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是语言符号、文化象征。
请注意:布迪厄在讨论资本时,并不像马克思那样注重剩余价值、经济剥削。他更关注资本主义合法性,以及权力关系中的象征因素!
根据福柯,西方发达社会已从肉刑体罚,转向心灵规训。根据阿尔都塞,欧美国家“意萨斯”的缜密柔软,有效遮掩了“利萨斯”的强力镇压。
布迪厄确认:象征权力维护统治阶级、造成社会不平等。索绪尔语言系统,刚好与现代社会暗中对应:它既代表经济权力,也具备政治功能。
众所周知,结构主义关注符号系统,却忽略其社会来源。西马高度重
50
视文化领域的政治功能,却无视“其中逻辑结构”。如何纠正双方偏颇?
首先针对结构派,布迪厄强调符号的具体功能是:[1] 认知、[2] 交往、[3] 社会区分。他承认,语言系统(Langue)是集体共识,或是一套“众人分享的基本知觉框架”。
其次,他针对西马理论的软肋,从头考察符号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劳动分工、社会等级、文化生产场。
交叉3:符号与权力 根据索绪尔,语言乃一差异系统,它按照“异同”原则,或数学正负概念,对目标进行鉴别、接纳、或排除。在布氏看来,人脑如电脑:它区分芜杂符号,
51
并经由对立、生成意义。根据狄尔凯姆的社会分工论,布氏断定个人认知结构,乃一“内在化的社会结构”。
布迪厄《文化生产场》 《再生产》英译本
日常生活中,诸如上下、高低、贵贱、雅俗等老生常谈,“之所以被我们想当然地接受,那是因为它们背后耸立着整个社会秩序。”
上述二元对立,看似符号差异,其根源却在社会。而它们作为符号分
52
类工具,指向某种更基本的社会差别,即上层与下层,支配与被支配。
据此布氏指符号系统一身二用: [1] 作为“具有结构功能的结构”,它赋予社会以秩序、理解和普遍认同,并发挥一种社会整合功能;
[2] 作为“被结构的结构”,它通过每个人的心理认知,被个人内在化,形成不同的阶级习性、行为方式。
上述二者的互动在于: [1] 社会结构被投射于个人心理,[2] 而我赖以区别于他人的概念,恰好吻合那些划分阶级与等级的范畴。[3] 不知不觉中,个人和群体又反过来,再生产了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