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苏教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初一第一学期全套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遵循新课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把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实行内外结合、知行并举的“双线式”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来体味、理解、感悟课文内容,通过学生的再创作来训练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真正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一、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让学生回答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是:眼睛、太阳、零分、卵石…… 2.这么多种答案说明了什么?

学生自然会答“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师板书课题)。 二、理清课文内容

1.既然许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写出自己对待事物、问题的观点。

学生可能会写出:仔细观察、寻求第二种答案、坚持不懈、永不满足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2.不放弃探求要依靠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恒心、毅力、时间、金钱、思想、方法等。教师总结出:依赖于创造性思维。

3.创造性思维不是固有的,它有哪些必要的要素?速读课文6—9段回答。 学生回答:精通知识、运用知识、持之以恒地尝试。

4.谈谈自己在掌握了某种知识后运用知识进行创新尝试的经历、体验。

教师引导生从解题方法、作文构思、生活知识等方面讲灵感、创意,使他们感受到积累知识、精通知识、运用知识与人的创造力的关系。

5.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基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对不对?为什么? 通过思考回答“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的问题后回答一、二问。 学生探究后得出3个(沿对角线切割)、5个(沿邻边的边线切割)、4个(沿一角与其对边的连线切割)。师补充:桌面属于立方体,存在多个面,切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让学生明白自己(一般人)也有创造力,伟人是从一般人开始的,进而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树立创新意识。

6.请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怎样培养创造意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先根据自己情况写,个别回答后,再打开书看最后一段,和自己写的进行对比,然后齐读并背诵。)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可以通过自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阅读程序拟分为四步,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力求做到学生从文中找答案,鼓励学生多开辟回答途径,让学生体会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步骤:

一、略读课文,要求

根据课文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讨论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讨论后归纳,应注意下面的两点: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总结。 2.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归纳: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为后面“放矢”和“树的”;与《谈骨气》开头的开门见山作比较。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中心论点:14自然段(末段)。

论证方法:(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三、悟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归纳,选派代表发言,各代表发言后,语文科代表总结。)

1.思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尽量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语文科代表总结: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②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变化。③如果认为答案是唯一的,找到答案就会止步不前。 2.思考:“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四人小组讨论归纳,选派代表发言。各代表发言后,语文科代表总结:①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②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3.思考:“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回答)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四、拓展阅读

最的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 );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 )去占领它。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1.种上庄稼 用美德 2.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草,都只

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3.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4.是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的谷子。5.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必再赴约作口头回答了。6.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设计通过比较阅读激活学生的思维,注重拓展,注重学以致用,尤其在作文的选材立意方面给学生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 教学步骤

一、印发三篇课文《怀疑与学问》《论求知》《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提出以下要求: 速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以上三篇课文,概括出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怀疑与学问》主要是议论怎样做学问。作者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本文议论的问题是关于发问的精神。《论求知》论述的范围广泛,文章谈了知识的价值、实验的重要、求知的目的、学习的态度、读书的方法……《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不仅仅包含了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关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还包含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对我们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也有积极的意义。《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主要是破除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作者逻加?费?因格是一位美国实业家,他针对许多人都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一观念,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这个观点很具有启发性。过去那种对待问题的单一的认识,已不适应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学会从不同角度看事物,学会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见解和看法,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二、四篇课文对你学习、积累、运用、创新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谈)

三、泰戈尔说“世界上使社会变得伟大的人正是那些有勇气在生活中尝试和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说说你耳闻目睹的创新事迹。

