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灵山岛地下水储量计算结果
计算 计算区 区号 名称 1 沟南小崖 2 庵上毛家沟 3 唐泉城口子 4 沙嘴李家村 5 打鱼口子 6 南辛庄 7 大皮羊沟 8 东北南端 9 合计 径流面积(km°) 0.84 0.56 0.9 1.33 0.77 0.4 2.86 7.66 含水层面积(km°) 0.35 0.28 0.45 0.6 0.38 0.2 1.0 3.26 厚 度 ΔHСm 150 100 100 150 100 100 100 给水度 (μ) 0.06 0.05 0.05 0.06 0.05 0.05 0.05 储量 (万m3) 3.15 1.4 2.25 5.4 1.9 1.0 5.0 20.1 可利用 (万m3) 2.52 1.12 1.8 4.32 1.52 0.8 4.0 16.08 2、海洋水文 (1) 海水温度分布
表层14℃,等温线呈冷舌状分布在岛西侧,冷舌内最低为 15.5℃,其它水域温度均在14-15℃之间,东侧高于西侧,表层平均为14.5℃;底层由于受外海水影响,冷舌出外海向西伸展到灵山岛的东侧,最低温度为11.74℃,其它水域为13-13.5℃之间,平均为12.99℃。夏季海水温度达到全年最高值,表层平均水温为26.50℃,灵山岛西北方低于东南方。底层除了西南侧较低外 (低于25℃),其余海域水温比较均匀,都在25-26℃之间。平均温度为25.66℃。秋季表、底层平均水温分别为15.64℃和15.72℃。冬季海水温度垂直均匀,灵山岛东南部 (> 6℃)高于其它水域,平均水温为5.93℃。
(2)海水盐度分布
一年中表、底层基本处于均匀状态;由于外海水的影响,灵山岛东部海域盐度值略高于西部海域。夏季青岛冷水团强时(如1986年)将会出现较显著的盐度垂直梯度。海水盐度夏季日变幅在0.09—0.11之间;冬季日变幅明显大于夏季,表层为0.37,底层为0.40。春季盐度达到最高值(31.77),秋季由于受来自灵山低盐水的影响,盐度最低 (30.23)。
(3)潮汐类型
属于 \正规半日潮\。由于处于浅海,受地形和浅水分潮的影响,涨潮时间短,落潮时间长,两者相差约53分钟,最大潮差385厘米,平均海平面为242厘米(相对黄海深度基准面),深度基准面为299厘米(采用BPF法)。
潮流基本属于不正规半日潮流,浅水分潮流比较显著。M2分潮流基本具有往复形式,潮流的最大可能流速西、南侧强,东侧弱,最大为126.53厘米/秒,最小为29.88厘米/秒。余流则主要由北来的黄海沿岸流和地形影响引起,西侧流向为北偏东,东北
f
侧海域为西北,东南侧为南偏西,最大值为24.3厘米。最小值为8厘米.秒。该海域大部分涨潮流流向为西南,落潮流为东北。
海浪以混合浪为主,由于受岛的影响,夏季多东风和东南风,岛东、南侧以风浪为主,西北侧由于绕射作用多呈现混合浪;冬季西、北风占主导地位,浪型与夏季恰相反。岛西侧在夏季波向是因绕射和折射后的结果,东北浪居多,西向次之,冬季以北向浪为主,北西向浪次之。灵山岛西侧,夏季平均波高为3.0米,冬季平均波高为0.55米 ,最大波高为2.55米。
灵山岛的海洋水文气候,适于开展海洋游憩活动。
(五)气候
灵山岛坐落于黄海之中,地处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交界区,且偏重于海洋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12.3℃,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5.2℃(8月),最冷月为-4℃,极端最低气温-13.5℃,极端最高气温35.0℃。夏无酷暑,冬少严寒。
全年平均风速为4.8米.秒,最大风速34米.秒;年平均大风日数较少,只有46天。冬半年多西北风,夏半年盛行凉爽的东南风。
降水适中,年平均降水量为680.1毫米,全年降水量60%集中在农作物生长的夏季。该区湿度较大,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2%。
阳光充足,无霜期长。全年日照时数为2473.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6%,睛天与旱天日数为265.5天,年平均无霜期251天,最长达276天。
灾害性气候主要是热带气旋造成大风、暴雨。一般是6-9月影响本区,以8月居多,占影响总次数的41%;寒潮除引起急剧降温外,还发生6级以上的大风,寒潮以11月到翌年2月最多;海雾多出现在春、夏季,以平流雾为主,生消较突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雾浓时,能见度只有几十米乃至十几米,另外飓风过境及冰雹等灾害也偶有出现。
(六)土壤植被
该岛只有一个棕壤土类,三个亚类,即棕壤生土,面积为161.7公顷 (占总面积的22.1%);林地棕壤面积为245.2公顷 (占总面积的 33.2% );典型棕壤,面积为25.4公顷 (占总面积的3.32% )。
按照全国土地生产力分级原则和山东省分级标准。灵山岛土壤分为三个级别,即
f
3、4、5级地。3级地25.4公顷,是最好的农田,分布在城口子到唐泉一带,地形坡度稍大,水土流失较重,土体厚度80厘米左右。4级地161.7公顷,分布在中部棕壤性土上,土体厚度小于40厘米,耕层下面出现下垫母岩,适宜种桑园和林地。5级地245.2公顷,分布在中上部,土体厚度小于15厘米,石多土少,由于山高坡陡,农业不能利用,为林业用地。
