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税陕西培训网公务员职业道德笔记 下载本文

身,把谨慎律已贯穿于从政、交友、学习等日常活动中。

第三讲《他山之石:外国公务员道德评述》

第三讲《他山之石:外国公务员道德评述》,鄯爱红教授主讲。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一、当代外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背景; 二、外国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三、外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实施; 四、外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启示。

第一部分主要通过介绍当代外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背景、制度体系、文化环境和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等客观情况,来阐述外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在动因。从时代背景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世界性行政改革,即“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加速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助推剂。这场世界范围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目标在于努力建设更有效率、更具回应性、更负责化、更有服务品质的顾客导向型政府。英、美作为世界大国,也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阵地,都提出了顾客导向型政府这一新概念。譬如英国,从撒切尔到梅杰都强调“公众是顾客,政府为顾客服务”的“顾客中心论”;再如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有39个州实行了公共服务质量计划,29个州开展了政府部门绩效测评,30多个州简化了人事制度,28个州就“顾客导向”向公众征求了意见。“新公共管理运动”更加强调

公共服务的职业化。这种公共行政职业化的推进,对公务员专业能力与道德水平有了新的明确规定,给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务员提供了组织、道德和伦理标准,要求公务员在提供有效公共服务的同时,还要体现公平、公正的道德要求。美国当代理论就提出,公务员必须具备三方面技能,即技术水平、道德品质,以及领导能力,才能形成职业优势。为此,需要公务员具备三个必备条件,一是从业者的专门训练;二是训练内容涉及某些专门知识和技能;三是掌握专门的技能去为社会提供专业的服务。

在深入推进公共行政改革、公共服务职业化的同时,西方现代文官制度和相应的行政文化,以及西方国家的平民社会文化也都是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土壤。所谓西方文官制度,是相对与封建时代官为君主附属品,或资产阶段革命初期官员作为某个政党的力量筹码而言的,是一种理想化设计,旨在使公务员“职业化、中立化”的制度,即公务员“不随内阁而进退”,成为脱离党派政治所左右的职业化的公共行政工具。这一制度对公务员依法行事、廉洁奉公、不得兼职等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与之相适应产生了具有西方特色的、强调职业特性的行政文化。而西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平民文化,即一种对政府、对政治不信任的平民意识也给政府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带来了外在压力。以美国为例,1990年一项民意测评反映,每三个美国公民中就有两名对政府的效率和政策不满。而且,统治阶级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的维护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也迫使政府进一步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小常识美国公共人事管理发展历程:美国学者尼古拉斯.享利将美国公共人事管理分为七个阶段,1、道德意识较强的监护人阶段(1789—1829);2、肆无忌惮的分赃阶段(1829—1883);3、改革阶段(1883—1906);4、注重效率的科学管理阶段(1906—1937)5、强调政治官员与终身行政官员区别的行政管理阶段(1937—1955)6、大量受到良好教育的社会人士供职于政府的职业终身阶段(1955—1970);7、将职业化与管理相结合的职业化公共行政阶段(1970至今)

第二部分概述了外国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主要从外国公务员的职业道德精神和规范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其职业道德精神普遍包含了忠于国家、高效服务、清正廉洁、公平公正等共性准则。其中职业道德规范包含了公务员必须恪尽职守,不能玩忽职守;必须廉洁奉公,不能以权谋私;必须履行职责,服从命令;必须注重品貌,不得形象不端等共性要求。

第三部分介绍了国外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实施。对其法规化、管理与监督机构、管理机制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第四部分探讨了外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启示。重点就增强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可操作性、建立权威而相对独立的管理和监督机构、构建新型的行政文化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对与构思。

第四讲《人生何为:公务员的人生观》

第四讲《人生何为:公务员的人生观》,肖群忠教授主讲。

第一个要点,阐述公务员应有的人生观前提“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强调公务员作为从事社会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重任的承担者,理应首先树立“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做一切事情的人生观前提。授课中,肖教授从剖析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家与道家两学派倡导的人生观异同入手,立足我国传统文化循序渐进地阐发了公务员为什么应当具备“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道法自然的办法原则。期间,引用林语堂、张岱年等当代哲学大师的妙语,巧解我国儒家主进,道家主退的思想与行为倾向。林语堂讲“道教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姿态,而孔教为工作状态”。张岱年用《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立论了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看,国人大致有三种人生状态。作官时是“儒”,退隐时修“道”,如果退而不隐或隐而求官则为策士,把老庄的虚无、阴阳家的胡说、名家的诡辩、法家的酷虐集于一身。虽然,混合儒道的策士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多见了,但是这种进退相宜的处世态度仍保留了下来。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得意则儒则进,失意则道则退。随着历史的发展,孔、孟、荀的思想也在不断演进丰富。其现实的积极意义至少有两点:一是人文人本的精神,就是相信和依靠人的努力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二是强调并弘扬积极进取并刚毅有恒的精神。在传统文化历史中有不少的代表性人物和事例,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此为精神支柱,引导人们去开拓疆土、建功立业;司马迁秉承《左传》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观念,塑造了传统知识分子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