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铁一般的胳臂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的刚性结尾,与全文的整体风格颇不谐调。因此,出示探究练习:你能用另外一种表达方法为文章写一个结尾吗?
此练习可分小组进行,每小组选出最佳的两三个结尾在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设计B]
本文还可采用联想拓展阅读法。
创意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浅显的散文,应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扩展,既不拘泥于教材,又立足教材,对学生进行更多的语文教育。 一、导语可同上。
二、学生反复自主读课文,熟读成诵后,就文章主体部分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展开联想,搜集古往今来抒写春天景物的诗、词、文等。也可以把本单元“诵读欣赏”中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及“文笔精华”(一)中《充满活力的春天》两文与《春》共同欣赏。 搜集资料,可预先布置给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让学生动手仿写春天的某一景物,可写短诗也可写小散文。例“秋风”“夏雨”“秋草”等。 [教学设计C]
采用比较阅读教学法。创意说明:此设计是针对平时有较强阅读能力的学生而设计的,通过对两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到语言等的比较,提高阅读水平,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学会欣赏。 教师介绍学习本文时的课外阅读书目,然后选择你比较喜欢的篇目与《春》做比较阅读。如,杰夫?伦尼凯(美)的《春天就要来了》;老舍的《春风》;许地山的《春的林野》;梁遇春的《春雨》等名篇。出示名篇《春天》供参考: 春 天
春天必然是曾经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一首渐渐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鸟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树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此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只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只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科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可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笼。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别的什么地方,他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资料整合平台]
(1)各方面的描绘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推到读者的眼前,就像一幅长卷风景画,而且这幅画是活动的,鲜灵的,这是构成《春》的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 艺术构思的新颖精巧,不落窠臼,创作了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诗画合璧的佳作。创作了深邃隽永的艺术境界。这是构成《春》的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二。
朴素自然、新鲜而又有风趣的文学语言,是构成《春》的艺术魅力之三。(秋音《诗画合璧的佳作——谈〈春〉的艺术魅力》)
(2)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3)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学的会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4)《朱自清散文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5)影视资源《窥视自然》。 三 峡
[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文内容浅显,教学中不作过多的分析,以诵读、欣赏为主,由于语言流畅,简洁明快,适合诵读。教师可针对学生的朗读实际水平给以指导,组织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体会新课标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导语设计:(方法可有多种)
1.教师自行制作系列描绘三峡风光音乐片,引入课文。
2.从《话说长江》中截取介绍三峡美丽风光的片断,师生共同欣赏,指出: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三峡,如今三峡的美丽已在渐渐散去,也许有一天,我们只能从图片上或在记忆中依稀捕捉它曾有的优雅与美丽。今天,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回到一千多年前,看看那时的美丽三峡。
3.师生共同翻开地理教材,从地理学角度认识三峡,引入本文。
二、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三峡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视资料等)。 1.熟悉课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环节可借助工具书来完成。 2.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点。 (形式:小组讨论,组际交流,教师引导。) 文章内容提示: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壮丽景色。
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夏、冬、春、秋四季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
3.理解课文内容,欣赏精彩语句,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或片断,略做鉴赏。 示例一:
作者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示例二:
作者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泉瀑布冲荡在绝巘怪柏之间,这里的山有异于峡中汹涌奔腾的水,而是自空而降、飘忽而下的水,加上背景一衬,则更为神奇。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
三、本文写作时间距今年代久远,寥寥百余字,便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揽笔底。学习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文章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可通过与《水经注》中的另一段介绍三峡的文字对比(见下文):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此岩既高,加以江湍迂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两段写三峡的文字,课文《三峡》,作者重在写三峡壮丽风光,抓住了三峡的四季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绘,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而上段选文重点在介绍三峡段中的“黄牛滩“,语言简洁,属以说明为主的短文。此外还可启发学生,多角度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设计B] 采用比较阅读法学习。
创意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疏通全文,理解大意,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喜爱之情。因为两文同属古典写景美文,内容与写法上有颇多的相似之处,有较大的比较空间,因此,可培养学生多读、多练,形成较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郦道元的《三峡》写了三峡的四时风光,抓住了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征。内容浅显,文字凝练优美,与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在写作风格和内容上,都有可比之处。 《与朱元思书》的整体说明如下: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是节选作者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称得上是一篇山水小品。
全文可分三段,基本的格局是先总后分。
第一段是总写。可分两小层:前一层有写景,有叙事;后一层先用“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许”交待游览的全程,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集中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全段共34字,巧妙地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而“奇山异水”一语实为全文的纲领。
第二段写“异水”。分江流缓急两层抒写。这一段用的是随意点染的写法,须用心品味才看得出来。
第三段写“奇山”。这是文中详写的部分。山之“奇”,首先奇在它的整体形象上;其次奇在它的情趣上。
正因为富春山有此二“奇”,作者才在观赏中流连忘返,竟至发出这样的感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由景生情、因情而明志的写法。既表现了富春山的魅力,也表现了作者鄙视名利的思想。
比较两文,可先让学生从读入手,诵读两篇文章,然后从山、水、猿啼等角度对比。加深学生对文言美文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例如:比较下面两组中A、B两句,说说写法有什么不同。 1.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无思书》)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A.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B.常有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这是一道探究性的练习题,重在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培养自行领悟的能力。答案可以不拘一格。
[教学设计C]创意说明:此设计意在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的理性思考,把语文教学与地理学科打通,建立敏锐的语文视角。提倡大语文观。另外此环节需学生搜集大量的资料充实自己的观点,而选材、剪裁的过程,便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峡风光自古便是中华大地上的一处胜景,然而由于近年来环境的日趋恶化,导致三峡美景大不如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三峡的壮美,然后搜集资料,展开一场关于保护三
峡景观的讨论,辩论的题目可立为:
(1)是保护三峡的自然风光,还是不断人为地开发和利用三峡的水资源? (2)思考:在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如何保持和延续三峡的魅力? [资料整合平台] 1.扩展阅读材料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此资料的使用方法见[教学设计B]。 2.网站资料:
http://www.pinming.net/index3.htm/ http://www.ruimen.com
http://www.cbe21.com/subject/chinese/ 3.影视资料:
《话说长江》《窥视自然》
济南的冬天
[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课的两个训练要点定为朗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观察方法。这一目标的制定是基于本课的内容及形式的特点而定。散文适合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本文写作思路清晰,用语准确生动,观察视角独特,故作为写作的范文。教学篇目应是写作的最好范本,不可截然地把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因此,在学习本文时重点启发学生发现作者观察角度的独特,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导而不牵”,不留痕迹地完善学生的思维盲区。 一、导语设计:
北地的冬凛冽泼辣,江南的冬温柔可人,那么地处中原的济南呢?它会有一番怎样别致的性格?由老舍在《济南的冬天》的姊妹篇《济南的秋天》里的一句话:“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引入课文。
二、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准确、优美的语句,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从不同角度描绘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师可把朗读作为重要的训练内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脑海要映现出作者描绘的画面,映显出的画面力求清晰完整。 注意:朗读课文前要求学生做好两件事:
①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朗读本文的方法。如:语速较慢,语调柔和、语气亲切,读出喜爱之情等。
(要求:初读,把握基本内容,理清结构层次;精读,理解中心意思,揣摩生动描写)。 三、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全文有了大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出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断,分小组通过对精彩片断的反复诵读,揣摩老舍平实、优美的语言风格,及对济南的深厚感情。 示例:
1第2段,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2第3段,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后的景色,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哪些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