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
(二)道德教育理论
道德是赫尔巴特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论是他的教育学中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内容如下。 1 .教育目的论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最高和最基本的目的即必要的目的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养成五种道德观念。在必要的目的之后才是可能的目的,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职业有关的目的。这种目的应该是多方面的。教育的目的还要发展这种多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也即兴趣的多方面性。 2 .教育性教学原则
指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的原则。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有着直接和内在的联系。所以道德教育只有通过教学才能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教学的目的要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教学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为了这个目的,教学要培养多方面兴趣,改变个性。多方面兴趣也因此具有道德的力量。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家们通常是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的,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规定了各自不同的任务和目的。在这个问题上,赫尔巴特的突出贡献在于,运用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另一方面,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育和教学完全等同起来,具有机械论的倾向。 3 .儿童的管理和训育
这是道德的形成过程。管理主要目的在于创造秩序,预防某些恶行,为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训育是为了美德的形成。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是训育。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它分为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道德自制。训育有六种基本措施和方法:维持的训育、决定的训育、调节的训育、抑止的训育、道德的训育、提醒的训育。 (三)课程理论
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构建的新的标准和思路。其主要观点如下。
第 49 页 共 73 页
外国教育史
1 .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适应
课程要与儿童日常经验保持联系,不可脱离他们的经验内容,强调直观教材的使用,与儿童经验联系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兴趣分为两类: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经验的兴趣包括经验、思辨和审美,同情的兴趣包括同情、社会和宗教的兴趣。各种不同的兴趣对应不同的课程。
2 .课程要与统觉过程相适应
根据统觉,新的知识是在原有理智背景中产生的,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因此,课程安排必须使得儿童能够从熟悉的材料过渡到密切相关但不熟悉的材料。原则有两项。(1 )相关。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该相互影响和联系。(2 )集中。学校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历史和数学被视作所有学科的中心。这两项原则的目的是保持课程教学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系统性。 3 .课程必须要与儿童发展阶段相适应
儿童发展被赫尔巴特分为四个时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每个时期对应不同的心理特征。因此,每个时期应该开设不同的课程。婴儿期进行身体的养护,发展感官训练,培养儿童的感受性,幼儿期教授《 荷马史诗》 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童年和青年期教授数学、历史,培养理性。
在欧美近代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所提出的课程理论是最为完整和系统的。他继承了前人的合理思想,使之融合到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并力图赋予它以严格和广泛的心理学基础,从而使课程的设置与编制有了明确的依据,这就避免了课程设置中的育目性和随意性,克服了课程设计的散乱现象,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客观地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赫尔巴特并未真正解决欧美近代学校的课程问题,但他为这个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卓有见地的主张。 (四)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是赫尔巴特各种理论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 .教学进程理论
即指从感觉经验开始、经过分析和综合,最后达到概念的教学方法进程。根据赫尔巴特的主
第 50 页 共 7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