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有效策略 下载本文

数学课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有效性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课堂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情感的沟通,有利于数学经验的提升,有利于数学语言的规范,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创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数学交流氛围,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交流机会,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一、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交流氛围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组织有效课堂交流的前提。学生没有安全的课堂交流氛围,因害怕出错而使课堂交流导向部分学生,仅仅局限于几个优等生参与,使学生心理受到压抑,个性发展和创造空间受到限制。我在开学初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数学课,发现每个小组间交流时,总是只有那么两三个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想法,顿时引起我的思考:“难道这组学生就有那么多的学困生吗”?为此,我想找到真实答案,课后我就找来那班的10名学生进行调查,经调查发现:学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课堂不愿进行交流,害怕说错了的有4人,怕挨老师批评有3人,怕同伴嘲笑的有3人。这就说明教师的确应当从根本上彻底转变观念,在课堂上一定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是数学课堂真正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学习知识的探究者,教师是他们学习知识过程当中的合作伙伴,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演好每一台戏。因而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贴近他们,疏导他们,努力消除演员们在舞台上的一切心里障碍和逆反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个体在群体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来参与交流,鼓励学生大胆、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

感。教师若能合理灵和的实施这一策略,才能有效避免学生在课堂进行合作交流时的被动局面。

二、要准确把握学生合作交流的时机和价值

问题是小组讨论交流的核心。学生讨论的问题应该是经过教师梳理的那些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以及众多学生认为是疑点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讨论的价值。对无意义、无价值的问题千万不走讨论交流的形式。

在今年的一次教师公开课上,教师安排学生合作交流的环节就有此类弊端的存在。这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的“平均分”,此知识点基于一年级的“同样多”,又为学生今后学习“分数”埋下伏笔,是学生学习这种同类知识的重要桥梁。教师在引出平均分这一数学概念之后,就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要求每份分得同样多,并且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学生合作交流结束时得出了两种答案:一是每2根一份,平均分成了6份;二是每6根一份,平均分成了2份。教师收悉此信息后,肯定了学生的分发,接着追问:“你们还有其它不同的分发吗”?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出现了课堂冷场现象。我认为上述的交流完全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给学生人人留下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空间,避免滥竽充数、依赖他人的内心思想。当出现冷场课堂时,特别有其他教师听课,很多教师往往就无所适从,甚至情绪紧张,其实,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也是学生的疑点表现,更是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有效时机。一定要耐心诱导、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其它不同标准进行平均分。如:把12根小棒每1根一分,平均分成12份;每4根一分,平均分成3份;每3根一分,平均分成4份等等。我在评课时就给教师们举例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此观点,

当5千克重的一件物品要从A地搬到B地,一个人是完全可以自主完成的,如果硬要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作去搬,岂不是浪费人力和时间,那么,当100千克重的一件物品要从A地搬到B地时,显然一人就无能为力了,这时就需要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合作,才能有效、快速地实现预定目标。为此,教师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前,要善于针对知识的特点,抓住其内存的联系,严密思考合作交流的问题是否有真实价值,绝对不能潜伏毛皮、流于形式。这一策略,是避免教师盲目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合作交流的重要依据,是教师织学生开展高效合作交流的重要保证。

三、要贴近生活实际,巧设合作交流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欲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富有科学性、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的内容,把生活中、身边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增强合作交流意识,为学生人人乐于参加合作交流夯实信心。从而使学生课堂交流达到最优化效果。如:我校杨老师在上人教版一年级“分类”这一内容时,他就把学生引导到对教室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在合作交流时,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有的说:“教室里的人可以分成教师和学生两类,”有的说:“可以分成男和女两类,”有的说:“可以分成戴眼镜的和不戴眼镜的两类”等等。这样的现实情境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学生有兴趣走入,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乐于交流。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初步体验到:“事物的分类标准很多,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将某一范围内的事物分成若干类”,这是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数学知识化的具体体现,有效发挥了生活中、身边的数学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时的最佳作用。

四、教师要重视学生合作交流时有效指导和参与

在小组交流中,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交流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适时组织指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在交流中,随时都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往往会阻碍交流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交流进行现场观察,实地了解,及时指导,为小组讨论时提供合理地点拨,使交流顺利开展。同时要及时捕捉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领悟学生思考的着眼点,把课堂新生成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放开让学生进行探索,以便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高效交流。例如:在“平均分”教学中,当学生将12根木棒每5根分成一份时,在分到第三份时就发现那一份只有2根,这时教师就得及时参与指导,再次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那样分就不叫平均分,使学生能及时进行其它分法的探究,以免影响学生合作交流顺利进行。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课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价值,并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合作交流能力,有效发挥数学交流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夯实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