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备考2013高考 生物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G单元 生物的变异 Word版含解析 下载本文

tg Ttgg 抗性糯性 ttgg 非抗糯性

抗性糯性∶非抗糯性=3∶1

(4)抗虫基因(或目的基因) Ti质粒 DNA连接酶

[解析] 该题考查了遗传规律和变异育种的知识。甲(基因型为ttGG)的花粉经过EMS诱变(诱变使基因突变,利用了诱变育种)处理并培养等,最终获得了可育的非抗糯性个体丙,从中分析可知,甲的花粉(基因组成为tg,经诱变处理后的)培养得到单倍体,但它不可育,再经过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获得可育的丙(基因型为ttgg),该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乙(基因型为TtGG)和丙(基因型为ttgg)杂交,后代为抗性非糯性(基因型为TtGg)和非抗非糯性(基因型为ttGg),取其中抗性非糯性(基因型为TtGg)个体自交,后代有抗性非糯性T_G_占9/16,非抗非糯性ttG_占3/16,抗性糯性T_gg占3/16,非抗糯性ttgg占1/16。纯合子自交后排若是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F2中抗性糯性个体自交后代若不出现非抗糯性,即为纯合子。遗传图解见答案。由于玉米不具有抗虫基因,该目的基因必须来自其他物种。在转入受体细胞之前,要将目的基因和基因载体结合,一般取质粒作为基因载体,可以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遗传和正常表达。目的基因和质粒都是DN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开后要用DNA连接酶将其连接。

1.[2013·上海青浦区调研] 下列关于诱变育种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B.一次诱变处理供实验的生物定能获得所需的变异类型 C.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的选育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D.诱变育种过程能创造新的基因而杂交育种过程则不能

1.B [解析] 诱变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能创造新的基因,因此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但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一次诱变处理供实验的生物不一定能获得所需的变异类型,故选B。

3.[2013·南昌调研] 芥酸会降低菜籽油的品质。油菜有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H和h,G和g)控制菜籽的芥酸含量。图K20-1是获得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技术路线,已知

油菜单个花药由花药壁(2n)及大量花粉(n)等组分组成,这些细胞都具有全能性。关于下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K20-1

A.图中的育种利用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B.与④过程相比,③过程可能会产生二倍体再生植株

C.图中三种途径中,利用花粉培养筛选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时间短但不简便 D.图中所示过程两处添加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丝的形成,从而影响着丝点的断裂

3.D [解析] 从图示看出,存在杂交过程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利用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原理;③过程有可能会诱导花药壁(2n)分化成二倍体再生植株;利用花粉培养筛选

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为单倍体育种,时间短但不简便;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影响染色体向两极移动。

4.[2013·大连双基测试] 图K20-2表示以某种作物中的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⑥⑦三个新品种的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图K20-2

A.经Ⅵ、Ⅶ过程培育出⑦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用③培育出④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法 C.过程Ⅰ和Ⅱ所采用的方法分别称为杂交和测交 D.只有培育品种⑥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秋水仙素

4.B [解析] 经Ⅵ、Ⅶ过程培育出⑦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用③培育出④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法;过程Ⅰ和Ⅱ所采用的方法分别称为杂交和自交;培育品种⑥和⑦的(Ⅴ)过程中需要用到秋水仙素。

5.[2013·苏北三市二调] 已知小麦中高秆对矮秆(抗倒伏)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以纯合高秆抗病小麦和纯合矮秆不抗病小麦为亲本,培育矮秆抗病小麦,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单倍体育种利用了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及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等原理 B.杂交育种过程需要不断筛选、自交,直到矮秆抗病个体的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C.利用射线、亚硝酸盐等处理矮秆不抗病小麦种子可实现人工诱变,但成功率低 D.育种中筛选过程实质上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种群中抗病基因频率的定向提高

5.D [解析] 培育矮秆抗病小麦可通过单倍体育种,利用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及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等原理进行;也可通过杂交育种过程但需要不断筛选、自交,直到矮秆抗病个体的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也可利用射线、亚硝酸盐等处理矮秆不抗病小麦种子实现人工诱变,但成功率低;育种中筛选过程是人为因素,不是自然选择。

G5 生物的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4.G5[2013·北京卷] 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

长舌蝠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4.B [解析] 本题以长舌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为素材,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由题干“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可知,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A项正确;由于长舌蝠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故长筒花不能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B项错误;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项正确;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D项正确。

12.G5[2013·江苏卷] 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12.C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内容,属于识记能力。四个物种起源相同,是由共同的祖先,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A项错误;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B项错误;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100%-99.01%)/1%=0.99百万年(即99万年)的累积,C项正确;大猩猩和人类的DNA 差异为100%-98.90%=1.10%,大猩猩和非洲猴的DNA 差异为98.90%-96.66%=2.24%,所以亲缘关系的远近不相同,D项错误。

6.E8G5[2013·山东卷] 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 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6.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离定律的应用、理解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等知识,同时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

基因型为Aa的小麦,连续自交n代,Fn中Aa出现的概率为n、显性纯合子出现的概

2111

1-n?×,纯合子出现的概率为1-n,杂合子Aa出现的概率对应曲线Ⅳ,Fn中纯合率为??2?22111

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n-?1-2n-1?=n,C项错误;无论自交还是随机交配,A与a

2??2基因频率不变且均为0.5,随机交配子代中Aa出现的频率为0.5×0.5×2=0.5,对应曲线Ⅰ,2

D项正确;连续自交并逐步淘汰隐性个体,Fn中Aa出现的概率为=n,112+11-n?×1-??2?2F2中Aa出现的概率为

22

==0.4,对应曲线Ⅲ,B项正确;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22+15

12n1221

体,F1中AA占、Aa占,即A与a基因对应频率为、,再随机交配一次并不淘汰,F2

3333224214111

中AA、Aa、aa分别占×=、××2=、×=,淘汰隐性个体,则F2中Aa出现的

33933933931

××2441

概率为=,同理,F3中Aa出现的概率为=0.4,A项正确。

12111-1-×944

4.G5[2013·天津卷] 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

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家蝇种群 来源 甲地区 乙地区 丙地区 敏感性 纯合子(%) 78 64 84 抗性杂 合子(%) 20 32 15 抗性纯 合子(%) 2 4 1 49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D [解析] 此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以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属于获取信息的能力。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而氨基酸数目没改变,说明氨基酸的改变应该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的,A项错误;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2%+20%×1/2=12%,B项错误;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