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下载本文

. .

8.1.1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素质的提高,环保问题已成为本世纪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保护环境、治理环境不仅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企业技术发展、技术改造中最重要的一环。

本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对当地环境的保护,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和国家及当地环保部门的规定,将“三废”处理设施的建设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以确保当地的水环境、大气环境不致受到“三废”的影响。

本项目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施工噪声及施工场地物料运输产生的扬尘,生活污水及实验室废水,生活垃圾,少量设备噪声等,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治理,否则将会对当地水环境及大气环境造成影响。噪声主要来自实验室设备运转时发出的磨擦声,由于声频较低,一般在40dB左右,作相应措施防治后,不是本项目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

8.1.2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1)水污染物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6—1996)一级; (2)大气污染物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参考资料

. .

一级;

(3)噪声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Ⅰ类标准和《建设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8.1.3环境保护措施

(1)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进行施工作业,减少噪声影响;为防止扬尘对周围环境污染,工地主要车道铺垫一定厚度的砂石,并经常洒水保持路面湿润。

(2)排水采取雨污分流制。雨水经雨水管网收集排入市政雨水管。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通过校区污水管排入校外的污水干管,输送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少量实验室废水经单独处理后排入污水管道。

(3)生活垃圾采取袋装方式进行收集,并及时清运至城市垃圾处理场。

(4)对少量产噪设备,均进行隔离,尽量置于地下室,墙体尽量采用消声减噪材料。

(5)加强技术研发中心绿化设计,建设生态研发中心,绿化率达35%。 (6)项目建设过程中,按“三同时”认真落实污染治理措施。 8.2消防 8.2.1建筑消防 1.总平面

本项目建筑使用性质为低层民用建筑,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建筑

参考资料

. .

与周围建筑的最近距离大于6m的最小防火间距,满足规范规定的防火间距要求。建筑四周均有道路环通,道路宽度均不小于4m,道路转弯半径大于6m,可作为消防环道。建筑主要出入口前均预留集散的用地广场,满足紧急疏散时的要求。

2.防火防烟分区

研发中心每层为一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设不少于两部楼梯间。利用楼板下梁进行防烟分区,外窗设开启扇,开启面积不小于房间面积的5%。走道采用自然排烟,走道两端设可开启外窗,开窗面积不小于走道面积的5%。

3.安全疏散

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小于35m,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小于22m。房间内最远点至房门最大距离小于22m。

楼梯间首层均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疏散宽度:楼梯总疏散宽度3.0m。 8.2.2给排水消防

1.室外消防用水量20-25L/S;消火栓用水量10-15L/S。 2.消防系统

室外生活消防合用,低压消防给水管在项目区环状布置,并接出室外消火栓,沿道路不大于120m均匀布置。

项目区内设置集中消防泵房,内设消火栓泵、消防水池,系统为临

参考资料

. .

时高压系统,系统最高点设置消防水箱。泵后消火栓压力管在校区埋地敷设,供至研发中心各楼层。

8.2.3电气消防

1.项目区内消防设备用电、应急疏散照明为二级负荷。 2.本项目由市政电网引来一路10KV高压电源作供电。消防负荷采用专用两回路供电,末端切换。

3.消防负荷电力电缆采用耐火电缆,穿钢管在混凝土板内、墙内暗敷,如需明敷或吊顶内敷设时,应穿钢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并刷防火涂料保护。

4.应急照明采用专用回路配电,并由EPS集中蓄电池组供电。应急照明需在火灾、地震等事故情况下强制点亮。为疏散照明供电的应急电源持续供电时间不小于30分钟。

5.消火栓泵由消火栓箱内控制按钮直接启动或泵房手动控制。消防稳压泵由水泵出水管的电接点压力表自动控制。

8.2.4暖通消防

所有内走廊的长度、房间内任何一点距外门窗的距离,均不超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规定的长度。均采用建筑外门窗自然排烟方式。所有通风及空调系统均采用不燃、难燃的设备和材料。

8.3节能 8.3.1建筑节能

广元市元坝区属夏热冬冷气候地带,根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