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石环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冻融作用 B.流水搬运 C.冰川沉积 D.风力沉积 20.砾石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可能是
A.冬 → 春 B.春 → 夏 C.夏 → 秋 D.秋 → 冬 21.下列四个地形区中,最可能有石环景观的是 A.华北平原 B.四川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东北平原
(2020·广东高三)断层形成时若切割山体,常形成断层三角面(图a),成为现代活动断层的标志。“程海-宾川”断裂带属于滇西北裂陷带的一部分,下图为宾川断陷盆地地形(图b)及该盆地东部断层三角面卫星遥感图像(图c)。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图示区域内,断层的走向是
A.东西向 B.南北向 C.东南—西北向 D.东北—西南向
23.该地不同等级三角面虽形成时期各异,但均不完整、平滑,主要是由于 A.冻融风化 B.流水侵蚀 C.滑坡崩塌 D.人类活动
5
参考答案
1.B 2.C 【解析】
1.乙地位于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性坚硬,岩层抗侵蚀能力强,甲位于背斜,顶部多裂隙,易被侵蚀;读图可知,甲、乙两地地势较低,均可能为谷地、洼地或盆地;乙地出露岩层分布在甲地出露岩层之上,说明乙地岩层形成时间较晚;乙地位于向斜部位,甲地位于背斜部位,地质构造不同;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2.读图可知,丙岩石分布在页岩和砂砾岩之间,且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应为沉积岩;选项中四类岩石,仅有石灰岩为沉积岩,C正确。玄武岩、花岗岩为玄武岩,大理岩为变质岩,ABD错误。故选C。高中学考选考地理微信公众号 3.D 4.B 【解析】
【分析】冰川沉积物大小混杂,没有规律。海浪、风力和河流沉积物由上游向下游沉积物颗粒逐渐由粗变细。
3.图示砾石大小不同,棱角分明,且与当地基岩岩性完全不同,不会是海浪、风力和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只能是冰川沉积形成。D正确。
4.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处出现这些砾石的地质时期冰川作用明显,故当地现今已经没有了冰川,故当地现今的气候与该处出现这些砾石的地质时期相比,最确定的变化是变暖,其它都不确定,B正确。 5.D6.C 【解析】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黄土高原的沟谷地貌为背景,侧重考查考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方面的核心素养。下蚀是指流水向下的侵蚀作用,是沟谷或河谷底长期受水流冲蚀,沟槽与河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现象。下蚀作用强度与流量、流速、谷底纵剖面坡度、上游来沙量、河谷地物质抗冲性有关。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黄土高原沟谷的特点及成因切入,侧重考查考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方面的核心素养。根据所学知识,黄土高原地形以高原为主,地表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的侵蚀造成的。
3.本题主要考查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地结合淤地坝的修建进行设问,侧重考查考生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方面的核心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局部侵蚀基准点(也称流域出口点)为流城的出水口”即可判断,淤地坝最佳地点应建在局部侵蚀基准点。
5.从材料信息“裂点是溯源侵蚀作用下沟道坡度突变的部位”,即可判断裂点处沟道坡度变化较大,河流下蚀作用最强。故D正确。 故选D
6.图示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从图中可获知该地地貌表现为沟壑纵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的地貌与该地的流水侵蚀作用密切相关,故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地形以高原为主,地表千沟万壑,无众多的山地、平原和丘陵,故ABD错误。 故选C 7.D8.A
6
【解析】
7.龙虎山景区属于发育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为沉积岩地貌,最初应较平整,为丁,后受内力作用,产生断裂,形成断层,为乙,受到外力侵蚀作用,形成峰林,为甲,最后,山块离散,呈峰林状,地势高差相对较小,为丙,为选D。
8.①处在断层线上,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A正确。从下层的花岗岩可以看出,②处是相对下降,B错误。该地位于湿润地区,③处是由流水作用塑造的山峰,C错误。④处岩层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不包含有丰富的化石,D错误。故选A。 9.D10.B11.A
【解析】高中学考选考地理微信公众号
9.图示可知,2000-2015年两处河槽均出现变深的特点,这证明沉积量小于侵蚀量,故体现了小浪底水库建成的起到了拦截泥沙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泥沙的下泄堆积,①正确。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于中游地区,下游的植树造林对中游没有影响,②错误。由于大坝的修建,水位落差增大,导致流失侵蚀作用增强,表现为侵蚀大于淤积,河床加深,③正确。无证据表明此年间降水量的增大,④错误。故选D。
