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二)填一填。
( )×4=24 ( )×7=35 9×( )=36
64÷( )=8 ( )÷ 5=30 ( )×( )=81
(三)揭示课题。
前面大家学习了用2~8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接着学习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一)自主探究,建构方法。 1.看图填一填。
( )×( )=( ) ( )÷( )=( ) ( )÷( )=( ) 2.汇报交流。
(1)彩球的总个数。
提问:用什么方法求的,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用乘法求。想法一从行数考虑,每行摆9个,摆了3行,共27个;想法二从颜色考虑,红、紫、绿三种颜色,每种颜色9个。共27个。)
(2)两道除法算式的列法和算法。
提问:27个彩球,每行摆9个。可以摆几行?27个彩球,摆了3行,每行摆几个?学生根据问题列算式。并说说用哪句口诀。(三九二十七)
3.学生举例。
像例题一样用9的乘法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注意特殊情况。(如九九八十一的口诀)
4.感悟算理。
让学生小结用一句9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三道算式的道理。 (二)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1.算一算。独立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题。 2.说一说。指名回答上面一题答案及所用的口诀。 三、运用新知,巩固算法 (一)基础应用
1.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题。 学生计算出结果后,引导观察除数不变,被除数变了,商也相应发生变化。
2.将教材“做一做”第3题改编成找朋友游戏。 将算式制成卡片,商相等的为朋友。 (二)拓展延伸
( )÷( )=9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在情境图下面直接给出三组算式的形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直接得出结论。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会用除法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选择有效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中,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深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4.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目标分析:
学生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后,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进一步运用除法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懂得信息的整理,数据的分析,模型的建构,充分感受乘法和除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会选择有效信息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 课件出示:
(一)分一分,算一算。
列式:( )÷( )=( ) (二)圈一圈,列一列。
列式:( )÷( )=( )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了解信息,明确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引导学生看图:图中有哪些物品,物品下面的数据是什么意思?你还有什么发现?(小汽车的价钱没有给出)
3.交流获取信息:一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 4.明确所求问题: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二)分析问题,探究方法。 1.选择信息,引发思考。 (1)要求56元能买几个地球仪?必须知道什么信息?(一个地球仪8元) (2)怎样解答?请你动手摆一摆、画一画。 2.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1)摆一摆。
同桌合作:用56根小棒表示56元钱,8根可以买一个地球仪。摆摆看,可以买几个?
(2)画一画。
在纸上画56个圆圈表示56元钱,8个一组,看看能圈几组? 3.分析问题,领悟解法。 (1)想一想。
求56元可以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能买几个?也就是求什么?(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2)列一列。
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让学生尝试列式:56÷8=7(个)。 (三)回顾检验,建构模型。 1.检验结果。
(1)教师质疑:现在求出可以买7个地球仪,怎样知道是否正确?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检验:一个地球仪8元,7×8=56(元) 2.整理过程。
结合主题图,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先明确问题,再选择有用信息,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探究解决方法,最后检验。
3.点明课题。
(四)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1.教材第42页“想一想”。
(1)自主分析信息和问题。(可以圈一圈、画一画) (2)学生列式并汇报想法。(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2.根据例3情境图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问题预设: (1)30元能买几个玩具熊? (2)36元能买几个皮球?
(3)买4个玩具熊要花多少元?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一)基础乐园。
1.教材第43页第2题和第3题。学生列式、验证,并汇报用哪句口诀。
2.改变条件,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电影院搞优惠促销,42元能买7张票,每张电影票多少元? (2)一根28米的绳子,如果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多少米? (二)综合应用。(课件出示)
一个手指滑板6元,刘明带的钱正好能买4个。如果他想用这些钱正好买3枝同样的钢笔,每枝钢笔多少元?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设计两组复习题引入,直观形象地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旨在把两种模型:一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二是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通过复习做好铺垫,凸显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形象地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想一想”的问题,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内化吸收,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同时,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设计两个层次的练习,不仅让学生灵活运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乘除法知识,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中的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目标解析:
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同时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