全岛共有植物81科,324种,其中菊科最多,共38种,禾本科29种,豆科28种。自然植被中的针叶林,分布在海拔70 米以上;阔叶林分布在海拔50-200米之间,灌丛、草丛分布在坡度小或较平坦的山脊。
人工植被分为木本人本植被和草本人工植被。木本人工植被主要有桑园(86.5公顷),分布在岛的中下部,桑树根系发达,对水土保护起到良好的作用;岛上村庄附近的山谷中种植板栗2800株,占地3公顷。草本人工植被是指农田作物,共有耕地13.9公顷,分布在岛的下部,种植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和一些常见蔬菜。
岛上林业资源丰富,适宜栽植果木、药草、桑槐和养殖观赏动物。岛上古树较少。在李家沟有朴树,树龄数百年。传说使岛上先民从陆地迁入海岛时子女为纪念其父母栽种的,称为“拔母树” ;在毛家沟村中有树龄数百年的古黄杨树一棵,弥足珍贵,以上古树名木应严格保护。
(七)历史文化
灵山岛是青岛市最大亦最重要的海岛,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位全市诸岛之冠。明代《灵山卫志》载:“灵山岛在卫城正南海中,方广四十余里。嵌露刻秀,俨如画屏,屹立于巨浸之上。草色山光,翠然夺目;林木茂密,不生毒虫。”〈类书〉引《名胜记》云:“未雨而云,先日而曙,若有灵焉。”故名之为灵山岛,亦称水灵山岛。
灵山岛虽处大海巨浸之中,距大陆较远,但其历史文化比较丰富灿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岛上就有人类活动。1973年,在灵山岛李家庄之沙嘴子海滩出土了环纹铜鼎、铜锛、陶片等一批珍贵文物,说明当时岛上的经济、文化已经比较发达。灵山岛之西为中国古代著名海港城市—琅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琅琊就名扬天下。而在琅琊东北海中的高山大岛—灵山岛亦因其山形巍峨秀美而闻名于世。中国现存最早的地理著作《山海经》载有:“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间”。这座“山”即是灵山岛。可以说,早在战国时期,灵山岛已经同东方名胜琅琊台一起名扬天下了。
西汉末年,琅琊郡城、琅琊港和琅琊台因遭地震而毁灭,其周边地区也日渐衰
f
落。唐宋以后,胶州湾地区再度繁荣,成为北方主要口岸。金朝灭北宋后,今胶州湾地区为金朝统治,胶州湾(旧称胶西港)和今唐岛湾成为金朝唯一的港口,与南宋在这一地区开展边境贸易—“互市”,灵山岛因此也再度受到关注。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帝完颜亮大举攻宋,遣水师自胶西港(今胶州湾)从海路奔袭南宋首都临安(杭州),其水师屯泊于灵山岛以西之唐岛湾,被南宋将领李宝率水师击败,成为中国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由于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在当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故事传说。在灵山岛第二高峰望海楼存有古文化遗址,传说是金朝大臣金兀术之妹所居。金人在金家口子用沙石筑堤,欲通大陆,未成,由此而留下了望海楼、金家口子等名称,沿用至今。
元朝时期,海上漕运发达。灵山岛以西的灵山水道是南粮北运的主航道,带动了该区的经济和航运业发展。明代,倭寇入侵中国沿海,灵山岛一度被倭寇占据。
由于战争和社会动乱,灵山岛的先民鲜见于史册。据《胶州志》载,岛上居民是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从云南迁居灵山岛的,属于灵山卫下的军屯。清代,卫所裁撤,居民田庄并入州县,灵山岛遂属胶州,居民也从世袭军户而变为农渔业户。大陆居民亦向岛上迁居。清代时,灵山岛已因其秀丽景色而被誉为“灵岛浮翠”,被列为胶州八景之一。
1897年德国强占胶澳(青岛),强迫清廷签定《中德胶澳租界条约》,胶州湾海域以及沿岸陆地1000余平方公里的水陆区域划为德国之胶澳租借地,灵山岛遂为德国占据。1914年,灵山岛又沦入日本殖民地统治之下。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灵山岛隶属胶澳商埠海西区,其后改为青岛市海西区。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灵山岛被划入青岛市胶州行政办事处,称薛家岛区第十六保。日寇投降后,仍归属青岛市海西区。1946年,灵山岛划归胶县。1949年以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行政建制曾以乡、人民公社、乡命名。2001年,灵山岛乡被撤消,并入积米崖港区,岛上设管理区。
自明代以来,灵山岛即为海防要塞。近代以来,先后为德、日侵略军和国民党军队占据。解放后,灵山岛成为海防前哨和守备要地。
灵山岛文化遗迹有望海楼遗址、沙嘴子鱼骨庙遗址、圣母庙(无存)、关帝庙等。另有多处军营、坑道等军事设施。
(八)社会经济状况
灵山岛现有居民3000余人,分属于12个自然村,主要从事海上捕捞、海珍品养殖和海产品加工等。近年来,旅游业也有一定发展。2001年,全岛人均收入4600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