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幽幽南山”;③有钓虾、放牛等乐事;④“我”第一盼望的是去赵庄看戏。(板书)
2.读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你对平桥村、平桥村的人以及“我”有了怎样的印象?(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四、小结:课文第一部分写了“我”在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突出了“我”对社戏的盼望。 五、作业:巩固生字词。反复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课文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课文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围绕看社戏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详写去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社戏后的余波。写了看戏前的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板书) 二、小组合作学习。
各小组选择以上几件事中的任意一件进行研读,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方面着手学习,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最值得研究,谈谈你们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报。 提示:
1.看戏前的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同去。
转机出现: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此部分可着重对故事情节以及对“我”的心情和小伙伴们热心相助的描写进行探讨) 2.夏夜行船:此部分着重写了“我”前往看戏的心情(轻松、舒展)以及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几方面进行了生动的环境描写,借此衬托“我”看戏的迫切心情)。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揣摩关键的语句。重点段落:“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
3.船头看戏:此部分侧重欣赏其环境描写,想象那仙境一般的戏台。
4.月夜归航:一方面欣赏回望戏台的情景、行船的情景(形象的比喻、联想),另一方面体会偷罗汉豆的趣味(对人物的描写)。
注意:学生汇报时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敢于质疑,都应当给予鼓励。
三、联系生活,联系课文,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1.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类似“偷罗汉豆”的经历?有何感想?
2.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归纳:从上文看,戏看得“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为什么却令“我”这么怀念呢?体味全文,可以发现“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自由畅谈,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当然领袖。六一公公:宽厚、淳朴、热情好客。 五、作业:
1.你觉得平桥村有哪些好的民风?你能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吗? 2.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从学生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入手,以人物形象为线索,通过对人物的理解进而理解故事情节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步骤: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2.读过课文以后,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位少年朋友和哪位成年人?为什么?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情节,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设计板书于黑板上。
4.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平桥村的人、平桥村的民风。
5.通过对双喜、六一公公等人的认识,你理解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吗?
6.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说说你的亲身经历。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课文中关于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景物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对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体会“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可让他们将文中的景物描绘出来。 教学步骤:
1.自由朗读,找出文中的几处景物描写。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描写,与小组成员交流,体会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感情。小结:这些景物描写细致逼真,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氛,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和对江南农村美景的热爱,写得情景交融。
3.请你通过想象将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生动画面(可任选其一)用画笔画出来,体会一下“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可在课后完成)
4.选出优秀的绘画作品在班上展示,并请“小画家”谈读文章与作画的体会。
5.你是否也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说给大家听听(或课后写出来)。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高潮是老太太的出场。这是真正的台柱、今晚的灵魂,尽管她过于肥胖又过于苍老。老太太一出场便不怒自威,台上所有的演员都虔诚地站在一边注视着她,包括那位胖老汉,她的夫君。连后台几个工作人员也齐刷刷地端立台角,一看便知这是他们家庭的最高仪式。刚才的满台舞姿全由老太太一点一点传授,此刻宗师出马,万籁俱寂。老太太脸上没有女儿式的平静,没有儿子似的愁楚,没有大媳妇的嘲讽,也没有胖老汉的幽默,她只是微微蹙眉又毫无表情,任何表情对她都显得有点世俗。她几十年在家里张罗一切,已经穿越彻底的世俗,因此一到舞台上太明白应该摆脱的是什么。台上四周端立着各色舞者,如饥似渴地注视着她的一招一式,这是他们天天面对的经典,却又似乎永远不可企及。她是不是在为后辈们的一步之差而蹙眉?或者,竟是为自己还未传授到家却已老迈而惶愧?
耳边有真正懂行的本城观众在轻声喝彩,还听到有人在说:整个西班牙已经很少有人能像她这样,下肢如此剧烈地舞动而上身没有半点摇摆。 (节选自余秋雨《小巷老门》)
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可与《社戏》中船头看戏部分的描写作比较,从中体会不同场景人们的不同表现、感受。 端 午 日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散文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体现了传统节日的价值。
让学生在了解淳朴民风的同时,丰富生活体验,感受传统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从中获得对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的:
一、了解端午的习俗;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二、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争先、合作、奋发向上和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步骤:
一、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了解有关本地过端午节的习俗,课堂交流,引出新课。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说说文中写到了端午的哪些习俗?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明确:穿新衣服、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竞赛。(板书) 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子竞赛。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汇报。 幻灯出示: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用简洁的语言(小标题)概括课文三部分的内容。 ②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体现过节的喜庆气氛?
