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医师考试重点! 下载本文

织的耐受量/肿瘤组织致死量。治疗增益因子(TGF)=肿瘤组织的RBE/正常组织的RBE。

第三章 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

1. 辐射诱导的DNA损伤的几种主要形式:单链,双链断裂。其中双链断裂被认为是电离辐射在染色体上所致的最关键损伤,双链断裂大约是单链断裂的0.04倍,与照射剂量呈线性关系,表明是由电离辐射的单击所致。

2. 增殖性细胞死亡:细胞死亡可发生在照射后的第一次或以后的几次分裂。是辐射所致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细胞死亡时放射线对细胞的遗传物质和DNA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所致。

3. 凋亡作为辐射所引起的细胞死亡形式,是高度细胞类型依赖性的。细胞死亡与肿瘤细胞在繁殖完整性的丢失在概念上存在根本意义的不同,放射可治愈性结局的主要依据后者。

4. 鉴别细胞存活的唯一标准是,受照射后细胞是否保留无限增殖的能力,即是否具有再繁殖完整性。在离体细胞培养实验体系中,细胞群受照射后,一个存活的细胞可以分裂繁殖成一个细胞群体(≥50个细胞),称为克隆,这种具有生成克隆能力的原始存活细胞,称为克隆源性细胞。这个定义是相对于那些处于增殖状态的细胞而言,对于那些不再增殖的已分化的细胞,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分泌细胞,只要丧失其特殊功能便是死亡。 5. 细胞存活曲线:A.指数存活曲线,适用于致密电离辐射如中子、阿发粒子,只有一个参数D0,为斜率的倒数,通常称为平均致死

17

剂量,它的定义是,平均每靶击中一次所给予的剂量。也就是使63%细胞死亡所需的剂量。代表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6. 细胞存活曲线:B.非指数存活曲线:1.多靶单击模型,Dq(准阈剂量)表示肩宽的大小,即细胞的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能力,D0同上,N值,代表存活曲线肩区宽度大小的另一参数,反应细胞内所含的放射敏感区域(即靶数);2.线性二次模型,所推导的细胞存活曲线是连续弯曲的,如果当细胞杀灭至7个以上的数量级时,与实验数据不甚符合,但是,在第一个数量级或临床放疗所用的日常剂量范围线性二次公式可以很好的与实验数据符合,有α和β两个参数。

7. 细胞周期时相和放射敏感性的关系:1.有丝分裂期细胞或接近有丝分裂期的细胞是放射最敏感的细胞;2.晚S期细胞通常具有较大的放射耐受性;3.若G1期相对较长,G1早期细胞表现相对辐射耐受,其后渐敏感,G1末期相对更敏感;4.G2期细胞通常较敏感,其敏感性与M期的细胞相似。 第四章 肿瘤的放射生物学概念

1. 肿瘤细胞的动力学层次:第一层次,活跃分裂的细胞,所占比率叫生长比率;第二层次,静止细胞;第三层次,分化的终末细胞,不再具有分裂的能力;第四层次,已死亡及正在死亡的细胞。 2. 肿瘤的生长速度:基本概念:肿瘤体积倍增时间,是描述肿瘤生长速度的重要参数,由下面三个主要因素所决定:细胞周期时间,生长比,细胞丢失率;潜在倍增时间,是描述肿瘤生长速度的理

18

论参数,主要决定因素是细胞周期时间和生长比。肿瘤的指数性生长和非指数性生长,一般来说,如果允许细胞增殖,且没有细胞丢失,则细胞数量的增加将是指数性的,如果细胞周期时间的延长、生长比率的下降以及细胞丢失率的增高都会导致肿瘤的非指数性的增长。

3. 从在体实验肿瘤的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得到的一些结论:1.肿瘤体积效应,大肿瘤比小肿瘤难治愈,主要由于大肿瘤所需要杀灭的克隆源细胞增多,而且大肿瘤的克隆源细胞对治疗的敏感性更小;2.再群体化的加速;3.瘤床效应,接受照射后复发的肿瘤较没接收照射复发的肿瘤生长速度慢;4.乏氧和再氧合。

4. 肿瘤放射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菜花外生型、结节外生型、溃疡型、浸润型和龟裂型。

第五章 正常组织及器官的放射反应

1. 早反应组织与晚反应组织:早反应组织的α/β值较大,而晚反应组织较小;早反应组织对治疗总时间较敏感,因此在保护晚反应组织的同时,尽量缩短总疗程;晚反应组织对单次剂量敏感,因此要控制单次剂量,保护正常组织。

2. 早反应组织有:小肠,皮肤(基底细胞),黏膜,骨髓,精原细胞;晚反应组织有:脑脊液,肺,肝,肾,骨,皮肤(真皮细胞),脉管组织。

3. 早期放射反应的发生机制:早期反应是由等级制约系统产生,发生时间取决于分化了的功能细胞的寿命,反应的严重程度反映了

19

死亡与存活干细胞再生率之间的平衡。如果治疗结束时存活干细胞数低于组织有效恢复所需的水平,则早期反应可以作为慢性损伤保持下去,也被称为后果性晚期并发症。

4. 晚期放射反应的发生机制:经典概念认为晚期反应是指实质细胞耗竭后无力再生而最终导致的纤维化;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引入,认为:受照射后,由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所介导的各种细胞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晚期放射损伤形成。认为没有潜伏期,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识别是一个即刻事件,同时也是双向的,提示某些细胞因子结合物的抑制或扩增最终将决定临床事件的过程。

5. 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放射损伤:消化道粘膜:超过40GY,出现急性粘膜炎,表现为腹泻和胃炎,反应大小与照射野有关,单次剂量超过2.5GY,出现晚期纤维化,表现为腹绞痛,脂肪消化不良,腹泻与便秘交替,反应大小与照射体积有关。人小肠的晚期反应通常在放疗后的12~24个月出现。

6. 涎腺:治疗一周后(累积剂量10~15GY),出现分泌功能下降,总剂量超过40,唾液产生已经停止,超过60将不能恢复。 7. 皮肤:早期反应(干性或湿性脱皮)和晚期损伤(纤维化)之间是不平行的(特别是分次量有改变时),因早晚反应组织的发生机制是不同的,晚期反应源于真皮。

8. 膀胱:急性期发生在开始分次照射的4~6周,特征是粘膜充血、水肿,此后可出现上皮剥脱和溃疡形成;慢性发展过程大约从6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