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下载本文

92.多重耐药菌(MDROs)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医院应提供人、财、物的支持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2.医务人员应接受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危险及预防措施的教育和训练,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3.应强化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减少耐药菌以及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筛选。 4.应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病例检测和报告制度。

(1)微生物实验室应使用标准的实验室方法。确定目标微生物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ESBLs介导的.多重耐药菌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PDR)-PA】、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其他肠杆菌科细菌、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以及新出现的如万古霉素中介(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VRSA)】等多重耐药菌。

(2)应建立机制确保微生物实验室在检测到异常的耐药模式时能够迅速地通知感染控制人员或临床科室主任。

(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制定完善的微生物实验室,保存所选择的.多重耐药菌以便于进行分子生物学分型。从而可以验证是否存在医疗机构中的传播或描述其流行病学的特征。

(4)至少每年向临床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菌株的药敏情况。

(5)各临床科室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定植)病例的监测工作,并按照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时限的要求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5.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1)设定醒目的蓝色隔离标志,并通报全科室医务人员,以防止耐药菌的交叉传播。 (2)应严格实行接触隔离,具体内容详见《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3)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包括护工和清洁人员。

(4)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接触患者前后、解除患者周围环境后立即、摘手套后立即洗手进行手卫生消毒,

(5)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触摸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班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 ,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之处应立即消毒。

(6)患者转诊之前应通知接诊的科室,以便采取相应传播控制措施。

(7)患者标本连续2次(间隔应大于24h)耐药菌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但无标本可送,方可解除隔离。

(8)在有流行病学证据显示多重耐药菌与环境来源相关时,对环境如物品表面、公用设施进行采样培养。

(9)如果采取以上控制措施,但传播仍然继续时,该病区应暂停收治患者,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和评估。

93.艰难梭菌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对应用抗菌药物且无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患者,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是否有伪膜)或艰难梭菌素测定。

2.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或肠镜检查诊断为艰难梭菌感染,应立即通知相应临床部门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3.临床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对该患者下达“接触隔离”的长期医嘱,并通知护士长实施如下预防和控制感染传播的措施。

(1)设立醒目的蓝色隔离标志,并通报全科医务人员知晓,防止艰难梭菌的交叉传播。 (2)应严格实行接触隔离,具体内容详见《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3)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包括护工和清洁人员。

(4)强化医务人员及工勤人员手卫生管理。接触患者时应戴手套。接触患者前后、解除患者周围环境后立即、摘手套后立即洗手进行手卫生消毒。乙醇对艰难梭菌无很好的杀菌效果,故不能使用单纯含乙醇的快速手消毒液进行手消毒。

(5)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环境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触摸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至少2次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感染暴发时 ,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之处应立即消毒。艰难梭菌为有芽孢的厌氧菌,对消毒剂有较强耐受性,使用消毒剂时应配制较高的浓度,如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

(6)患者转诊之前应通知接诊的科室,以便采取相应传播控制措施

(7)患者标本连续2次(间隔应大于24h)患者均未检出艰难梭菌毒素或患者感染已经痊愈但无标本可送,方可解除隔离。

4.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

(1)艰难梭菌相关疾病(CDAD)患者应停止使用头孢类、克林霉素及福奎诺酮类抗菌药物。

(2)推荐治疗性使用药物为甲硝唑万古霉素。

106.环境清洁标准操作规程

一、职责

1.医院应制定环境清洁管理制度、环境清洁技术与程序,对不同的环境应采取不同的清洁方法。如医疗表面与卫生表面的清洁方法与程序,包括采取何种清洁剂、消毒剂等。

2.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参与环境清洁管理制度的制定,并提出医院环境相关性感染的控制措施;对清洁工作承担单位所采用的清洁剂、消毒剂等是否附和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审核。

3.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对外包清洁的合同进行审核,就环境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参与对清洁合同实行情况的考核。

二、环境表面分类

医疗机构内环境表面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医疗表面(如医疗器械按钮或把手、推车、牙床等);二是卫生表面(如地板、墙面、桌面等)。

三、医疗表面的清洁

1.进行医疗表面清洁时,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

2.每天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对医疗表面进行湿式擦拭,可以适当加入清洁剂。 3.特殊的仪器要提供维护和保养说明,内容必须包括仪器适合使用的消毒剂、是否防水、一旦污染如何去除等内容,粘贴在仪器表面显眼位置。

4.一般的低危医疗器械(如听诊器、血压计、仪器按钮和把手等)日常首先进行清洁,之后可以使用低效或中效清洁剂,如60%~90%的乙醇或异丙醇。

5.推荐覆盖保护方法。当在不同患者之间医生戴着手套操作仪器或者仪器表面如牙椅治疗台和灯把手,很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或仪器表面很难清洁时,医疗仪器表面可以覆盖一次性使用的薄膜、锡纸、防水纸等,要求一患者一更换。每个患者诊疗结束后,工作人员在手套摘除前,将覆盖物丢弃;在下一个患者的诊疗工作前,医生进行完手卫生后、戴手套之前,铺上新的覆盖物。

