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教案
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9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联络已有的解决实际问习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 的策略剖析数量关系,探寻解习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习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习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习题的价值,领会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问习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开展简略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攒解决问习题的经验,逐渐增强解决问习题的策略意识,取得解决问习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剖析
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联络已有的解决实际问习题的经验,进一步领会可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习题。主要包括三局部内容:
1 通过解答一些数量关系较为简略且趣味性强的实际问习题,引导学生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 2 通过解答一些已知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和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习题,进一步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习题的能力。
3 从条件出发剖析解决问习题的策略以及此前学过的一些两步计算实际问习题的稳固练习
课时安排 4课时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一)
教学内容: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习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习题的方法及回忆反思的过程。 ⑵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习题的步骤,领会两步计算实际问习题条件于问习题的联络。
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世界的实际问习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习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领会策略,引入课习题。
用司马光和曹冲的故事开始,引出课习题。 二、解决问习题,体验策略 ⑴看条件发问习题。
1)小华买了20棵树苗,已经栽了12棵。 2)杨树苗有20棵,杉树苗比杨树苗多8棵。 3)柳树苗有12棵,松树苗有6棵。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适宜的问习题。板书课习题。
1 / 6
⑵学习策略。 1)、理解习题意。
出示例1,学生读习题,找处条件和问习题。 2)交流算法。
交流:怎样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在根据什么求处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追问:小朋友的算法是根据什么想到的? 3)列式解答。
学生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怎样填的? 4)回忆概括。
三、稳固应用,内化策略。 ⑴想想做做第1习题。
1)让学生看第1)习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
请说说:感觉什么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习题,接着还能提出什么问习题? 你能说说怎样解答提出不同的问习题?
2)让学生看第2)习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想想能提出哪些问习题。 ⑵想想做做第2习题
交流:你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⑶想想做做第3习题 交流:为什么这样标? ⑷想想做做第4习题 追问:你用了什么策略? ⑸想想做做第5习题
四、课堂总结归纳,交流收获。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二)
教学内容: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1-4习题。 教学目的:
⑴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习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习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剖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习题。
⑵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领会两步计算实际问习题的条件与问习题的联络,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习题结果的剖析推理过程,开展集合直观,培养剖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习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引导:在解决实际问习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习题里的数量关系。 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分明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2 / 6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
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习题思路) 5.回忆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习题,现在回忆、比较一下两习题剖析数量关系和解习题的过程,有什么雷同,有什么不同?相互讨论讨论。
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习题雷同和不同的地方了吗?那两习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
小结:解决这两个问习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习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联络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习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三、内化策略
1.做“想想做做”第1习题。
(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1)习题的条件。
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习题?(板书问习题) 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发问:第(2)习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习题。(板书问习题) 发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习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络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习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 2.做“想想做做\第2习题。 让学生读习题。
发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 相的引导:这道习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
四、策略总结归纳 相互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习题,你有哪些领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发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领会和收获? 五、 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i习题的问习题,第3习题和第4习题。 你是根据什么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 讨论“想想做做”第3习题。 让学生说说标题的条件和问习题。 解决问习题的策略练习(一) 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6页练习十第1~5习题。 教学目的
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 的习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解决问习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从条件想起说明书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习题的思路,能应用策略正确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习题。
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习题结果的剖析推理过程,领会解决 两步讲算问习题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样,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络剖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开展提出问习题的能力,积攒解决实际问习题的经验。
3 / 6
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习题,领会数学方法、策略的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习题? (1)读一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 ①红葡萄有25箱,绿葡萄有30箱。 ②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
③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教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4倍。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问习题、口头列式,并板书算式。
说明: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络,就可以提出能解决的问习题。
通过练习,小朋友要进一步相熟这个策略,能用它剖析问习题,找出怎样解答,并正确列式解决。 一、策略练习 第1习题,学生提出不同的问习题之后,要让他们说分明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习题的,相关的问习题之间有什么联络。例如,根据第(1)习题中的条件能够提出的问习题有:跳绳的有多少人,拔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拔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其中,求出跳绳的人数后就能接着求出拔河的人数了。
第2习题,根据图意,小力的身高是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 第4习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表中的信息,知道表中每一竖栏分别表示一个公交站点的上、下车人数。其中,西门站由于是始发站,所以没有下车人数的记录,而只有上车人数的记录。计算公共汽车从每个站点开出时的总人数时,应考虑到汽车从前一站开出时的总人数和本站上、下车的人数。例如,从建设路站开出时乘客人数,应等于从西门站开出的16人,加上本站上车的9人,减去本站下车的1人,得24人。 一`、练习总结归纳
今天练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你觉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习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练习你还有哪些领会? 解决问习题的策略练习(二)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77练习十第6~11习题。 教学目的
⑴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习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能从条件想起剖析两步计算实际问习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习题。
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习题结果的剖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剖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开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攒解决实际问习题的经验。 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习题,领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剖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条件想起剖析问习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⑴做练习第6习题。 让学生口算,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老师板书,结合交流,选择乘法和除法说说怎样算的。(如16×3,先
4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