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
了培养本国的高级人才,于1724 年创办了俄国科学院及附设文科中学和大学,以肩负科研和教学的双重职能。1755 年,在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倡导下所创办的莫斯科大学及其附属文科中学就受到其影响。 二、《 国民学校章程》
1786 年,由叶卡捷琳娜二世成立的国民学校委员会颁布了《 国民学校章程》 ,章程规定,在各省城设立中心国民学校,修业5 年。在各县城设立初级国民学校,修业2 年。并对课程等都做了详细规定。这是俄国历史上发布最早的有关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法令,这一章程标志着俄国教育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开端。由于该法令的实施,初等、中等教育被忽视和外省缺乏学校教育的情况有所改变,从而对俄国近代教育发展,特别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该章程并没有涉及农村地区的教育。 三、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废除旧的教育制度,改变学校的性质,确立无产阶级政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地位。苏联政府一方面建立了教育人民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作为全俄教育的领导机构,阐明了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和基本原则。实施免费、普及的义务教育,清除了教会对学校的影响。另一方面废除了旧的国民教育管理制度,撤销学区制,撤销学堂管理处和视察处等机构。共和国国民教育总的领导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承担,各地方教育由省、县、乡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所属的国民教育局负责。这克服了革命前学校管理方面的分散和混乱现象,保证了学校领导的统一性,迅速地、成功地拟汀出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总的原则。 四、《 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1918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公布了《 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 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规定,苏联的一切学校(除高等学校外)一律命名为“统一劳动学校”。所有的儿童都应进同一类型的学校,全都有权沿着这个阶梯升人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强调“新学校应当是劳动的”,并且把劳动列人学校课程,使学生通过劳动能“积极地、灵活地、创造性地去认识世界”。统一劳动学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级学校招收813 岁的儿童,学习期限5 年,第二级学校招收13 一17 岁的少年和青年,学习期限4 年。两级学校均是免费的,并且是相互衔接的,这显然是试图实现党纲规定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但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完全做到的。同时,由于在贯彻上述学制过程中,往往把“统一”混同于“划一”,并且用劳动生产代替
第 29 页 共 73 页
外国教育史
教学过程,结果使统一劳动学校制度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从1919 年开始便不得不建立各种过渡性质的学校来补充。
《 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取消了一切必要的、合理的教学制度,取消教学计划,完全废除考试和家庭作业,不正确地解释了教师的作用,过高地估计了劳动在学校生活中的地位,宣称“生产劳动应当成为学校生活的基础”等。虽然它存在严重的缺点和错误,但毕竟是苏联教育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教育立法,在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次贯彻了非宗教的、真正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尖锐地批判了旧学校的形式主义、脱离生活实际的倾向,要求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调全面发展儿童个性,充分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一切不仅对苏联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国外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五、20 世纪20 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
随着学校制度的调整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要求从根本上改革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21 一1925 年国家学术委员会的科学教育组编制并正式公布了《 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 (通称综合教学大纲或单元教学大纲)。这个大纲不同于以往的各种大纲,它完全取消学科界限,将指定要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来排列,而以劳动为中心。在实施综合教学大纲的同时,相应地改变了教学方法,开始采用所谓劳动教学法,即在自然环境中,在劳动和其他活动中进行教学。主张废除教科书,甚至提出“打倒教科书”的口号,广泛推行“工作手册”、“活页课本”和“杂志课本”等。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主张取消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分组实验室制(即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等。
综合教学大纲力图通过单元教学的形式,把学校的教学工作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彻底克服旧学校教学与生活完全脱离的缺点,并加强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儿童自己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自觉的劳动态度,激发儿童对改造周围生活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综合教学大纲实际上破坏了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曲解r 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因而削弱了学校中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的读写算能力的训练。
