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如何合理设计、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程序,使之成为一堂学生想学、爱学的好课,应该是每个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堂有效的化学课,就是教师运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筹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想学、爱学的心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以《原电池》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在新课改中,是如何贯彻新课改的思想,进行有效教学的。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自主、探究、合作等多种活动,使学生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归纳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而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教学策略:
原电池这节课因为有实验和奇妙的现象,老教师新教师都能上的生动,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新奇上,这还只是停留在新课改的浅层面上。而真正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的去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并切实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和严谨态度,却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深入探究的。这节课围绕 “铜片上产氢”不符合学生旧知开始,展开对原电池的探究,并最终解决化学能是如何转变成电能的解释。
三、课堂设计: 引入:荆州市夜景图
同学们,请看这一幅灯火通明的图片,这是我们荆州市的夜景图,我们除了感叹学校美丽之外,你还想到了什么?是谁给我们燃亮了黑夜送来了光明?是电,正因为电,也让我们的生活世界变得五彩斑斓。我们已认识了一种可以让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原电池的知识内容
板书: 第一节:原电池
复习:请大家回忆,原电池的反应本质是什么: (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两极一液一线
设问:能否根据这幅图片,写出:锌—稀硫酸---铜”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
学生动手练习:
探究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反应:Zn + Cu2+ = Zn 2+ + Cu,任选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一个原电池呢? 各小组成员之间,通力合作,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先讨论你们自己的方案,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方案的可行性。
学生交流并总结出两套可行的方案
1.锌—硫酸铜—铜 2.锌——硫酸铜——碳棒
学生活动:(注意观察电流表中指针的变化和两电极的变化) 1.实施方案
2.描述实验现象:(都有电流,但不稳定;两个电极上都有红色物质生成)
随着上述实验时间的延续,电流表的指针偏转的角度逐渐减小,最终没有电流通过,同时芯片表面逐渐被全部铜覆盖。
分析(引导学生进行):由于锌片与硫酸铜溶液直接接触,在反应一段时间后,难以避免溶液中有铜离子在锌片表面直接还原,一旦有少量的铜在锌片表面析出,即在负极(锌)表面也构成了原电池,进一步加速铜在负极锌表面析出,致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弱。当锌片表面完全被铜覆盖后,反应中止了,也就没有电流在产生。
发现问题: 这样的原电池不能用来做电源 展示:化学电源图片
过渡:这些化学电源都能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流。如何才能使我们刚才设计的原电池产生
持续稳定的电流呢?
提示:从不稳定因素着手(铜离子与锌片接触)作为原电池,其功能就是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上述实验中在负极上的变化趋势影响了供电效率,是否可以设法阻止溶液中的铜离子在负极锌片上被还原?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小组之间讨论,找到问题的原因) 学生活动: 1.交流原因,找到改进设想:将铜离子与锌分开
2.提示根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小组之间交流,选择合理的方案
3.实验论证可行性 4.描述现象
5.尝试让学生解释盐桥的作用
①.使整个装置构成闭合回路,避免两溶液直接接触 ②平衡电荷
“动画,演示 ”边看边解说,总结电流形成的原因 学生练习:书写该原电池的两个半反应 学生提问:
1.能否将硫酸锌溶液换成其他的溶液, 氯化钾溶液可以吗? 学生实验验证,注意电流的大小的变化 2.电流的大小取决什么? 换电极
学生活动:按照所提的问题去探究,观察现象
总结(学生): 原电池的输出电能的能力:首先取决于组成原电池的反应物的氧化还原能力;同时装置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影响电极反应条件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老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
小结:原电池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根据,使氧化与还原反应分别两个不同区域上进行,再以适当的方式连接起来,从而获得电流.
结束语:这一节课我们比较深入的学习和探究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付出了极大的热情,非常地投入,科学探索,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有关实用化学电源问题是复杂的,我们再以后的学习中再一起共同探讨,也可以通过网络“摆渡”一下,可以了解得更多。
四、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