10.两处河段均位于黄河下游,且从剖面图来看地形落差均不大,故流速均较慢,下蚀并不突出,A错误。无证据表明泺口—利津河段两岸岩石较坚固且泥沙更松散,CD错误。利津位于山东境内非常接近黄河入海口,泥沙淤积严重,地上河形势更严峻,对黄河的治理过程中对河岸堤坝的加固更坚硬,不易被侧蚀,B正确。
11.无证据表明近年来气候变干降水减少,B错误。通过材料可以得知,在小浪底建成后泥沙下泄量减少,淤积逐步减弱,C错误。无法判断沿岸人类用水量是否增大,即使增大也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由于小浪底工程建设,导致侵蚀大于淤积。河床堆积物是由大小不一的颗粒物组成的,在多年的侵蚀作用下,体积小重量轻的堆积物逐渐被侵蚀并搬运走,留下的堆积物大多直径较大,重量更重,不容易被侵蚀,因此下蚀趋势变缓。 12.C13.A 【解析】
12.由图示可见,支流的入口出为干流河道的凹岸处,由于干流河流的惯性,凹岸水流急易被侵蚀,因此即使支流含沙量较大,此处侵蚀作用较强,泥沙不易沉积,选C项。
13.河漫滩处于河流的凸岸,以堆积为主,其形成速度减慢,主要受上游来沙量的影响,与下游关系不大,因此CD项错误;上游种植规模扩大,会进一步破坏流域植被,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多,河漫滩形成速度会增大,B错;上游建水库,会起到拦水拦沙的作用,使得河流含沙量减少,河漫滩增速减缓,选A。 【点睛】
河流的凸岸与凹岸
一、含义 河流曲流的内弯环抱处叫凸岸(如图A岸),外弯处叫凹岸(如图B岸)。
二、位置 河流的中下游,落差小的河段。 三、时间 河流发育的中后期
7
四、外力作用特点 以河水的侧蚀为主。河水流经弯曲河道,受离心力作用,表层水流偏向凹岸,底部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造成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连续的河湾。
14.D15.A16.C 【解析】
14.从材料可以看出1963年经历了多次降水,甚至发生滑坡,所以现在的峡谷形态是由于流水侵蚀形成的,D正确。
15.从图中看到降水后的地下水水位明显上升,岩层之间摩擦力减小,因此滑坡是由于水位上升引起的,A正确。B、C、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16.从图中岩层分界线看到该处地质构造是向斜,岩体向谷底倾斜,抗压能力差,一般背斜是拱形结构,抗压能力强,C正确;大坝一般都是建在峡谷处,不同地质构造抗压能力不同,A错误。图示坡度适中,峡谷坡度一般都较陡,B错误。D选项图中有断层发育,但是没有泉水涌出,所以错误。 17.A18.B 【解析】
17.弯曲河道往往凹岸侵蚀,凸岸沉积,虚线框内两个弯曲处的凹岸不断受到侵蚀,随着侵蚀持续发展,两个凹岸相隔越来越近,最终相连,形成相对平直的河道,因此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 18.河流截弯取直后,河水可以直接由取直后河道流走,水流速度增加,减少其在弯道处滞留的时间,有利于洪水快速排泄,从而减弱洪水灾害,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后,河道长度变短,因此会减少航运距离,排除C。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后,河水流动速度增加,不利于河道淤积,排除D。所以选B。 【点睛】
山区型河道自然截弯取直后,由于坡降增大、流速加大,可大大加快洪水演进,从而降低上游的水位;但同时由于洪水演进速度加快,将影响与下游支流洪水的叠加过程,从而可能加大下游的防洪风险。 19.A20.D21.C 【解析】 19.根据材料石环地貌的形成过程为:冬季地表冻结时,颗粒之间的孔隙水结冰(体积变大)使整个地面上升,发生冻胀作用,砾石被抬高。到了春天解冻时,砾石以外的部分都解冻了,地面又下沉,但是砾石以下的粘土尚未解冻,砾石仍然高出地表;慢慢的,砾石下细土部分也解冻了,缩小了体积,留出了空隙,这空隙很快被周围融化的细土充填,结果砾石再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样的过程经过反复多次,砾石就被挤到土层的表面上来,到达地面后受进一步做水平分选,慢慢就形成了环状的地貌,所以该题选A。
20.根据上题分析,砾石上升是因为其冬季结冰时,发生冻胀作用,砾石上升,秋季到冬季气温下降幅度大,且土壤中含水量较大,结冰时砾石上升幅度最大,故该题选D。 21.根据材料其石环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冻融作用,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不结冰,故B错误;图示显示石环地貌地面组成应由粗细不等的砾石和土壤组成,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河流冲积平原,土壤物质组成较为均匀,不会形成该地貌,故AD错误;柴达木盆地戈壁广布,土层中颗粒大小不均匀,且冬季寒冷,能够形成石环地貌,故该题选C。 【点睛】形成石环的地段一定要岩石块和泥土粗细混杂,并且还要求有充足的水分,气温在零度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要长一些。只有这样夹杂在泥土中的石块才会被挤出来。地面还要平坦才能保持石环地貌现象的形态,如果地势坡度大,碎石就会随意滚落就形成不了“石环”的地貌。
8
22.B23.B 【解析】
22.图中断层切割山体,根据该地不同等级三角面的分布,结合图b中的方向指示标可知,其断层的走向为南北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读图c,每一级三角面均不完整平滑,不完整处均发生在沟谷处(结合图a),主要是沟谷处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B正确;冻融风化多发生在海拔相对较高的部位,沟谷处冻融风化作用相对较少,A错;根据其卫星遥感影像图可知,不完整处流水侵蚀的痕迹明显,其形成原因并非滑坡崩塌(且滑坡崩塌不一定刚好均发生在沟谷处),C错;该区域三角面多形成时间早(现代活动断层是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断层),人类活动影响小,D错。故选B。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