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外国教育史 下载本文

外国教育史

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心理学化。即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合理规律。裴斯泰洛齐还力图从客观现象和人的心理过程探索教育和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要素,并依据这些要素为核心来组织各科课程和教学内容,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

3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教学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要与自然活动的规律相协调。首要的是要使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教学依据人的认识过程进行,从模糊的感觉印象到精确的感觉印象,从精确的感觉印象到清晰的表象,从清晰的表象到确定无误的概念。在此原则下,提出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4 .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尽力调动儿童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懂得自己教育自己。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5 .裴斯泰洛齐对人的心理的理解存在严重的缺陷,但他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不仅成为他自己关于人的和谐发展论、要素教育论、简化的教学方法和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对19 世纪欧美一些国家教育研究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论要素教育

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基于教育心理化理论对初等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重要论述,也是他为初等教育革新所开展的开创性实践的结晶。

要素教育论的基本思想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进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他认为在关于事物的对象的任何知识中都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因素,人如果能掌握它们,就能认识它们所处的周围世界。学生掌握知识也有最简单的要素,教师如果掌握了它,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为此,他主张对儿童的教学工作要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扩大,加深。

根据这一思想原则,裴斯泰洛齐总结了德智体方面的要素。(1 )体育要素:关节的活动。(2 )德育要素:儿童对母亲的爱。(3 )智育要素:数目、形状和语言。而教育就是在这些要素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和设计课程,从而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 (五)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裴斯泰洛齐根据教学心理学化和要素教育的理论,具体地研究了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为科

第 45 页 共 73 页

外国教育史

学地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开创了基础,被认为是现代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裴斯泰洛齐根据要素教育,强调培养儿童基本的计算能力、测量能力和说话能力。因此,他对初等学校的语言教学、算术教学和测量教学尤为重视。

语言教学分为三个阶段。(1 )发音教学。从听到说,练习语言器官。(2 )单词教学。教儿童学习周围环境最重要的事物、历史、地理、人们的职业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单词。( 3 )语言教学。教儿童把名称和事物联系起来,认识事物的各种特性,特别是它的数和形,以及各种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学会清晰地表述它,从而既发展了儿童的语言及认识能力,又使他们获得了各种知识。裴斯泰洛齐认为,从儿童说话能力发展的心理规律看,在语言教学中,词的学习是最基本的要素。但语音又是词的最简单要素。因此,他主张语言教学要从发音教学开始,先使儿童学会发音和听音;然后进行单词教学,扩大儿童的词汇;最后是严格意义上的语言教学,这就是裴斯泰洛齐提出的语言教学的三个阶段。 算术教学,从1 出发进行计数,而后了解数的关系。

测量教学、形状教学,其目的是发展儿童对事物形状的认识能力。从直线开始再到复杂的图形。

地理教学,主张地理教学应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进行,即从直接观察儿童所熟悉的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始,进而熟悉学校园地和本村的地理情况,然后逐渐扩大到对本县、本省、本国以至对全世界地理的了解。 (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推动和发展了这一思想。

早期,裴斯泰洛齐主要重视生产劳动的经济价值,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只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外部结合,教学与劳动之间并无内在意义的联系。

后期,他关注生产劳动的教育价值,将两者在人的内部结合起来,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培养人的重大教育意义,并认为这是基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途径。因此,他不仅把学习与劳动相结合视为帮助贫苦人民掌握劳动技能从而改变贫困状况的手段,而且将其和体育、智育、德育联系起来,肯定其对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第 46 页 共 73 页

外国教育史

裴斯泰洛齐关于初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和有关论述,虽然受时代的限制,无法真正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更未能对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作出全面的历史分析,只是一种理想。但在西方教育史上依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19 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设想也有很大启示。 五、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提出了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其理论注重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被认为是传统教育学的旗帜人物,其主要著作有《 普通教育学》 《 教育学讲授纲要》 。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具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其中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而心理学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确定方法和手段。 1 .伦理学基础

伦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五道念”,起着调节社会和人的道德行为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永恒不变的真理。五道念包括以下几方面。(1 )内心自由。指的是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说对真善美具有明确的认识,就能够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行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的原则。(2 )完善。是指人调节自己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3 )仁慈。是指“绝对的善”。它要求人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与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协调一致。( 4 )正义的观念。也就是“守法”的观念,它要求避免不同意志之间的冲突,并且按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或法律)解决冲突。(5 )公平或报偿。假如一个人的行为违背了L 述观念,就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应该受到相当的报偿,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赫尔巴特伦理学的重要特征是强调知识或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赫尔巴特指出,这五种道德观念是一个不可偏废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构成,某一种观念既不能缺少,也不能过多或过少。在上述五种道德观念中,前两种是调节个人道德行为的,后三种是调节社会道德行为的。他还从这五种道德观念中推演出五种社会学的观念:由内心自由的观念推演出必须使学生获得理想社会的观念;由完善的观念推演出必须使学生获得文化系统的观念;由善意的观念推演出必须使学生获得行政的观念;由正义的观念推演出必须使学生获得社会法制的观念;由报偿的观念推演出必须使学生获得奖惩的观念。

第 47 页 共 73 页

外国教育史

2 .心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脱离了他的心理学,我们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他的教育思想。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有:( l )观念。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印象。他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机能只是观念的活动,心理学就是研究观念活动的科学,观念的相互联合与斗争是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因此,他的心理学又称观念心理学。( 2 )意识阂。赫尔巴特认为,由于观念具有引力和斥力,人们只能意识一定的对象或注意有限的范围,不能同时注意两个观念,除非它们联成一个复杂的观念。他由此提出了“意识阂”的概念。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人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界线,这些界线便为意识阑。强有力的观念处于阂限之上,为“意识的”;本质微弱或因受抑制而变得微弱的观念,处于闭限之下,是“无意识的”。可见,被人们意识的观念是从无意识的观念之中,选取那些和自己调和的观念而产生的。在阂限之下的观念,只有和意识的统一相调和时,才可能不遇阻力升人阂限之上。占意识中心的观念只容许与它和谐的观念出现于意识上,与它不和谐的观念则被抑制下去,降入无意识的状态。(3 )统觉。赫尔巴特把观念的同化与相互融合说成是统觉。统觉是赫尔巴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他认为,统觉的过程就是把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人意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组成“观念团”。观念团通过下列两种情形来进行。① 融合,指性质相同的观念或同一连续体的观念混为一体。例如红蓝混合而成紫色。② 复合,属于不同的连续性的观念不相对抗时,也可联合起来。例如声音、形状、颜色可造成单一体。教学的过程从心理学上看就是统觉的过程。

赫尔巴特统觉理论的基本过程和含义是: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人到意识阂中;如果它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唤起意识阂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观念的结合,形成统觉团(即认识活动的结果);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闭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统觉实现的条件是兴趣,兴趣赋予统觉活动以主动性。

赫尔巴特把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看做各种观念的活动,认为观念的联合和斗争是心理活动的基础。他提出,观念是人的大脑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观念体系是新旧观念同化的产物。他还为这些观念活动提供了量的说明。把这种观念及其统觉论应用于教育中就是要说明教育是如何通过感觉经验的作用使学生不断掌握新知识的。

第 48 页 共 7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