并受具体

9

实践条件的制约。2、人的活动目的和动机能否实现,并不完全取决于主观愿望,而是由各种社会条件决定的。3、社会活动过程作为多种活动的综合,不以某个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二)揭示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科学的社会认知所要追求的是解释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包含对社会价值属性和社会运动方向的把握。(三)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人们认识社会想象,不仅要了解社会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出社会应当怎么样,即确定社会合理的价值向度,从而知道人们进行合理的实践,促使社会向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方向转化。(四)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不是分立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社会事实都是蕴含着价值的事实,社会价值都是依托于事实的价值,要达到对社会现象正确深刻的把握,就要将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结合起来。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一)社会认知的特点:同人们的利益直接相关;在阶级社会则同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立场相关。(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的观察,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有意识的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只有研究者近距离的参与了观察对象的活动或活动,才能真正地把握社会现象的内部联系和矛盾运动,进而如实的进行事实描述。(三)社会认知的概括与综合。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描述,形成了对特定对象的经验性知识,为了从这些经验性认识中进一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建构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就要进一步的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社会认知方法的分析与综合,是社会分化与整合在人们意识的思维中的体现与自觉。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一)社会进步的评价。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评估、评定、把握。社会评价要以事实为根据,是社会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的基础,也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的最终旨归。(二)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自己最大的财富,也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是可以衡量的客观力量,是最硬的社会事实,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利益体现里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之根本,在于社会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前提性、先决性条件;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保准之最高,则在于人民是社会发展和价值评价的目的所在。

6.3面对社会研究中,现代性价值观以及各种价值观的差异和冲突问题,为什么只能在“社会生产力”与“人民利益”这两个根本点上实现和解与统一。(PPT6,P72)

社会评价及其标准问题,是一个世代性的大问题,涉及价值观的多元化及其冲突。 (一)社会进步的评价

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判断和评定。社会评价的方法既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观,又要符合认识的逻辑。因而同样要坚持实事求是。

要以事实为根据,按照社会事实即事件本身展开的逻辑,进行评价。具体的、实事求是的社会研究会呈现出对象自身的价值向度和路基,这种向度和逻辑会影响、矫正甚至改变既有的价值观念,使我们形成真正合理的评价尺度或标准。 (二)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人类是靠自己的能力,特别是社会生产能力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自己最大的财富,也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也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根本标准。

社会生产力是可以测量或衡量的客观力量,是最硬的社会事实。评价各种社会现象、制度和政策、政党和社会团体的主张及行动的历史作用都应把社会生产力放在基础地位,作为根本标准。

10

(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应当指出,价值不等于利益,价值观不等于利益观。利益是现实的,价值则有理想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民利益,既包括当下的现实的利益,也包括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表现在政治、道德、法律、审美等各方面,因而,极其接近于价值概念。

首先解释为什么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是我们进行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以人为本”是人民利益标准在当代中国的体现。

后面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人民利益作为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只有到现代社会才能确立,并且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上就是社会认知与评价这两种方法的辩证统一。

6.4运用社会认知与评价的研究方法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从事社会研究的意义。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价值体系是精神旗帜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是思想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在今天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

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价值体系是迫切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第七章

11

7.1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你如何理解? 课本P77页(中间)

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是这样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那么民族的文化就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特征之上的 。而世界是由多少个民族组成的,民族与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个体于集体的关系,互相依存。

民族的指的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独特的、具有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价值以及风俗习惯、道德信仰等民族文化的显性表现,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如法国的浪漫。德国的严谨,英国的幽默,中国的中庸等。而世界的指的是某种艺术品蕴含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是人类所共有的,得到全世界的热爱与欣赏。如莎士比亚展示的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对友谊、爱情、自由和正义等人类共同追求的情深追求的歌颂,又如沈从文所展示的自然、清新、纯粹的世界象征着人们内心的对美好和宁静的向往。“民族的”是“世界的”的一种表现形式,使其区别于别人、别作。从这一点讲,他是作品更有魅力,更具特色。而“世界的”则为“民族的”打开一扇窗,使其为世人所了解。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7.2世界历史理论如何构成了马克思观察社会问题的背景和基本方法

马克思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全球化一般过程的阐述是博大精深的,不仅作了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的分析,而且作了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这个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且描述了这个过程的生动的现象;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逻辑的。透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找出贯穿在其思想中的方法论。1.历史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方法。历史尺度,就是社会客观规律的尺度,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看做是一个基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不断运动变化的自然历史过程。一切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的合理与否、作用大小,都视其是否适应、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客观的基本的标准。这一点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从根本上区分开来。马克思又认为,历史是由有目的、有意志、有激情的人自觉创造的,历史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人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的最终目的,因此,价值尺度,就是反映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发展的尺度,是判断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这一点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其他形而上学的庸俗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从根本上区分开来。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伟大的划时代的贡献。马克思不仅用历史尺度对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作了无情的批判,而且运用价值尺度对这个“世界历史”形成的野蛮的、血淋淋的一面进行了愤怒的揭露,体现出一种对待历史的辩证态度。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但承认人类历史发展是由普遍性的规律所支配,而且承认这种普遍规律是通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历史主体的特殊的实践活动发生作用的。历史辩证法的使命就在于从历史的特殊性中探索出历史的普遍性,又以这种普遍性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的特殊性,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原理,正是马克思把历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辩证分析考察“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逻辑结果。其一,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成阐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性。其二,从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中揭示“世界历史”的一般过程。然而历史普遍性并不能脱离特殊性。历史普遍性的日益扩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是由于各民族、各国的具体实际不一样,历史普遍规律的实现方式、实途径也会不一样。马克思晚年十分注重研究东方民族的特殊性,指出东方民族在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上存在着特殊性和多样性。可见,由于把普遍性与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