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古代医家运用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现象,以及与人类生活有关的自然界事物,用“比类取象”的方法,按其事物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借以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参阅下图五行归类简表。
表二:五行归类简表
自然界 人体 五行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时 五方 五脏 五腑 五体 五官 五华 青 生 风 春 东 木 肝 胆 筋 目 爪 赤 长 热 夏 南 火 心 小肠 脉 舌 面 黄 化 湿 长夏 中 土 脾 胃 肉 口 唇 白 收 燥 秋 西 金 肺 大肠 皮 鼻 毛 黑 藏 寒 冬 北 水 肾 膀胱 骨 耳 发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古人将万事万物以“比类取象”的方法归纳为五大类,使人们更简单、更有规律地认识世界。这种归纳法,基本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按其特点,抽象概括出不同,事物的五种属性:即木性的特点生发、柔和,凡具有这种特性的便概括为“木”;火性特点是阳热、上炎,凡具有这种特性的便概括为“火”;土性的特点是长养、变化,凡具有这种特性的便概括为“土”;金性的特点是清肃、坚劲,凡具有这种特性的便概括为“金”;水性的特点是寒润、下行,凡具有这种特性的便概括为“水”。
2、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学说主要以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生,即相互资生和助长;相克,即相互制约和克制。
五行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这种生克关系是循环无端,往复无穷的。下图以示五行生克。
这一规律是“顺次相生,隔一相克”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相生关系中,又叫:母子关系。
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我克”,“克我”两方面的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所以五行相克关系中又称“所胜”和“所不胜”的关系。如木生火,则木为火之“母”,火为木之“子”。如金克木,木不能胜金,金为木之“所不胜”;木克土,木能胜土,土为木之“所胜”。
《类经图翼》说:“盖造化之几,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即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即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换言之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顺序,同时又是以木、士、水、火、金的相克顺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不断地运动变化。
相乘、相侮则属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乘,即乘虚侵袭的意思。侮,即恃强凌弱。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程度,是事物间的关系失却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如木气偏亢,而金又不能对木加以正常克制时,太过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更虚。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事物间关系失却正常协
调的另一种表现。如金克木为正常相克关系,若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木就会反过来“侮金”。
总之整个物质世界,不论是天体,还是人体,都是严格遵循五行生克、相对平衡和有序的规律才能保持内部的相对稳定性。这也是象数疗法中所遵循的规律。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及八卦象数疗法中的应用
祖国医学应用五行学说,就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方法和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现象,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五行学说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2、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五行学说也可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问的互相影响,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它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3、用于诊断和治疗
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都可以从人的面色、声音、口味、脉象等方面反映出来。.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以及相关脉象的变化,在五行分类归属上均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在临床疹断疾病时,就可以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材料,再根据五行所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如面色青、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病人,面见青色,为木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克火,等等。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时和内脏生克关系的异常有关。为此,在治疗时,除了对病变的本脏进行处理外,还应考虑到其它有关的脏腑,加以调治。后世医家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又制订了很多具体的治疗方法,如培士生金、滋水涵木、扶土抑木、壮水制火,等等。
上述这些五行的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必须理解掌握,才能用以指导象数疗法中的诊断与治疗。在象数疗法中,正是利用五行生克的变化规律,归纳出“母子补泻法”,贯以整个辨证实治。其“母子补泻法”,即含有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又蕴含八卦为体,五行为用的体用关系。此表仅以“土生金,金生水以及兑金介于虚实之间”为例。其它仿此。
“母子补泻法”参见第一章第三节,“一、辨证施治”名分。
三、阴阳学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属性。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八卦分五行,五行分阴阳,阴阳是《易》之纲。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内部均可分阴阳两音分。而每一事物中的阴和阳的任何一方还可再分阴阳。这种事物即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现象是无穷无尽的,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矣。
阴阳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但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事物,阴代表阴性事物,阳代表阳性事物.一般地说,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显的、进行性的,机能亢进的,都属阳;而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隐晦的、退行性的、机能减退的,都属阴。足见,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可概括为阴和阳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