参考事例:1.富有诗意的画:“深山藏古寺”(既没有画古寺,也没有画塔顶,画的是高山上云雾缭绕,山脚下一条清澈的溪流,溪流边,一个老和尚在打水)。2.鲁迅的小说善于创新,鲁迅先生一生创作的小说不多,但是善于创新。他自己说:“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是用文言文写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用日记体写的,而爱情人生小说《伤逝》是用心灵独白式写的,《祝福》则是用倒述的方法写的……所以茅盾对他的评价是:一篇有一篇的样式,决不雷同。3.《庄子》中的寓言:宋国一个家族能制造一种防治皮肤冻伤的药,因此,这一族人世世代代都以在水中漂洗布絮为业。后来有一个十分精明的商人探听到这一消息,出资百金,买下了他们的秘方。此人拿着这个“专利”来到南方吴国,他知道当时吴越两国正在大动干戈,吴军将士若使用了这种药在水战时便不会发生冻疮,于是就将此秘方献给吴王。吴王得到这种药后,如获至宝,在严寒的冬天向越军发动进攻。越军虽奋力抵抗,但因将士生了冻疮,战斗力锐减,终于溃不成军。后来,吴王封给这个商人一大片土地,顿使一个小小的商贩富敌王侯。然而,原来发明这一秘方的宋人家族却依旧给人家洗布为生。4.《拐弯处的发现》有个年轻人乘火车去某地。火车行驶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山野之中,人们一个个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前面有一个拐弯处,火车减速,一座简陋的平房缓缓进入视野。这时几乎所有的乘客都睁大眼睛“欣赏”起寂寞旅途中这道特别的风景。有的乘客开始窃窃议论起房子。年轻人的心为之一动。返回时,他中途下了车,不辞辛苦地找到了那座房子。主人告诉他,每天,火车都要从门前驶过,噪音实在使他受不了啦,很想以低价卖房屋,但很多年来一直没有人问津。不久年轻人用3万元买下了那座房子,他觉得这房子正好处在拐弯处,火车到这里都会减速,疲惫的旅客看到房子都会精神一振,用房子正面的墙做广告再好不过了。他开始和一些大公司联系,后来可口可乐公司看中了,在三年租期内,付给年轻人18万租金。

四、结合所学方法和思想,尝试作文创新(着重从选材和立意练习)

作文题一:我撒了一个谎

撒谎,即说谎话,通常是个贬义词。小孩撒谎,会引起大人的愤怒;被戒之以打屁股;大人撒谎,会激起公众的蔑视,被看成是卑劣、不诚实的人,说谎者将失去他人的信任。一般的构思是盘算着写自己的一次撒谎经过、事后的悔恨以及从中引出的教训。想到这个层面,当然很好,但这样写出的作文一定会千人一面,要想得高分不容易。其实,谎言除了有卑劣的、令人厌恶性的,还有机智的、善意的,这些谎言比写忏悔的谎言令人敬佩、感动,文章的立意自然就高了。 作文题二:幸福是____________

可以这样联想:如果今天早上你起床时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那么你比其他几百万人更幸运,他们甚至看不到下周的太阳了。如果你从未经历过战争的危险、牢狱的孤独和饥饿的滋味,那么你的处境比其他5亿人更好。如果你能随便进出教堂或寺庙而没有任何被威吓和杀害的危险,那么你比其他30亿人更有运气。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身上有衣服,有房可住有床可睡,那么你比世界上75%的人更富有。如果你银行里有存款,钱包里有票子,那么你属于世上80%最幸运的人。如果你父母双全,没有离异,那么你的确是那种很稀有的地球之人。如果你读了一封信,那么你刚刚得到了一个双重的祝福,因为有人想到了你,而你又不属于那另外20亿文盲。所以,去工作而不要以挣钱为目的;去爱而忘记所有别人对你的不是;去跳舞而不管是否有他人关注;去唱歌而不要想着有人在听;去生活就想这世界便是天堂。 [资料整合平台] 一、课文的典故 1.关于“推敲”的典故。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2.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创新作文

2000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根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改编的,可以查找2000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做参考资料。 [新疆/杨红艳]

叫三声夸克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介绍物理知识的说明文,知识性较强。对于初次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一学生来说,如同乘快船摆篙,一不小心就方向不明。因此,教师应从教法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启学生的心智,吸引其静心阅读、专心阅读,使学生从文章中领悟科学家们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可贵的科学精神,并引导学生运用这种精神去探索科学的奥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请观看大屏幕(或电视显示)

播放关于物质结构组成原理的纪录片。这一环节可增强直观效果。科普读物是学生感兴趣的,为进一步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从课题入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设计如下问题:(1)“夸克”是什么呀?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的夸克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2)为什么只叫“三声”夸克,叫“七八声”不行吗? 学生讨论发言明确:

(1)“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科学家盖耳曼借其中的“夸克”为自己的假象命名。实际上“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