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融资安排 下载本文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并购实践早,相关研究起步早,对并购融资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 (1)资本结构理论研究

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资本结构理论,被美国财务学者归纳为“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相应地,50年代之后以MM理论为代表的资本结构理论,则被称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1]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从公司如何选择资本结构以使资本成本最小化和公司价值最大化,从成本收益角度进行探讨,形成了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起源于MM定理,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通过设定没有税收、没有破产成本、市场完善、信息充分等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得出公司价值与资本结构没有关系。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通过放松没有税收、没有破产成本的假设,分别产生了米勒模型(Miller model)和权衡理论(the trade off theory )。[2]

Jensen and Meckling (1976)将产权理论与资本结构理论结合起来,分析了公司中存在的两类主要利益冲突——股东和管理者之间、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得出最优资本结构是总代理成本达到最小值的资本结构。[3]

Ross(1977),Leland and Pyle(1977),Myers and Majluf(1984)等学者运用不对称信息理论,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不对称信息影响公司融资行为。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公司管理者拥有关于公司经营前景的信息比外部投资者多,公司融资传递了有关公司质量的信号。Myers(1984)发现公司融资存在顺序偏好,首先使用内部留存收益,而后发行债券,最后才采用股票融资,即优序融资理论(the pecking order theory)。[4]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市场上的并购事件的兴起,管理者为保住自己的职位,基于普通股有投票权而债权人没有投票权的事实,经常通过改变资本结构来改变公司投票权的分布,从而对接管成功与否产生影响。Harris and Raviv(1988),Stultz(1988),Israel(1991)通过模型揭示了公司资本结构、管理者持有公司股票份额、公司发生接管的概率和接管价格、外部股票价值之间的关系。至此,资本结构理论与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相结合,形成了资本结构的控制

- 5 -

权理论(corporate control——based models)。[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公司治理结构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Williamson(1988)在分析了债权治理特点和股权治理特点的基础上,认为债权和股权既是可替代的融资工具,又是可替换的公司治理手段。Eric Berglof(1995)将债权和股权分别称为保持距离型融资和控制取向型融资。保持距离型融资引致的治理方式被称为“目标型治理”,控制取向型融资引致的治理方式被称为“干预型治理”。[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产业组织理论的蓬勃发展,资本结构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逐步融合。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研究公司资本结构和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经营策略之间的关系(Brander and Lewis,1986),令一类研究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产品和要素的特点之间的关系(Titman,1984;Maksimovic and Titman,1991)。[7]

(2)具体融资方式研究

ArthurWarga和IvoWeleh(1993)研究并得出了杠杆收购的获益人是股权人而非债权人。Holthausen和Larcker(1996)则从反向杠杆收购的角度进行研究,证明IPO后的股价变化与财务杠杆无关。Bergolf(1994)认为以可转换债券方式融资可以起到既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又保护企业家私人利益免受损失的作用。Dirk Bergemann和UlrichHege(1998)认为将普通股与债务混合或者通过可转换优先股,可使风险资本家在预期收益低时得到应有的回报。[8]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从我国现在的研究情况看,针对企业的并购融资,尤其是企业跨国并购融资的研究还不多,专门研究跨国并购融资的权威专著尚未出现。国内对于跨国并购融资的研究,主要是在西方并购融资理论基础上结合国情进行的应用研究 。

(1)提倡融资渠道应当多元化,要求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鼓励通过债券融资。沈艺峰、田静等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进行了定量分析后,提出上市公司在并购时应该选择成本较低的债务融资;马静如在《跨国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选择》(2001)中,以西方融资结构理论为框架,对比分析了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融资成本,认为融资成本的不同导致融资结构的差异,建议国内企业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是李羽在他的研究成果《论跨国公司资金融通的内部化》(2004)中分析了跨国公司进行内部资金融通的原因、方式及影响,认为“跨国

- 6 -

公司不仅存在贸易内部化的倾向,而且存在融资内部化的倾向”。[9]

(2)在具体融资方式方面的研究中,中国学者的观点比较分散。贾立的《杠杆收购、并购融资创新路径探讨》主张在并购融资中采取创新型的融资工具,周海蓉的《如何防范跨国并购融资风险》则认为相较其他融资方式,股权融资存在诸多优点。也有部分学者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致,如胡明晨、吴国蔚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的策略》,方有恒的《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选择》等,他们都认为在企业跨国并购中,只有选择恰当的融资策略,才能满足单独企业内部积累难以满足的跨国并购巨额资金需求。[10]

我国目前在跨国并购融资领域的还么有系统的研究,相关研究不够理论化,因而认真分析每个跨国并购案例,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尝试在西方并购融资理论框架下对三一重工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对今后国内企业的海外并购有点借鉴意义。

1.3 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

1.3.1 框架结构(好像条标题也该保持0.5、0.5行距,这样太挨太近了) 本文主要研究三一重工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的融资问题。

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相关研究的综述,构建了文章框架结构,介绍了研究方法,统领全文。

第二章介绍了相关概念和基本的融资方式。 第三章回顾分析了我国跨国并购的历史和现状。

第四章具体介绍了三一重工并购普茨迈斯特交易的背景、参与各方、并购过程及融资安排。

第五章分析了本次并购成功的原因,三一重工在今后的整合经营中还需注意哪些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1.3.2 研究方法

(1)定性分析的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一系列跨国并购融资相关理论的阐述,定性分析了各种融资方式。

(2)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既站在宏观的角度,从并购的产生、发展演变,国家对它的态度、政策,机械制造业的整体情况等介绍,又站在微观的角度从并购各方的经营目标、战略出发,试图还原此次交易的全貌。

(3)文献研究法。本文为明晰跨国并购融资的概念,查阅了大量的理论著

- 7 -

作、学术文献及相关资料。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