综合教学大纲虽未普遍推行,但对苏联学校的教学工作却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整个20 年代,苏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几经修改,但综合教学大纲编制的原则基本L 没有改变,使苏联的教学工作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
第 30 页 共 73 页
外国教育史
六、20 世纪30 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面对国家建设的要求,以及为了解决长期以来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从1931 年开始,苏联进行了一次新的教育改革。1931 年苏联政府颁布了《 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这个决定是30 年代苏联改革和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 对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方法、干部、中小学的物质基础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改进措施,强调系统知识和传统的教学方法。《 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对克服苏联普通学校工作中存在的缺点,进一步改进学校的教学、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使之更加适合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改变了学生和教师醉心于参加工人和集体农民的一般劳动而忽视学校教学工作的错误倾向。但是,在实际执行这一《 决定》 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知识教育,结果导致学校工作走上了另一极端,即忽视学生的劳动教育。
第五节 美国教育的发展
一、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
1642 年,马萨诸塞学校法规定家长和雇主有责任让子弟受教育。1647 马萨诸塞老骗子撒旦法规定凡满50 户居民的市镇设教师一人,满百户的市镇设小学一所。这些法令对于早期殖民地的普及义务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1751 年富兰克林在费城创办了第一所文实中学。到19 世纪上半期文实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主体,19 世纪下半叶,公立中学逐渐取代文实中学。文实中学用现代语言教学,不重拉丁语而重英语;男女合校,为就业作准备,开设适应经济和政治需要的学科,不重古典课程而重实用课程;不仅以富家子弟为对象,而且照顾到中产子弟;扩大了中等教育机会,促进中等教育从古典向现代发展。 二、贺拉斯? 曼与公立学校运动
19 世纪30 年代美国出现了公立学校运动。公立学校运动主要是指依靠公共税收维持,由公共教育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运动。19 世纪上半期,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进行主要是在小学;19 世纪后期至20 世纪初期,主要是在中学。美国公立学校运动奠定了美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基础,促进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开展,同时也相应促进了美国师范学校的发展。
贺拉斯? 曼是19 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在推动美国公立学校发展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被
第 31 页 共 73 页
外国教育史
称为是美国公立学校之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普及教育思想和师范教育思想,对美国影响甚大,并具有国际影响。他认为普及教育对国家、社会以及培养人才都有着巨大作用,国家应该担负教育的职责,提供免费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他对体育、智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等都进行了论述。另外他还重视师范教育,提倡设立师范学校培训未来教师。在美国州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推动州教育机构开展公立教育运动上,他也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一时期也被美国人自称为教育史上的“教育觉醒时代”。 三、《 莫雷尔法案》
1862 年,林肯总统批准了议员莫雷尔提议的莫雷尔法。该法规定,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拨给每位议员三万英亩土地,各州应将赠地收人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大多数州都将赠地收入用来创办农工学校或在原有的大学内附设农工学院。农工学院的发展开创了高等教育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改变了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在《 莫雷尔法案》 的影响下,美国州立农工学院兴起,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特性。 四、六三三学制
20 世纪以后,美国中等教育的智力教育模式忽视社会职能,难以满足社会要求,受到批判,引发了改组中等教育的改革。1913 年,美国教育协会成立“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 1918 年委员会提出了《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应是民主观念的原则,应使每一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中等教育必须以全体青年的完善和有价值的生活为宗旨,引导青年向着高尚的目标改造自己和社会,并将中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概括为:( 1 )健康;( 2 )掌握基本的方法;( 3 )高尚的家庭成员;( 4 )职业;( 5 )公民资格;( 6 )适宜地使用闲暇;( 7 )道德品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报告建议改组学制,形成六三三制,并建立组织统一、包容所有课程的综合中学。《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的报告在美国教育史上是一份很有影响的报告,它不仅肯定了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而且提出了中学不应是一个选择机构,也不是大学的附属机构,而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学校的思想,对美国20 世纪前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五、初级学院运动
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兴起的初级学院运动,是这一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革新运动。它所创立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
第 32 页 共 7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