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学习,你觉得应该掌握哪些重点内容,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如:龙舟竞渡:
a.节日赛龙舟的气氛如何?
b.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
c.比赛时船员是怎样分配的?作者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对他们赛龙舟时的外貌和动作进行了描写,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d.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有哪些? 赶鸭子场面:
a.赶鸭子活动有什么目的?
b.赶鸭子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人们的心情怎样?
(教师提示,让学生自己设计类似的问题,然后讨论。可从两方面谈学习体会:其一,传统节日给人带来的欢乐;其二,就文章的写作特点而言。)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获得有益启示。
假如你就是龙舟竞渡或赶鸭子场面中的一员,试想象当时场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心情。龙舟竞渡取得胜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四、与课文中写到的端午节习俗相比,你的家乡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些习俗?为什么?你知道端午节的寓意吗?
五、作业:回家将课文中描绘的端午日热闹情景讲给父母听。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读过文中龙舟竞渡的场面描写后,我并未能鲜明地感觉到其场面的热烈,不知学生是否会有同感。不妨从此处下手,鼓励学生谈真实体会,创设情境,学习场面描写。 教学步骤:
1.自由朗读,找出文中描写龙舟竞渡的场面的句子。
2.指名朗读,读出比赛时热闹的气氛,师生共同评价其朗读效果。
3.说说你读了此部分描写后有什么样的体会,真的感觉到比赛的热烈气氛了吗?你还有哪些感受?
4.反复朗读,就描写场面而言,在写作方法上你从本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允许学生谈个人的看法,不一定迷信课文。)你觉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
5.自由组合即兴表演龙舟竞渡,注意分工合作。
6.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快速完成场面描写,从多角度着手(如从观众或参与者的角度写),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 7.推荐范文,师生互动评价。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课文主要写了龙舟竞渡和赶鸭子竞赛两个场面,展示的风情和作者的用笔各具特色,可让学生表演,在表演中体会作者详略得当、动静结合、绘声绘色等写法的作用。 教学步骤:
1.课前布置:自由组合,结合课文内容自行准备道具,表演划龙船比赛。
2.课堂表演,结合课文内容及时给予评价,进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表演时注意体现以下动词:持、划、拿、挥、指挥、敲打、调理。
3.齐读“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4.小组讨论并汇报:从写作方法来看,龙舟竞渡和赶鸭子竞赛两个场面的描写有何不同?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5.本文还运用了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手法,假如你就是龙舟竞渡场面中的一员,你还会有哪些联想?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资料:
端午节:亦称“端五节”“端阳节”或“蒲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流传于汉族和壮、布衣、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地区。时在夏历五月初五。起源说法不一,大都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有的认为是古越人举行的龙图腾祭俗;也有的认为是由夏、商、周时的夏至节演变而来等。于时,人们插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和在小儿衣襟上系香袋等,以期禳灾疫,去虫毒。南方各省市区节前举行龙舟竞渡的娱乐活动。
关于龙舟竞渡:所谓“龙舟”,是指将船身制作成龙头龙尾的形状,中或搭有彩栅,船中前后都竖有绘上龙形图案的旗帜。船手持桨坐两侧,船头有鼓手。竞渡时,船手随鼓声的节奏,合力划桨。其时江面龙舟一片,你争我赶,蔚为壮观,成为各地端午节的一大盛景。过去苏州地区流传着无名氏的一首《划龙船乐府》云: 汨罗已死三千年, 招魂野祭端阳前。 苏州龙船夸绝胜, 百万金线水中迸。 冶坊滨口斟酌桥, 楼头水面争妖娆。 小龙船划疾如驶, 大龙船划乱如紫。 胜会争夸十日游, 清帘画舫结灯球。 四更堤外笙歌散, 博得人称假虎丘。
(摘自江民编著《中华岁时风俗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版)
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