6.发现医疗表面有明显的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先采取“覆盖消毒”后,再采用清水擦抹清洁。

7.清洁医疗表面的抹布应做到每清洁一个单位物品(物品表面)一清洗,不得一块抹布连续擦抹两个不同的医疗表面。不同区域的抹布应做到专区专用。

四、卫生表面的清洁

1.卫生表面清洁分为两大类:一是很少接触的表面,如地面和天花板;二是手经常接触的表面,如桌面、门把手、床栏杆、灯开关、病房厕所的墙面、门帘窗帘的边缘等。

2.进行卫生表面清洁时,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

3.卫生表面每日进行常规的清洁和除尘工作。采用湿式打扫,必要时可采用清洁剂;日常不需要对卫生表面进行消毒。但患者病床以及周围家具,不论其是否为感染性疾病患者,出院(或其他原因离开)后,均应采用清水进行彻底清洁,必要时还需消毒,再采用清水清除残留消毒剂。

4.洗拖把与抹布的水池应以高低水池加以区分;需要采用水桶盛水来洗涤抹布时,该水桶更换清水的指标不是视水的浑浊度,而以清洁一个单位物品为更换依据,必要时同一个清洁单位可以更换多次水。不同区域的抹布和拖把应做到专区专用,并用颜色加以标记;用后洗净,必要时还需消毒后再清洁,悬挂晾干、备用。

5.根据卫生表面的分类,清洁工作的频率可以视患者的接触程度适当调整。如手经常接触的卫生表面,每隔2~4h清洁1次;而非手经常接触的卫生表面,如墙面、天花板等,可每隔1周清洁1~1次。

107.环境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一、职责

1.医院应制定环境消毒管理制度、环境消毒技术与程序,对不同的环境物品表面、污染物性质采取不同的消毒因子。

2.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指导全院医务人员正确选择与使用消毒因子,组织编写各类消毒因子的作业指导书或操作指南,并负责全院环境消毒的业务培训工作。

3.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参与医院招标,购置消毒剂、消毒器械等工作,从专业的角度审核其是否附和国家相关标准。

二、呕吐物、排泄物污染的环境消毒

1.先使用蘸有浓度为5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布或卫生纸覆盖呕吐物、排泄物等上(如消毒剂溶液不足,可以在覆盖物上连续滴加,以不流水为宜),作用30min后用覆盖物包裹呕吐物、排泄物,一起丢入黄色医疗废弃物专用袋,按感染医疗废弃物处置。

2.以污染物为中心,从外围2m处,由外向内采用蘸有浓度为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的抹布进行擦拭(包括该范围内的各类物品表面,如病床、床柜、墙面及地面等),作用30min后再用清水冲洗。

3.如患者呕吐于洗手盆中,则以洗手盆为中心,从外围1m处,由外向内采用蘸有浓度为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的抹布擦拭各类物品表面,如水池、水龙头、墙面及地面,作用30min后再用清水冲洗。

4.在实施覆盖消毒时,应在覆盖消毒区域附近的显眼处,竖立醒目的消毒警示牌,告知此处正在实施覆盖消毒,注明消毒作用时间的起止点以及消毒责任人(最好有联系方式)等信息。

5.不得对环境物品表面污染的呕吐物、排泄物等直接采用普通的拖把、抹布进行清洁处理。

三、血液污染的环境消毒

被血液污染的环境,其消毒方法与步骤,同上述呕吐物、排泄物污染的环境消毒。消毒剂可选用含氯消毒剂,但更建议使用亲脂类病毒敏感的乙醇溶液。在覆盖用的布或卫生纸上滴加75%乙醇,其用量以不流水为宜。经血液传播的病毒大多为对乙醇敏感的亲脂类病毒。

四、空气的消毒

1不推荐采用化学消毒剂对空气实施喷洒消毒,尤其是高水平的消毒剂,因为这类消毒剂对环境中金属类物品有腐蚀作用,同时,被在该环境中人员吸收后具有毒性的作用。

2.推荐采用物理的方法对污染的空气进行消毒处理。 (1)开窗通风换气,每次通风时间在30min以上。

(2)增加进入该区域或病房的进气量,以加大换气次数,通常推荐的换气次数(ACH)在6~12次/h。当ACH 为6次/h时,有效清除空气中2个对数值(99%)的污染颗粒的时间为46min;而ACH达到12次/h,实现2个对数值(99%)的污染颗粒的减少只需23min。

(3)紫外线消毒,紫外线强度不得低于70uW每平方米,照射时间30min,必需在空态下实施。

(4)臭氧消毒,采用30mg每立方米浓度的臭氧,作用30min,对自然菌的杀灭率达到90%以上。臭氧消毒,必需是在封闭空间,且室内无人条件下进行,消毒后至少30min后才能进入。

(5)空气净化消毒器(机),按使用说明书进行安装、使用;使用时环境应清洁,关闭门窗。本消毒设备可在动态下使用。

五、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